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减与递增原理

如果人们对苹果的消费需要一定,则连续消费苹果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逐步减少的,而当人们对苹果的消费需要增加时,则同样的苹果给人的满足感就会明显增强。

人类可消费的物品是有限的,以物质增长来获得的幸福感是递减的,而人的情感与思想所产生的需求却是可以增长的,这才导致了人类发展的连续性。

人们在饥饿时以苹果充饥。当人们吃第一个苹果时,由于此时人的饥饿感最强,对充饥的需要最强烈,于是该苹果对人的作用最大。而当人们在吃第二个苹果时,由于人们在消费了第一个苹果后的饥饿与需要减弱,故第二个苹果对人的作用量减少。以此类推,第三个、第四个苹果等对人的作用量也将依次减少,至人们不需要时作用量为零或起副作用。副作用表示苹果不仅不能给人享受与满足,相反,还会因与人的需要相矛盾而给人带来痛苦。

更进一步分析,假设人体对苹果的最初需要量为5个单位,则在人们消费第一个苹果时,对应的作用量即为5个单位,而在人们消费第二个苹果时,由于人体对苹果的需要程度减少为4个单位,故该苹果对应的作用量也相应地减少为4个单位。以此类推,第三个、第四个与第五个苹果对人的作用量将依次减少为3个单位、2个单位与1个单位,到第六个苹果时其对人的作用量为零。这样,前5个苹果对人的总作用量为5+4+3+2+1=15个单位,也即当时苹果给人的总作用量。

这就是说,人们以个为单位连续消费时,其每消费一个苹果所带给人的作用不仅是递减的,而且是等额递减的。

生活是一种感受,而感受产生于人的需要。显然,人们对一种事物的需要程度越大,该事物对人的作用与意义就越大,其作用与需要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就是一种必然的,也是我们容易理解的规律。

感受最终也可归结为一种生理活动,而饥饿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这种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因而我们应该能找到人的需要程度与反映这种需要的生理活动程度成正比例变化的客观与普遍性关系。

这就是说,不仅人体充饥的食物作用按等额递减,任何事物的意义都同样存在这样的边际变化规律,即当人的需要表现为一定的量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满足人们这种需要的事物能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人的需要在连续获得满足时,该更小单位事物的意义就会表现出边际等额递减。

比如按时间来划分娱乐,因人们在某一时间的娱乐时间需要一定,其单位时间内连续获得的娱乐满足就是等额递减的,或者按其他单位,如次数,来划分娱乐也一样,每一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是等额递减的。

我们把同种单位事物的作用随人的需要成比例减少的规律,叫作事物作用的边际等额递减规律。

由于事物具有多种意义,所以事物作用的边际等额递减规律也体现在事物的各种意义上,只要我们对这些意义的感受能以某种更小单位来进行。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事物意义本身就是其各种意义的总和,也正是其各种意义的边际等额递减才构成了事物意义总的边际等额递减。但事物的意义因其性质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其递减额的大小又是不同的。

我们以聚餐为例。人们从一次聚餐中可获得的享受可分为三种:一是食物充饥与人体营养的满足;二是食物与环境带给人的感官享受;三是与进餐者的交流所获得的情感满足。

现在,我们可把聚餐分解为某种更小的单位,如时间单位,以分析其连续消费中各功能作用与总作用的变化情况。

显然,人们在第一个单位时间里,无论是所获得的营养,还是味觉与美的享受,或者是从交流中获得的情感与思想满足,都将是最大量的;而在第二、第三个等单位时间里,其各意义给人的作用将依次按不同量等额递减。

其中,由于有的意义作用递减量大些,而有的意义作用递减量小些,于是在某个时间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意义作用已递减为零了,但其他的意义作用不为零,故人们对整个聚餐还是有持续要求的。

若是盛大的酒席与美味佳肴,此时常常是营养、充饥的作用递减快,而其味觉与美观的食物和环境享受的作用递减慢,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想吃又吃不下的情形;而对简单食物却是不想吃而又必须吃,因为此时人们可能处于一开始就没有嗅觉与美的感受但又感到饥饿的情形。

或者,当人们聚餐到某一时间与单位量时,有的意义就会给人带来的副作用量,而有的意义作用仍为正的作用量。于是,各意义叠加,当综合作用量仍大于当时的边际生活作用量时,人们仍会继续聚餐,直到综合作用等于或小于当时的边际生活作用量,人们才会停止聚餐。

当我们进餐到一定时间与程度时,虽然已觉得意义不大,但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与安排,我们就可能多吃一些,多感受一下,或者相反。

我们可进一步分析事物多种意义作用边际变化的情况,即由于事物意义的可分解性,事物间就存在相同性可能,于是这种边际作用等额变化规律也就会发生在不同事物之间。

此时人们若选择某一事物,另一事物因存在局部的意义相同就会产生局部意义的等额递减,即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导致没被选择的事物作用也会发生变化,且仍表现出边际等额递减的影响,尽管这种递减额因有局部相同而较小。

