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風裏的繽紛》

在我的填詞經歷中,有兩首歌,是使我很難下筆的。一首是電影《玫瑰的故事》的主題曲《最後的玫瑰》,另一首也是電影主題曲,是陳欣健執導的《文仔的肥皂泡》的主題曲《風裏的繽紛》。兩首都是情歌,但兩段情都屬不正常的戀情。《玫瑰的故事》寫的是一段兄妹間的戀情,而《文仔的肥皂泡》則是師生戀。《最後的玫瑰》在後面會談,現在要談《風裏的繽紛》。

這首歌的意念,來自戲名中「肥皂泡」三字。小時候,能玩的玩意不多。番梘泡是當時最普遍的遊戲。因為玩法簡便。只需溶掉少許肥皂在一杯清水中,拿起飲管,(我們那時候用寫毛筆字的毛筆套,我們稱之為筆「塔」筒)放入盛梘水的杯中,然後提起毛筆套,迎着風,輕輕一吹,一串大大小小的肥皂泡便迎風飛揚,肥皂泡的表面在陽光的折射下,顯得七彩繽紛,煞是好看。在場的幼童會拍手大叫、大笑,也會跳起來去抓肥皂泡;有時候抓不住,會再跳、再抓,有時候,抓住了,但肥皂泡隨即着手破滅,少許失望之餘,當看到第二串肥皂泡出現時,又重新雀躍。有時,父母親逗着小孩子玩這遊戲,有時又教小孩子自己去吹肥皂泡。在這遊戲的學習過程中,幼童自會學懂欣賞肥皂泡輕快地高高低低飛揚的樂趣。看着輕快的肥皂泡在空中飛揚、破滅的姿態,置身在一堆堆、一簇簇色彩繽紛的肥皂泡中,迎風起舞,奔向太陽,奔向草地,孩子們在看着、笑着、跳着,構成一幅幅美麗的親子圖。

這童年的遊戲給予我靈感,我就以輕盈的肥皂泡去象徵這段愛情,一段充滿幻想、好奇的感情之旅。好像接觸過,但着手幻滅,美麗、失望,但哀而不傷,一陣風裏的繽紛過後,一切又回復平靜。那一陣風裏的繽紛,永留心底,成為回憶的一部分。

主題曲的旋律由曾路得創作,也由她主唱,美麗的旋律,配上清純悅耳的歌聲,已構成成功的因素,我有幸為這作品填詞,不禁要說一句幸運是我。

抱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去寫安慰一顆受傷少年的心的話語,曾路得柔柔的歌聲,正好是一帖良藥,輕輕的涼涼的熨貼地撫平少年心中每一處的傷痕,像大姐姐說的話,溫柔中隱隱透着關懷、憐愛和背後的絲絲哀愁。這是我和曾路得繼《那一天》之後的另一首得到知音人寵愛的歌。

不必嘆息

亦無需傷心

心中有愛

不應有恨

共你相逢也分離

這份愛

逝去莫留痕

不必去想

為何不生根

風的意向

不可以問

命裏安排

我不恨人

未洩盡氣

亦要再浮沉

寫這首歌時,我希望能做到哀而不傷的感覺。所以遣詞用字都特別小心。像駕車下斜坡時那樣,踏實腳掣。所以一開始便以安慰的口吻說:「不必嘆息亦無需傷心」。其實,傷心的是說這話的人,所以這兩句話,一半是說給對方聽,一半是說給自己聽的。我們常聽到人家說「互勉」,大概是這樣子。

這份歌詞,對每一顆失戀的心,都是一種慰藉,「心中有愛,不應有恨」,這是我對愛情的看法,只有這樣,才可以化解失戀帶來的痛,我曾經在別的歌詞中,注入這意念,原諒所有傷害過自己的人,這樣才可以得到解脫,才可以重新振作。

歌詞雖然帶一點點無奈,但人生就是這樣子,不可以要求每個人都是強者,能主宰、能創造自己的命運。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有時能抱着像番梘泡的態度,跟命運來個妥協,抱着「未洩盡氣,亦要再浮沉」的心情去經歷生命中的起起跌跌、升升降降,未嘗不是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