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哲學有「復興」的趨勢,有兩個明顯的現象,一個是哲學治療的興起,用哲學分析去消除人在概念上或價值上的困惑;另一個是有很多借電影情節來討論哲學問題的書本出現,幾乎每一部賣座的(西方)電影,都有這樣一本與它相關的書。自從學院制度出現之後,哲學變得專業化,哲學家討論的問題也愈來愈抽象,即使一般學者,都難以理解。但其實西方哲學最初出現的時候,是十分「入世」的,蘇格拉底就是站在街上跟一般人討論哲學問題,令大眾有所得益。所謂哲學的「復興」,指的就是哲學「回歸」日常生活,恢復它在古希臘時的功能。
哲學治療源於美國,在香港已有人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至於透過電影討論哲學問題,在華語界比較少見。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電影則是現代的娛樂;無論是哲學借電影「翻生」,還是電影靠哲學來增加「深度」,對觀眾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電影既是一種娛樂,在觀賞的時候自然會給予我們滿足感,如果能同時帶出某些哲學問題,一來會增加欣賞的趣味,二來可以引發大眾對哲學的興趣。
有些電影的主題十分明顯是哲學性的,不妨稱之為哲學電影;但其實從一般電影都可以找到哲學的話題,例如大部分電影都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就一定跟倫理學有關。本書正是借題發揮,藉着電影,探討一些常見的哲學問題。
看電影一定要進戲院!因為這裏才是我心中的教堂。
梁光耀
2014年4月書於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