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
- 袁枢
- 15480字
- 2020-06-24 23:28:55
【原文】
庚申,敬业勒兵阻溪拒守,后军总管苏孝祥夜将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击之,兵败,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过半[1]。左豹韬卫果毅渔阳成三朗为敬业所擒,唐之奇绐其众曰:“此李孝逸也。”[2]将斩之,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将军也。官军今大至矣,尔曹破在朝夕[3]。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也。”遂斩之。
【注文】
[1]后军总管:唐朝临时性差遣,系在唐代前期,重大军事行动中由皇帝临时任命的军事将领,事毕则解职。苏孝祥时以右监门卫将军充任。
[2]左豹韬卫果毅:唐朝将领。左豹韬卫,官署名,隋、唐十六卫之中有左右威卫。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左、右威卫为左、右豹韬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原名。唐前期,实行府兵制度。全国各主要地方设置大大小小的军府,称为折冲都尉府或折冲府。折冲都尉是长官,果毅都尉是折冲都尉的副职,每折冲府设二人,分左、右,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正六品下。 渔阳:古地名。隋炀帝大业末改无终县置,治渔阳(今天津蓟县)。
[3]尔曹:你们。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一月庚申(十三日),徐敬业指挥士兵凭借下阿溪固守。后军总管苏孝祥趁夜间带领五千人,用小船渡过溪水先发起攻击,结果兵败,苏孝祥战死,士兵涉水时淹死的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渔阳县人成三朗被徐敬业抓获,唐之奇欺骗他的部众说:“这就是李孝逸!”准备将他斩首,成三朗大喊道:“我是果毅成三朗,不是李将军。官军现在已经大举到达,你们很快就要覆灭。我死后,妻子儿女蒙受荣耀,而你们死后,妻子儿女将被除名籍沦为奴婢,你们最终不如我。”于是唐之奇杀了他。
【原文】
孝逸等诸军继至,战数不利。孝逸惧,欲引退,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言于孝逸曰:“风顺荻干,此火攻之利。”[1]固请决战。敬业置陈既久,士卒多疲倦顾望,陈不能整[2]。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敬业大败,斩首七千级,溺死者不可胜纪[3]。敬业等轻骑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润州,将入海奔高丽[4]。孝逸进屯江都,分遣诸将追之。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5]。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等皆捕得,传首神都[6]。扬、润、楚三州平[7]。
【注文】
[1]行军管记:唐代行军大总管府的僚佐。初称记室,后又名典书记、管书记等,掌奏记文檄。唐高宗、武后统治时期,逐渐以行军管记的职号取代记室名称。唐玄宗以后,随着藩镇权力的扩大,其辟署的僚属中记室改为掌书记,可出任地方官吏。 刘知柔(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大臣,刘子玄之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少以文学知名,历任荆扬曹益宋海唐等州长史、刺史、户部侍郎、国子司业、鸿胪寺卿、尚书右丞、工部尚书、东都留守。死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刘知柔家代传儒学之业,时人以述作名其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茎可以编席箔(bó)。
[2]置陈(zhèn):布阵。“陈”同阵,排列,摆设,交战时的战斗队列,排列为阵。 顾望:环视,巡视,观看。指犹豫观望。
[3]胜(shēng)纪(jì):胜,尽。纪,记载。
[4]走入:逃进。 挈(qiè):用手提着;带,领。 高丽:古代族名、政权名。亦称高句(gòu)丽。相传朱蒙所建,都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427年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故地在今朝鲜半岛北部。公元4世纪后,高丽与百济、新罗在朝鲜半岛鼎足争雄。隋朝初年,高丽王遣使来进贡土特产,并受隋册封为大将军、高丽王,双方于是往来不断。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高元率兵攻辽西,隋文帝命汉王杨谅击之。隋末唐初,高丽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高丽被唐朝所灭。唐朝在其地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复置安东都护府管辖这一区域。不久,此地被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新罗所并。
[5]海陵:古县名。即海陵县,相当于今江苏泰州。
[6]神都:武周朝都城。684年九月,武则天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旗帜皆改为金色,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7]扬:即扬州。治今江苏扬州。 楚:即楚州。参见注楚州。
