- 北京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
- 陈俊红
- 2990字
- 2025-02-28 12:42:33
四、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也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攻坚阶段。未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北京还面临如下新的机遇和挑战。
1.北京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
北京中心城市具有科技、人才、资本和市场优势,动能强劲,辐射带动作用强,为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中央和地方各类科研院所400余所,科技类企业40万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2400家,居全国首位。“十二五”期间,北京地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占全国的比例达30%。北京拥有各类研发人员约37万人,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300余人,占全国的25%。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6%。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大、投资能力强、产业层次高,吸引大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2017年中关村示范区入驻企业13200家,实现收入近2.33万亿元。北京市拥有2100万人的大都市,经济发展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 17000美元),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精神生活品质,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广大农村地区,借助地缘优势,依托便捷的交通,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抓住中心城市发展机会,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并通过城市功能扩散,带动农村腹地发展。
2.“四个中心”定位要求农村高质量发展
农村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腹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推进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首善要求的乡村振兴,服从、服务于“四个中心”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农村做好服务保障,创造安全优良的基层政务环境,服务于政治中心建设。以历史文化保护为根基,建设好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创业产业上发挥作用,服务于文化中心建设;按照国际标准,加强乡村设施和能力建设,服务于国际交往中心;加强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北京城市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通过科技创新、品牌经营、资源循环等举措,有效抑制“小农业”的负外部性,充分发挥正外部性,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人文和社会价值。通过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等,推进“大京郊”主动分担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和高端会展业态,促进“瓦片经济”向包括物业经济在内的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与“小城区”的互补发展。
3.京津冀协同要求区域融合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医治“大城市病”和有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北京正利用津冀的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产业、市场、科技、人才、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协同,积极引导部分产能向津冀转移。鼓励北京市农业生产、流通企业及农民合作社在周边地区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已建或在建外埠生产基地、乳业奶源基地建设。目前,在环京地区建设蔬菜基地超过30万亩、畜禽基地近50家,生产农产品主要供应北京市场。环京津一小时物流圈20个蔬菜主产县平均供京比重达49%。还建立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互认。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破解经济发展差距、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环境制约等难题,推进农村产业梯度分布,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临的挑战
北京“三农”发展短板依然很突出,乡村主导产业不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以及乡村治理难,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1.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了关于人口和建设规模“双控”的要求,造成北京市乡村产业总体发展不充分、碎片化,集群性项目、拳头产品缺乏,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还处于星星点点之状。一是禁限产业和区域增多。郊区生态环保要求非常严格,红线划定限制发展区域和产业增多,畜牧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等行业被列入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相关企业外迁,产业处于转型和升级改造阶段。二是产业结构持续调整。2013年以来,北京市在城镇化、百万亩平原造林、“调转节”、生态环保等政策因素推动下,粮食播种面积、规模养殖场不断调减。传统一产空间大大压缩,二产正处于退出低端产业和引进高端产业的“换挡期”,三产虽然稳步上升,但近郊瓦片经济路径依赖严重,传统乡村旅游仍处于小散低状态,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总体上还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三是产业用地不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每年要减少存量30平方公里,对新增用地和新增产业形成更严格的约束。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也实行减量发展,到村级可用来发展产业项目的用地指标更少,而宅基地不能流转,只能内部调整。这些用地限制,导致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等建设项目难以落地和形成规模优势。
2.城乡公共服务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北京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及教育、环境、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福利待遇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仍相差悬殊。一是基础不均衡。虽然北京不断加大对郊区的建设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总体上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承载能力不足,环卫基础设施陈旧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地区,由于外来人口倒挂现象严重,日常管护措施不力,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导致垃圾乱倒、污水直排、乱堆乱放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污水处理普及率低,处理设施不健全;村庄绿化,生态建设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投入不均衡。虽然农业农村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但是,目前公共财政投入中城镇和二三产业投入仍占较大比重,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依然存在。2017年,北京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仅95.9亿元。三是待遇不均衡。城镇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还不一致,且待遇也存在不均衡。以社会保险服务为例,城镇社会保险分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两大部分,其中,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又细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又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相比之下,农村社会保险结构比较简单,仅包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种。
3.乡村治理难度较大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农村的人口结构、人才培养、农民收入、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给农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一是乡村居住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过密化”与“空心化”并存,近郊许多乡村由于外来人口涌入成为人口“倒挂村”,不少地区人口密度超过了中心城市;山区乡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举家外迁趋势明显,村庄人口呈现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二是乡村人才缺乏。农村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成长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有所加大,经济薄弱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尤为困难。四是村民自治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和体制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微权力”腐败,严重危害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

图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