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可能的创新、困难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1 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丰富、完善了贫困理论及金融减贫理论

传统的以贫困线为标准来进行扶贫、反贫的经济性贫困逻辑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反贫的要求,更为准确合理的标准应当是以脆弱性为核心的贫困脆弱性思想。为了找到防范和消除贫困的新的突破口,有必要从贫困脆弱性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治理思路,如以金融减贫为手段实现贫困脆弱性的治理等。

贫困的脆弱性视角实际上是将贫困的根源与贫困的救助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贫困的解释层面与行动层面的统一。贫困脆弱性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反贫、扶贫、减贫的视野,贫困脆弱性的解释框架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挖掘贫困的内涵。

本书将西部民族地区日益突出的贫困脆弱性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选择将金融支持作为有效治理贫困脆弱性的手段来研究,将减贫与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金融治理的发展扶贫模式的创新,进而为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导向。

以金融支持方式实现贫困脆弱性的缓解及治理,其所赋予的内涵应包括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支持运作机制、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效率、金融支持政策以及金融支持体系等。从具体的实施层面看,推广各种形式的小微金融应是西部民族地区治理贫困脆弱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且与反贫困体制调整、扶贫资金的投放和扶贫项目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各种小微金融模式的创新,辅之以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自然生态体系、教育科技培训体系和信贷保险体系,在脆弱性人口直接参与金融信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激发其自身潜能,增加抵御风险和应对冲击、克制脆弱性属性的发展模式,并相应促进贫困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形成一种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互相协作关系,弥补民族地区人际关系的离散型缺陷,维护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的稳定和协调,最终促进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走上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5.1.2 以金融减贫的方式治理贫困脆弱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现行反贫困制度绩效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制度安排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长远的发展行动考虑,仍停留在“单打独斗式”的水平,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基本上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属于一种应付紧急和异常事件的短期策略。脆弱性分析不但要分析一个地区或群体应该怎样应付某项特定威胁或风险冲击,而且要帮助该地区或群体进入摆脱威胁的动态历程。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合作不力、扶贫项目与扶贫资金整合的低效率、农户脆弱性多元成因性以及农户的主体需求被忽略导致了传统开发式扶贫的弊端不断放大,致使相关地区的基层政府和农户都很无奈。突破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这一僵局的有效办法,就是彻底改变当前以“供给型”为基本特征的反贫困制度安排,回归到“需求型”的制度安排上来,回归到农村的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这一关键着力点上来。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本书尝试构建了一个源于脆弱性多元成因、立足程度测算基础之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贫困脆弱性金融治理框架。尽管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脆弱性的金融治理只是众多反贫困战略中的一种践行策略,并非治贫的万能之匙,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减贫格局、减贫体系的构建来抑制贫困脆弱性进而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却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从西部民族地区实情出发,紧紧围绕消减农户脆弱性这一中心,实施一套“上游干预,下游治理”的“组合拳式”的立体金融治理体系,不仅要切实改善农户的生计系统,而且还要有效修复民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及时关注相应的风险系统,以消减农户的脆弱性。更为重要的是,在战略目标的制定基础上,宜进一步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金融治理在市场、政策、机构、制度等领域的调整和改进,建立新型金融扶贫制度以及相应的减贫机制、扶贫模式,要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贫困脆弱性人口可以在同一时期共同沐浴贫困脆弱性治理所带来的温暖,继而增强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信心,从根本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自我生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5.1.3 研究方法的创新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本书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调研案例分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样本的可代表性和典型性,本书进行了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在对调研材料进行分类统计和量化处理之后,分别得出不同地区脆弱性系数以便对其分类,找出金融治理的关键因子,从农户个体和地区两个层面观测当前西部民族地区金融支持对贫困脆弱性治理的效果。与此同时,本书并没有孤立、片面地研究金融治理与贫困脆弱性的关系,而是试图结合目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打造、“新四化”同步演进的利好政策或机遇等背景,从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综合考虑,尝试性地构想了贫困脆弱性金融治理的路径设计,如构建和整合原有的金融支持体系、拓宽金融支持的外延和内涵、实现扶贫模式的转型等。

1.5.2 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5.2.1 数据搜集及处理的困难与不足

获取西部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获取本书所研究的贫困脆弱性方面的数据就更为困难,因为农户微观层面的动态面板数据在西部民族地区的获得途径极为有限,除了持续跟踪、实地调研以外,别无他径。同时,由于本书所研究的范围为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因此如何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据搜集工作量。样本数据的搜集、调研问卷的制定都需要经过反复思考、论证,才能让研究具有价值。此外,在脆弱性测度方面,本研究如何在当前相对较为成熟的技术测度办法基础之上引入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特点的有关描述性变量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出有助于本研究的突破点和较新颖的视角;另一方面需多向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机构请教,比如向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一些较有建树的老师讨教、学习。在数据的来源上可以尝试向一些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寻求帮助,以保证样本数据的广度,使研究更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1.5.2.2 实证研究的困难与不足

首先,在实证研究中,脆弱性系数、农户未来福利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确定较为困难,且由于样本较大,数据的处理程序较为繁杂。其次,由于本研究的数据为西部民族地区自治州、多民族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处理时除开一些常用的软件之外,还需要专门的数据处理软件。再次,在实证分析时,如何确定相应的变量以及地域划分的标准也是本研究的重难点。最后,在建模中由于变量指标的选取、数据的处理等存在误差,有可能存在不显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