不同的事物,其意义相同性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相互影响的大小也就不同。如同是食物的水果与面包,其功能相同方面较多,两者之间产生影响的机会与量较大;而在食物与娱乐品之间,其功能相同的方面就较少,两者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机会与量也较少。

一般情况下,物质作用很容易受制于人体所构成的有限感受(消费)能力,因而看似不同的吃、穿、用,其作用的相互影响与由此引发的边际作用递减量却很大。如人们很容易在获得一种食物满足后而对其他食物的需要大幅减少。

而精神生活则因产生于人的情感与思想,其事物间的相同性与相互影响也就复杂而间接得多,事物间相互影响的量就少,但仍很普遍。

如旅游与看电视,尽管形式不同,但对人们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与思想享受,并不难找到之间的相同意义,如获得一定情感寄托、某种生活体验与感悟等,因而当人们旅游后,对看电视的需要就会减少,而这种减少又因是很局部的相同与间接的联系而幅度不大。

总体来说,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相同。此时,人们选择一事物,其他事物的作用都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递减。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与人们对生活效率的要求的提高,人们从一事物所获得的满足将是更多方面的。如对于食物的消费,以前的目的是简单的充饥与营养满足,现在因人的情感与思想发展了,人们就想从食物中获得各种感官与理解的满足,从而一食物的制作与解读就多了起来,一事物的作用递减也就更多的是人的综合心理反应结果,其不同事物间的功能重叠机会也将增大,相互影响的机会也更多、更普遍。

补充说明:对于事物作用的边际等额递减还存在一个复杂因素,即决定人需要的各种因素也是随时间变化的,故事物的意义或者说最初的需要也会在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表现出增加或者减少,这使得这种边际作用递减规律更不容易为人们所体会,尽管这并不影响规律本身的存在。

我们以音乐欣赏为例。人们最初可能对一段音乐不太喜欢,或音乐勉强可以听,此时人们欣赏该音乐的时间需要会很少。但在听的过程中,人们变得更喜欢或者更不喜欢都是有可能的,其音乐欣赏的时间需要因此发生变化。

假设人们刚听一种音乐的需要是5个单位,如5分钟等,第1至第5个单位的音乐给人的享受量分别为5、4、3、2、1,这时音乐总的作用量为5+4+3+2+1=15个单位。而在人们听该音乐的第3个单位时改变了习惯与爱好,假设是对该音乐更喜欢了,这时听音乐总的需要量增加了2个单位,且第1至第7个单位的享受为7、6、5、4、3、2、1,共7+6+5+4+3+2+1=28个单位,故第三个单位享受所获得的作用量为5个单位而不是3个单位,但人们继续听音乐所获得的作用量仍是按等额边际递减的,只是因其有更大的感受变化掩盖了这种较小的感受变化。

这就是说即使人的需要出现变化,其等额递减规律也在发生作用,只是因为人的需要在发生变化而让人们很难感受。

尽管人的需要随感受变化而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在时间短、人的心理与需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们还是能明显感受到这种事物作用边际等额变化的规律的存在。

因此,我们所分析的事物作用等额递减是建立在某种感受需要的稳定性基础上的,且只有存在这种稳定的感受需要,人们对这种边际变化才感受得到,其分析才有意义,但这并不是说在人的需要发生较大波动的情况下就不存在这种事物意义的变化了。

造成事物意义的相互影响除了相同性意义的原因外,还有时间与环境因素

人们从一种事物中能获得多少意义,常常取决于人们用多少时间去感受。于是,当一个人的时间越多,人们对一事物意义的感受就越充分、完全,从而该事物给人带来的意义也就越大;反之,当一个人的时间紧张、用于一事物感受的时间有限,则该事物对人的作用就小。

对于一辆小汽车来说,当人们没有多少时间去使用,小汽车带给人的意义与作用就小;反之,当人们有较多的时间去使用,如工作与休息时都可以使用,则小汽车给人的作用与影响就大。

同样,对于环境条件来说,有方便的停车场地、有宽敞而平直的交通道路、有良好的天气等,小汽车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小汽车给人带来的好处就多;反之,小汽车的使用环境条件差,且周围的人反对自己使用,则人们就会感到使用小汽车时的困难与不便,小汽车给人的带来的好处就少。

与人的内在需要一样,由于人的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当一事物消耗了人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其他事物的意义就会减少。如与一朋友相处占据了很多时间,因没有时间与其他朋友相处导致其需要自然减少,其意义也就相应减少。或者当家里的空间用于了一件物品,如床,则放其他物品的空间自然减少,从而其他物品的意义与需要减少。且如果能把决定需要的时间与空间分解为某种单位,则仍然存在等额的递减及相互影响的变化规律。

不过,与人的内在需要决定事物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对不同事物的感受对人们的时间与环境条件要求是不一样的,从而其意义受时间与环境条件的影响大小是不一样的,但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与人的需要程度成比例的。

