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原理1(全两册)
- (英)阿弗雷德·马歇尔
- 2475字
- 2020-06-26 03:34:17
中译本导读
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1842年,马歇尔出生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柏孟塞,曾任剑桥大学教授,倾毕生精力研究经济学,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
提到马歇尔,就不能不提到在西方经济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剑桥学派。剑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马歇尔创建的,因为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徒庇古、罗伯逊、凯恩斯等人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继承了这个时期的庸俗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又融合了19世纪70年代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庸俗学说,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这个学派所传播的经济学说,主要包含和体现在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继承了19世纪初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和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庸俗经济学体系。该书一出版,就被一些学者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并被公认为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马歇尔作为剑桥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他既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又小心翼翼地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深恐自己的理论没有价值,不能更好地解释和运用于经济现实。实际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正是完成了经济学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模式向新古典的模式转换,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自1890年问世以来,已经再版过8次,成为许多国家大学课堂里的经济学教科书。这个中译本就是根据1938年出版的第8版翻译的。
本书无疑是一部经济学巨著,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本经济学著作,我们提炼和整理了本书的几个重要特征,谨供参考。
1.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在本书中,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个定义从本质上来看与传统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它扩展了经济学的定义并吸纳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这里,马歇尔所说的研究人,主要是研究人的动机。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前者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则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虽然人类的动机从性质上讲是无法衡量的,但其满足和牺牲的程度或者在数量上却可采用某种间接的方法,譬如以货币作为标准来衡量。因此,经济学主要就是用货币来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动力和阻力来进行分析。这样,马歇尔就使经济学建立在人类心理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如此,马歇尔还吸收了历史学派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广义界定,主张经济学与社会学合流。
2.经济学方法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均衡分析法。熊彼特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5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说,从根本上说,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分析的工具;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真理,而是一个去发现真理的“机械”。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1)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抽象法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相互排斥。(2)吸收了庸俗进化论的观点,提出了所谓的“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3)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4)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这一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5)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3.价格理论。在本书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效用)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他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4.分配理论。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它们的均衡价格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决定。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一方面,马歇尔吸取了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学说的经验,深恐自己的理论不能有应用的价值,或者说不能应用于实际,于是尽量使自己的经济学著作通俗易懂(按照马歇尔的意愿,让工人也能看懂);另一方面,马歇尔对经济分析中引用数学和图示方法非常感兴趣。虽然本书中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后来所指出的那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只是把数学这个伟大的工具巧妙地隐藏起来了。凯恩斯在谈到本书时有这样的描述:“缺乏重点和强烈的色彩,小心地磨去棱角,直到新颖的东西以陈旧的面目出现,使得读者轻易就忽略过去,就像一只鸭子离了水似的,他能够不怎么弄湿,但却能把思想冲洗掉,困难被隐藏起来;最棘手的问题在注释中解决;思想丰富而有创意的断言装成陈词滥调,作者不把他的理论用推销的标签贴起来,在他思想的衣柜里几乎没有钩子可挂衣服。” 由此可见,一般的读者,在读完《经济学原理》后,会感到异常愉悦,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事实上,难点和精华均被马歇尔巧妙地置于注释中了。读这本书的注释,甚至比正文更有用。
廉运杰
2004年10月20日于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