【译文】
李孝逸等各军相继到达,与敌军交战屡次失利。李孝逸感到害怕,准备撤退,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对李孝逸说:“现在是顺风,芦荻干燥,是火攻的好机会。”坚决请求与敌军决战。徐敬业布阵已久,士兵们多疲倦观望,战阵不能整齐。李孝逸进击徐敬业,顺风纵火,徐敬业大败,斩杀七千名敌军的首级,淹死的无以计数。徐敬业等轻装骑马逃入江都,带着妻子儿女奔往润州,准备从海路逃往高丽。李孝逸进军驻守江都,分别派遣各将领追击徐敬业。光宅元年(684)十一月乙丑(十八日),徐敬业到达海陵县地界,被大风所阻止,他的部将王那相砍下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的脑袋前来向官军投降。徐敬业的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等都被抓到。这些人被斩首后,他们的首级被送往神都洛阳。扬州、润州、楚州三州被官军平定。
【原文】
陈岳论曰: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1]。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
【注文】
[1]陈岳(生卒年不详):唐末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在唐僖宗、昭宗朝官至检校尚书屯田员外郎,江南西道观察判官。著有《春秋折衷论》《唐统纪》等。其中《唐统纪》百卷,材料多来源于实录,记录唐高祖武德至唐穆宗长庆十三朝之事。原书宋末元初亡佚。《资治通鉴考异》引用其中条目八十条,如“陈岳论”等史论,以补史正史。 苟:连词。如果,假设。 河:黄河。 洛:这里指洛水,又作雒(luò)水,即河南洛河。这是流经唐东都洛阳城的主要河流。
【译文】
陈岳评论说:徐敬业如果能采纳魏思温的计策,兵锋直接指向黄河、洛河,专门以恢复皇帝的权力为目的,即使兵败身死,也还有忠义的精神在。然而他荒诞地希求金陵的帝王气象,是真正的叛逆,不败还等什么。
【原文】
初,裴炎下狱,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密表申理,由是忤旨[1]。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善,或谮之曰:“务挺与裴炎、徐敬业通谋。”十二月癸卯,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即军中斩之,籍没其家[2]。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饮相庆[3]。又为务挺立祠,每出师,必祷之[4]。太后以夏州都督王方翼与务挺连职,素相亲善,且废后近属,征下狱,流崖州而死[5]。
【注文】
[1]单于道安抚大使:唐代军将名。负责统领单于都护府所辖地区的军队。 左武卫大将军:唐朝禁军高级将领,负责统领皇宫禁军。
[2]左鹰扬将军:唐朝将领。参见左鹰扬大将军。 裴绍业(621—687年):唐前期将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绍业起家左卫勋卫,历任果毅都尉、翊府郎将、亲府中郎将,检校左卫将军,遭贬官后复任右领军卫郎将、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刺史、左鹰扬将军。他曾经以佐职与高丽、吐蕃交战,任辽东副总管、河源军副使,深得武则天的优遇。
[3]突厥:古代北方草原族名,政权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诸草原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6世纪时,突厥人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因金山形似兜鍪(战盔),其俗称兜鍪为“突厥”,遂以名其部落。突厥初臣属于北方草原的柔然汗国,为其锻打、冶炼金属的奴隶。后来,突厥强大,击破铁勒,收服其众。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大破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段)建立可汗的王庭。突厥汗国有自己的官制、文字、刑法、税制等。最高统治者可汗均出自阿史那家族。可汗之下,有小可汗、叶护、设、特勤、俟(sì)利发、吐屯等二十八级官员,皆为世袭。突厥汗国全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西抵西海(今里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过贝加尔湖,控制中西交通及丝绸贸易之路,与中原的北齐、北周政权相抗衡。北齐和北周惧怕突厥汗国,争相与其通婚,拿出府库的财物以博其欢心。土门可汗的弟弟室点密远征西方,因立为西面可汗,分治突厥汗国的西境。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西面的达头可汗(室点密可汗之子)与突厥汗国的大可汗沙钵略不睦,遂分裂为东突厥与西突厥两汗国。东突厥地处阿尔泰山以东,由沙钵略统领。因其地在漠北,故又称北突厥。东突厥汗国因内部争斗、又遭遇天灾,被西突厥所迫,向隋求婚,纳贡称臣,并迁居漠南。隋末中原大乱,汉人投附东突厥的非常多,东突厥国势复盛。唐初,东突厥常常骚扰边境。后来,因为内部叛乱,遭遇天灾,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被唐军所灭。以其地置六州,设云中、定襄二都督府以统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首领骨咄禄复起,重建东突厥汗国,亦称后突厥汗国或突厥第二汗国。