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研究老龄化的社会老年学理论

角色理论和持续理论(Role Theory & Continuity Theory)

在过去,老年学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这些理论关注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人在老化过程中如何作出心理社会适应和心理调节。有些老年人到相当大的年龄仍保持积极忙碌的生活方式,完全融入社会中。其他老年人则退缩到他们自己有限的世界中,逐渐疏远社会关系。

第一种态度阐述了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最早尝试解释老年人在老化过中如何对自己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转变而作出调整的理论之一。这个理论聚焦于老年人的行为和洞察力,而不是把老化看作明显受社会和环境因素影响的过程。角色理论主张生活是一系列连续的角色,老年人对晚年角色失去(例如退休)的调适能力取决于从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内在能力和社交技能。对成年人的角色可以是父母亲、配偶、员工、顾主;对老年人,那些角色会改变为与老年相关的角色,如祖父、退休者和寡妇。老年人失去某些角色,又得到新的角色。根据角色理论,当老年人能转变个人角色,面对新的角色、新的挑战,适应新的老年角色时,便是成功的老年。这是每个老年人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相反,老年人若难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不愿接受新的挑战,可能会经历痛苦的情感挣扎或心理压力(Hooyman & Kiyak, 2011)。

角色理论关注老年人如何适应和解决生活中不同角色带来的任务和压力。另一个理论是持续理论(continuity theory)。这个理论主张老年人通过保持与年轻时相同的状态,就可以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与其他社会理论相反,持续理论认为,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时,并没有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相反,老年时期是以前活动模式的延续,当老年人保持与以前的活动模式一致的成熟而完整的生活时,老年人的满意感最强。如果一个人在中年时期过的是活跃的、有社会参与的生活,当他在老年时期继续这样的生活时,他是最快乐的。如果一个人在中年时期过的是不活跃的生活,这种模式也将会持续到老年。根据这个理论,老年人只不过是青年的延续。这个理论是有意义的,它与心理学中人的基本性格和特质终身稳定这一观点相一致。而对这一理论的主要批评集中在它没有考虑到身体健康和社会环境不可预知的各种变化。

活动理论和撤退理论(Activity Theory & Disengagement Theory)

另一个理论是活动理论,主要关注个人行为对社会而不是社会对老年人的适应性。活动理论认为和社会环境保持活跃的相互联系的老年人最可能成功安度晚年。旅行、兼职或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发现老年是他们生活中有价值和令人满意的阶段。假如老年人退出社会活动,他们更可能变得忧郁和对老年生活不满意。与角色理论一样,活动理论认为对老化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关键在于老年人自己。理论上,大多数人同意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使老年人产生对社会环境更大的贡献和得到更多个人收获的机会。这个观点和之前介绍的老有所为是一致的。虽然这个理论仍被认为是对老年适应的解释。此理论最大的批评集中在没有考虑保持活动的多方面因素。

撤退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基于与活动理论相反的视角。撤退理论认为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会慢慢从社会脱离。撤退理论提出随着社会和政治权力从一代递向另一代,产生了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分离。老年人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从主动的社会角色退出来,转变为一个被动的角色。这个理论强调相互脱离的适应特性,它并不认为老年人在这一过程中是愉快的,一切只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而已。撤退理论已经遭到学术界广泛批评。从社会中撤退是一种适应的想法,与我们所知道的老年人在生理上和智力上仍是保持积极状态这一事实是相矛盾的。活动理论和老有所为理论也得到了相关研究证据支持(Mui & Shibusawa, 2008)。

社会构造论(Social Constructivism)

一个比较新的老化理论是社会构造论。它超出了角色论、活动论、撤退论和持续论的局限性。社会构造论提出,所有年龄层的人以他们自己构造的社会意义为基础参与每天的生活。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固定的现实”。每个人建立他们自己的现实,并且这些现实随时间而改变。一个年轻人会把他的世界看作一个对家庭和工作负责的世界,他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行为的优先次序。一个年轻的母亲会认为她的首要职责是对子女负责,她的活动会反映这一看法。而当男人和妇女进入他们的晚年时,他们的现实世界的构造发生了改变。子女已经被抚养成人,他们的关注点从担任父或母这一角色转向新的焦点,如重视自己作为配偶的角色,或参与某些更重视个人收获而不是强调对其他人负责的活动。人们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构造的现实解释了他们将怎样行动,也解释了他们的决定的动机。老年人如果把晚年看作少点活动多点内省的时期,将照此行动。老年人如果把晚年生活看作可以做许多以前没时间做的事情的阶段,将更可能过一个活动丰富的生活。持续理论并没有提供功能良好与功能不良、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特定的界定标准,在它看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个人对老年这一生命阶段的理解的表现。社会构造论学家很少关注适应模式,而是对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经历更感兴趣。通过定性的方法,如个人访谈和陈述,社会学家搜集有关老年人用什么社会线索来解释老年现实的信息。某一老年人妇女会把孀居看作自我发展的新机会,而另一个可能将其视为等待死亡的开始,感到恐惧而非愉悦。一个老年人男子退休后也许会躺在睡椅上享受无所事事,而另一个则喜欢用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的休闲时间,如高尔夫球和网球。社会构造论把老化和随之而来的调整看作独特的个体化过程,这一过程由个人自己的社会感受所决定。老年人在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时,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努力去了解老年人眼里的现实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们如何看待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助于老年社会工作者协助老年人参与与他们世界观一致的活动和服务计划。

生命历程理论(Life Course Perspective)

生命历程理论作为正在兴起的跨学科理论,得到越来越多宏观与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生命历程理论解释了人的一生中角色与角色变化的多样性,并指出人的发展不是由生命某个阶段决定的,而是一个长期并具有多种可能的过程。人的发展也是多方向的过程,有些性格和特长可以终身保持,而有些功能则衰退或改善。与其他个人视角理论不同,生命历程理论基于社会环境、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来解释老化过程。特定的时间、时代、同辈人也会塑造不同个人或族群的老化过程。特别是同辈人(cohort)这个概念,对于理解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的老年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命历程理论的六个基础为:(1)历史时期和地点对人生的塑造(例如,社会环境和同辈影响);(2)生命中的关键时间点;(3)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4)作出人生选择时的智慧和经验;(5)生命历程转变的多样性;(6)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和抗逆力。生命历程理论给老年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增权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检视老年人一生的经历,帮助老年人发掘自身的优势,增加老年人的自信心。例如,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一位退休工程师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和安全监控上多年积累的优势可以为项目安全评估提出建议。现在他非常享受新工作带来的友谊、尊重与第三龄事业的成功。由此看来,由一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帮助老年人健康老化、老有所为,由此产生对社会有贡献的自我感受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Mui & Shibusawa,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