比如,食物的消费所需时间短,对空间、环境条件也没有什么要求,且人们可灵活、随意进行消费,这样食物的意义受时间与环境条件的影响就小。而对于许多大宗耐用物品如电视、小汽车与住房等来说,其不仅要求人们有较多的时间,也要求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其意义受时间与环境的影响就大。

显然,这种事物的意义因时间与空间相互影响加重了人们的消费递减程度,即当一些事物的相同性越强,其感受所需时间与空间条件要求越高,则事物的等额递减程度就越大,其相互影响就越严重。或者考虑到不仅有相同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还有时间与空间因素的相互影响,那么事物的意义相互影响也就变得更加普遍而严重。

这种事物的意义相互递减影响的普遍性导致了感受经济的形成,即如果任何事物都能让人获得较多与普遍性生活意义的满足,并消耗掉可用的时间与空间,人们又何必强调特定的生活追求与固执于某种生活形式?于是,随意生活、享受过程与当时的环境就成为生活的必然。

同时,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许多事物与生活就因相互影响而变得毫无意义,并导致其竞争变得激烈。如各种宗教与知识,都可能满足人们的情感与思想需要,同时又会占用人们很多时间。于是,要让人们选择某种信仰或者知识,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让人相信与接受的理由以及相应的努力才行,且当信仰与知识越多,就需要更多这种理由与努力,即竞争越激烈。

在信息与交通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和接触变得容易,这无形中加剧了各种思想知识的竞争压力,更多的矛盾与冲突也由此产生。

由于事物的意义相互影响,更由于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会发现不同事物间的意义差别日益缩小,即同样的发展变化与新事物给人的作用越来越小,代价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热情也就越来越小,那么这时提高人的感受能力与改变生活的人文环境就更有必要了。

补充说明:人的需要随人的感受能力与时间、空间的增加而增加,这会使得同样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假设人的需要,或者时间空间增加10%,一个事物给人的满足感会增加多少?是否也为10%?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

以食物消费为例,假设人们对苹果的消费需要为5个单位,且第1个至第5个单位的享受分别为5、4、3、2、1,这时该事物的作用量为5+4+3+2+1=15个单位。现在人的消费需要增加1个单位,为6个单位,则第1个至第5个单位的享受分别为6、5、4、3、2,这时5个苹果的作用量为6+5+4+3+2=20个单位。因此,人的感受增加1/5,即20%,人的满足感就会增加5/15,即33%,人的满足与幸福感就会呈递增状态变化。且我们不难证明,任意基础上的感受能力增加,或者我们用更多一点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来享受一事物,都会带来相应满足的更大增长。

人的感受能力首先是指人的生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感官能力,这比较难发展,且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因而其意义不大。同样,人们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也难以增长和改变。而复杂与可塑性强的大脑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抽象感受能力是有潜力发展的,且因为这种抽象的情感与思想满足强调的是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多生活意义的联想,故更容易让人的生活变得充实,因而意义很大。

当发展建立在财富的增长上时,我们获得的意义与享受将是递减的,且递减会因生活的丰富而变得日益严重,代价越来越大,而当发展建立在人的感受能力增长基础上时,生活的意义将会递增,人的幸福感增长远大于感受能力的增长。

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情感的丰富与思想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的意义和幸福感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样原本平淡与无聊的生活也就会变得有意义起来,简单的生活也能让人产生激情。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感受到了什么,决定该感受的是人的思想与情感。于是,当我们太关注表面的生活改变而忽略人的精神和思想,沉浸于市场经济与形式上的发展而忽视生命的质量,将会得不偿失。

生活的过程也是人自身成长的过程,如运动促进人体的发展与强壮、感官活动带来感觉能力的提高等。同样,人的思想与情感活动会促进人的理解能力增长、情感的丰富,以及社会的进步,由此更多的生活意义才会被人们所感知。

人的情感和思想在追求与享受中获得发展,这也是一种自然的激励,而痛苦却相反,它会使人的情感与思想受到压制。因此,我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发展总是与激情和享受一致的。当然好的环境会使得这种发展更有效率,如注重个性与平等的文化、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理解与友好等,则人们在生活中就更容易产生美好与激情,从而也使人更快进步。

相反情况就不一样了。如在贫富差距扩大、缺少公平与诚信的社会,一部分人可能过多与太容易获得机会与成功,其成功的意义也就慢慢消失了,生活也会变得平淡;相反,另一部分人则缺少相应的激励而失去生活的热情与信心,并时时因受到伤害而仇视他人,其情感与思想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

在人的情感与思想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个边际递减规律,即当人的大脑面对同样的刺激而变得活跃的同时,其总的增长潜力与效率在减小。

因此,不应总以太过相同的事物来刺激人的大脑,即生活不要太单一。我们也不能始终以严格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人,这会让人变得平淡、烦躁而没有活力,也会潜藏一些不确定的风险。而当我们能以不同的事物来刺激人的情感与思想时,如能倾听相反意见、变换角度、偶尔犯错、感受一下挫折,或者在压力与紧张中轻松一下,人的大脑就会更活跃,其发展也会更具有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