后经历几代可汗,与唐时有冲突,然双方贸易往来不绝,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因内乱及生产破坏,后突厥汗国被铁勒之一部回纥所灭。西突厥汗国的疆域东起伊吾(今新疆哈密),西至雷翥(zhù)海(里海或咸海),北至阿尔泰山以北,南达今新疆和田一带。下分十部,号十姓,各部以一人统之,因此又称“十姓突厥”。西突厥汗国地处中西交通要道。首领阿史那贺鲁曾一度归唐,任唐朝的瑶池都督府都督,后叛唐扰边,自称沙钵罗可汗。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汗国被唐所灭。唐廷在其地置都督府、州,又于其上设昆陵、濛(méng)池二都护府。原概属安西都护府统辖。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建立,则分属安西、北庭二都护府。
[4]祠: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如祠堂或祠庙。
[5]夏州:古州名。北魏置,唐治朔方(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唐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区。 废后:指唐高宗李治的元配王皇后,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被废。 崖州:古州名。南朝梁置,唐治舍城(今海南琼山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海南海口、文昌、澄迈、定安、琼海等市县地。
【译文】
当初,裴炎入狱,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秘密上表为他申明冤屈,因此违反了太后的旨意。程务挺平常与唐之奇、杜求仁等关系好,有人诬告说:“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串通谋反。”光宅元年(684)十二月癸卯(十五日),朝廷派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在军中将程务挺斩首,没收家产。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后,在当地设宴饮酒以示庆贺。又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前都必定要祷告他。太后因为夏州都督王方翼和程务挺共事,平常互相亲近友善,又是已经被废的王皇后的近亲,因此征召王方翼回来投入监狱,流放崖州而死。
【原文】
垂拱元年春正月,太后以徐思文为忠,特免缘坐,拜司仆少卿,谓曰:“敬业改卿姓武,朕今不复夺也。”[1]
【注文】
[1]垂拱:此时由武则天操纵朝政,一般算做武则天的年号,即垂拱元年(685年)正月至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垂拱元年,即公元685年。 徐思文(生卒年不详):徐敬业的叔父。参见注李思文。 缘坐:连坐。因一人犯罪而使一定关系的人包括亲属、邻里或主管者等连带受刑的制度。从狭义而言,又称族刑,即一人犯罪,株连家属,犯人与亲属对其犯罪行为承担罪责。 司仆少卿:唐前期职事官名,为司仆卿的副官。司仆卿即太仆寺卿(太仆卿)。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太仆卿为司仆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恢复旧名。
【译文】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春季正月,太后认为徐思文对朝廷忠诚,特地免去他因受徐敬业的牵连而所获之罪,官拜司仆少卿,对他说:“徐敬业改你的姓为武氏,现在我不再取消它。”
【原文】
三月辛酉,武承嗣罢。
【译文】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三月辛酉(十日),武承嗣被罢职。
【原文】
冬十一月,太后修故白马寺,以僧怀义为寺主[1]。怀义,鄠人,本姓冯,名小宝,卖药洛阳市,因千金公主以进,得幸于太后[2]。太后欲令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名怀义[3]。又以其家寒微,令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4]。出入乘御马,宦者十余人侍从。士民遇之皆奔避,有近之者,辄挝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5]。见道士则极意殴之,仍髡其发而去[6]。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为之执辔,怀义视之若无人[7]。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勗屡以法绳之,怀义遇思勗于途,令从者殴之,几死[8]。
【注文】
