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绝不能建立在乡村衰败的基础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避免乡村凋敝,实现城乡共荣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党在总结中外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提出了振兴乡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必须带头完成并争创一流

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乡村全面振兴将在大中城市率先实现”。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适合率先启动乡村振兴,全面激发农村活力,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前锋”。2018年1月,北京市颁布了《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意见》,启动美丽乡村建设。5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北京必须率先贯彻、认真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北京必须带头完成、争创一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北京必须紧抓在手、科学推进。”作为首都,北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个方面,有条件、有责任当好表率、做出示范。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北京落实城市定位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考察北京时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新定位的指引下,北京开始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区域性物流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农村是首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做好服务保障和能力建设,服务于“四个中心”建设。目前,北京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动能不足,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有待提升,环境还存在突出短板,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影响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北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研究北京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摸清底数,分析北京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社会保障等),对于科学落实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结合北京市实际,从乡村振兴的20字出发,深入分析北京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典型经验基础上,提出推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将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也为各界深入了解北京乡村振兴的基础、判断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及趋势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对标国家发展改革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专题分析农村人口分布、老龄化、空心化、“闲人”现象等现状问题,系统研究北京市农业农村总体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社会保障等),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研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为编制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项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搜集、座谈会、专题调研等方法开展数据搜集和研究工作。

(1)文献资料搜集。数据来源渠道有:一是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年鉴和普查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北京统计年鉴》《2017年北京市卫生工作统计资料》《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北京农村经济发展报告》等。二是北京市属44个职能部门有关数据和资料。分析整理各职能部门总结、工作计划和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上位规划、分析工作成效、面临的问题和总结经验,作为本项研究基础。三是学术成果。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乡村振兴研究的学术成果、领导及专家政策解读信息,从宏观和理论上支撑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2)座谈会。与市发改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农业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园林绿化局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开展研讨,结合北京实际,共同探询未来乡村振兴之路;邀请农业政策、农村发展等领域权威专家开展学术研讨,研究北京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

(3)专题调研。就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山区生态搬迁、“三新”农业、闲置农宅利用、基层党建等北京农业农村发展突出问题开展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撰写分析报告,为本项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图1 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