[1]白马寺:洛阳著名寺院。位于今河南洛阳东十公里,东汉、曹魏时期的洛阳故城西三里。白马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兴建的寺院之一。相传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顶有日光。明帝于是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于明帝永平十年(67年)用白马驮着经像迎还洛阳。第二年,仿照印度半岛的样式建佛寺于洛阳城西,以“白马”命名。后世屡毁屡建,今寺址犹在原处。 怀义:即薛怀义(?—695年),武则天的男宠。他为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人,本名冯小宝,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场卖药为生。他姿仪伟丽,得幸于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后来,千金公主将他转荐给武则天,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他度为僧人,法名怀义,赐姓薛,让他与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幼女)的丈夫薛绍合族。怀义出入皇宫,权势很大,朝廷大臣均对他卑躬屈膝。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怀义成为洛阳白马寺的寺主。垂拱四年(688年),他监督修建洛阳的明堂、天堂、巨型佛像,役使几万名工匠,花费亿万钱。后来,他封梁国公,屡次加行军大总管之号,以防御北方草原的突厥为名,却不出京城一步。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他累进右卫辅国大将军,改封鄂国公。怀义与僧人法明等上《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君为人世主,为武则天称帝作政治宣传。武则天当年即改年号为天授,改唐为周。后来,怀义因为骄横跋扈而为武则天厌恶。武则天秘密选取一百多名有力量的宫女将怀义杀死。 寺主:佛教中的僧官。为一寺之主,负责寺院日常事务。
[2]鄠(hù):古县名。即鄠县,相当于今陕西户县。 洛阳市:隋代的洛阳城建有三个交易市场,唐代在此基础上建南、北、西三市,是进行商品贸易活动的场所。 千金公主(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李渊之第十八女,又名定安公主。千金公主先后下嫁温挺、郑敬玄,两次成寡妇,加之生母身份低微,不受重视,在李氏宗族中孤立无援。她年轻时就对武后友好。千金公主私下养着不少男宠,冯小宝就是她最喜欢的男宠。经她引荐,冯小宝(即薛怀义)成了武则天的男宠。
[3]度: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发出家为剃度。
[4]薛绍(?—689年):唐前期大臣,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薛绍出自大家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父薛瓘(guàn),母为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之女城阳公主。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七月,他娶太平公主为妻。后来,在琅邪(yá)王李冲起兵反武则天时,薛绍招兵买马响应。李冲失败,事情泄露,薛绍下狱而死。 季父:叔父。
[5]辄(zhé):立即,就,总是,每次,则。 挝(zhuā):打,敲打。
[6]髡(kūn):剃发。
[7]僮(tóng)仆:仆役。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8]右台御史:唐前期职事官名。唐初沿袭隋制,置御史台。唐太宗贞观末年,因避太子李治讳,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御史台为宪台。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分为左右,各置肃政大夫(即御史大夫)、司宪大夫(即御史中丞),左台专门监督在京城的官僚及军旅,右台负责按察诸州文武百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左、右御史台。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又合而为一。
【译文】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冬十一月,太后重修原来的白马寺,让和尚薛怀义当寺主。怀义是鄠县人,原本姓冯,名叫小宝,在洛阳街市上卖药,因千金公主的关系而进宫,得到太后的宠幸。太后想让冯小宝自由出入宫门,便命他剃度为和尚,取名怀义。又因为他家世出身寒微,便让他与驸马都尉薛绍认为同族,命令薛绍如叔父一般事奉他。他出入都乘皇帝用的马,有宦官十多人侍从。官民遇到他都得四处躲避,有走近他的,动辄就被打得头破血流,扔下离开,不管其死活。他见到道士则尽情殴打,还要剃光他们的头发才离去。朝廷亲贵都伏地行礼拜见怀义,武承嗣、武三思都行奴仆之礼以事奉他,出行时为他牵马,怀义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怀义还聚集不少无赖少年,剃度为和尚,肆意犯法,人们敢怒不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勗多次依法处治他们,后来怀义和思勗在途中相遇,就让随从殴打他,几乎把他打死。
【原文】
二年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辛酉,赦天下。
【译文】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春正月,太后下诏将朝政交还给皇帝。唐睿宗知道太后并非真心归还权力,上表坚决辞让,太后又临朝行使皇帝的权力。辛酉(二十日),大赦天下。
【原文】
二月,右卫大将军李孝逸既克徐敬业,声望甚重,武承嗣等恶之,数谮于太后,左迁施州刺史[1]。
【注文】
[1]右卫大将军:唐朝禁军高级将领。掌宫禁宿卫。 施州:古州名。北周置,隋治清江(今湖北恩施),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建始、五峰等县以西地。
【译文】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二月,右卫大将军李孝逸平定徐敬业后,声望很高,武承嗣等人讨厌他,多次在太后面前诬陷他,将他降职为施州刺史。
【原文】
三月戊申,太后命铸铜为匦,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铭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1]。命正谏、补阙、拾遗一人掌之,先责识官,乃听投表疏[2]。徐敬业之反也,侍御史鱼承晔之子保家教敬业作刀车及弩,敬业败,仅得免。太后欲周知人间事,保家上书,请铸铜为匦,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3]。太后善之。未几,其怨家投匦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遂伏诛。
【注文】
[1]匦(guǐ):箱子,匣子。
[2]正谏:即正谏大夫,唐朝谏官。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称谏议大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称正谏大夫。分左、右谏议大夫,正五品上,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有权规劝皇帝,向其进谏言。 补阙:唐朝谏官。武则天在垂拱元年(685年)始置左、右补阙各二员,从七品上,分隶门下省(在宫殿左边)和中书省(在宫殿右边),掌供奉、讽谏。 拾遗:唐代谏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上,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负责研究国家决定的政策、法令及某些重大制度,如认为不妥,有权向皇帝规谏。
[3]窍:窟窿,孔洞。
【译文】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戊申(初八日),太后命令铸造铜匦,放置在朝堂,来接收天下的表奏上疏,给东边的刻上名字叫“延恩”,进献赋颂文字和求官的人可将奏表投入;南边的名叫“招谏”,谈论朝政得失的奏表可投入其中;西边的名叫“伸冤”,有冤屈的人可将奏表投入;北边的名叫“通玄”,讲天象灾变灵异和军机秘谋之计的奏表可投入。太后命令正谏大夫、补缺、拾遗各一人掌管铜匦,要先找到认识自己的官员作保,然后才允许将表疏投入。徐敬业造反时,侍御史鱼承晔的儿子鱼保家教徐敬业制造刀、车和弩,徐敬业失败后,他仅得以免死。太后想遍知人间的事情,鱼保家便上书,请求铸造铜匦以接收天下人的秘密上奏。这个铜匦合为一室,中间隔成四小间,每间上面各有孔,以便接收表疏,只能进不能出。太后赞许他的建议。不久,与鱼保家有仇的人投表疏告发他曾为徐敬业制造兵器,杀伤很多官军,于是他被处死。
【原文】
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1]。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2]。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3]。
【注文】
[1]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樵(qiáo)人:打柴人,樵夫。 或:也许,有时。 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升,破格。
[3]蜂起:像群蜂飞舞,一哄而起。 重足屏息:叠足站立,屏住气,大气不敢出,形容非常恐惧。
【译文】
太后自从徐敬业造反后,怀疑天下人大多想算计自己,又因为自己长期专擅国家事务,而且操行不正,知道皇族大臣心中怨愤不满,心中不服,就想大加诛杀以威慑他们。于是太后大开告密的渠道,有告密的人,臣下不得过问,都提供驿站的马匹,供应五品官标准的伙食,把他们送达太后的住地。即使是农夫或打柴人,都得以被太后召见,由客馆供给食宿,所说的事如果符合旨意,就破格授官,如果所说的与事实不符,也不问罪。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拥而起,人们吓得都不敢迈步,大气不敢出。
【原文】
有胡人索元礼知太后意,因告密召见,擢为游击将军,令案制狱[1]。元礼性残忍,推一人必令引数十百人,太后数召见赏赐以张其权。于是尚书都事长安周兴、万年人来俊臣之徒效之,纷纷继起[2]。兴累迁至秋官侍郎,俊臣累迁至御史中丞,相与私畜无赖数百人,专以告密为事[3]。欲陷一人,辄令数处俱告,事状如一。俊臣与司刑评事洛阳万国俊共撰《罗织经》数千言,教其徒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构造布置,皆有支节[4]。太后得告密者,辄令元礼等推之,竞为讯囚酷法,作大枷,有“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或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皇晒趐”[5]。或以物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驴驹拔橛”[6]。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谓之“仙人献果”[7]。或使立高木之上,引枷尾向后,谓之“玉女登梯”。或倒悬石缒其首,或以醋灌鼻,或以铁圈毂其首而加楔,至有脑裂髓出者[8]。每得囚,辄先陈其械具以示之,皆战栗流汗,望风自诬[9]。每有赦令,俊臣辄令狱卒先杀重囚,然后宣示[10]。太后以为忠,益宠任之。中外畏此数人,甚于虎狼。
【注文】
[1]胡人:在唐朝,广义的“胡”指汉人之外的其他各族,狭义的“胡”一般指粟特人。粟特一作粟弋(yì)、窣(sū)利、速利等,是中世纪中亚地区讲东伊朗语的粟特人居住地区的名称。主要位于葱岭以西,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人居住的地区出产马、牛、羊、瓜果、葡萄,经营农业、牧业。自公元前五世纪以来,这里相继出现了一些城镇和国家,如康国、安国、石国、米国、史国、何国、曹国等,又称“昭武九姓”。自汉代以后,粟特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在中世纪,粟特人的特点是擅长经商,其足迹遍及欧亚大陆许多地区。他们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这使他们在四周邻国的政治生活、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正是粟特人进入中原并深入影响中原社会的高潮。他们在中原地区经商,还做文职官员、充当外交使者或军事将领。 索元礼(?—691年):唐前期胡人、大臣。唐高宗死,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担心人心动摇,想兴起大狱以铲除异己。索元礼因告密而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升他为游击将军,命他在洛州(今河南洛阳及附近地区)主审案狱。元礼性残忍,以酷刑逼供,判一人必定牵连数十百人,朝廷内外对他非常恐惧。武则天却屡次召见和赏赐元礼,以张他的威权。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也仿效索元礼。天下人称呼他们为“来索”。元礼还养薛怀义为义子,武则天对他越来越宠信。但是,元礼终因残酷太甚,又收受贿赂,被武则天所杀。 制狱:由皇帝以诏书形式交办的案件审理,一般为身份特殊者或案件重大者。即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派员组成临时性联合审判机构,谓之“三司推事”。大理寺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的重大案件。刑部是最高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复核大理寺审理的流刑以下及州县审理的徒刑以上案件。御史台主要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同时也参与审判。如遇特别重大案件,大理寺卿要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三司推事”或“三司按鞫(jū)”。地方移送到中央的重大案件,往往由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评事充当“三司使”共同审判。“三司推事”是唐代司法制度中的创举。
[2]尚书都事:唐代职事官名。置六人,从七品上,掌管收发文书、稽察缺失及监印等事。 周兴(?—691年):唐前期酷吏。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少年学习法律,初为尚书都事,后迁司刑少卿、秋官侍郎。他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屡次审讯大狱,冤杀不少李唐宗室成员、武将。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周兴上书请求铲除李唐宗室的属籍,被任命为尚书左丞。第二年,他被人告发谋反,由来俊臣审讯他。来俊臣用其本人之法,取来大瓮烧火,命周兴入内。周兴连忙叩头服罪。这就是“请君入瓮”的典故的由来。最初的记载见《资治通鉴·唐纪》。这一成语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周兴其罪当杀,武则天特地免他一死,将他流放岭南地区。在路途中,周兴被仇家所杀。 万年:古县名。即万年县,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市内。 来俊臣(651—697年):唐前期酷吏。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为人凶险阴毒,不事生产。他因为告密而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升迁至侍御史。他审理案件均符合武则天的心意。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后,天授二年(691年),他担任左台御史中丞。他召集一帮无赖之徒专掌刑狱,秘传罗织罪名之法,著有《罗织经》。他每次审讯囚徒,动用众多刑具,逼人自诬。他前后杀死千余家人。后来,他因为贪污被人弹劾下狱,武则天特地庇护他,又任命他为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令、司刑少卿。后来,他因为得罪武氏诸王、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等,被诛杀。人人争剐其肉。
[3]秋官侍郎:唐前期职事官,即刑部侍郎。 御史中丞:唐朝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为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副职,正五品上。辅助御史大夫掌管国家的监察,以肃正朝纲。
[4]司刑评事:唐前期职事官,为大理寺的属官。从八品下,负责掌管刑狱、司法大权。武则天在位时把大理寺的评事改称司刑评事。 《罗织经》: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写的一部专讲如何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酷吏周兴临死前看过后自叹不如,甘愿受死;宰相狄仁杰读得浑身冷汗直冒;武则天因为此中机心而动了杀机。 支节:细碎,繁琐,此处指有细节内容,像真事一样详细。
[5]椽(chuán):放在檩(lǐn)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6]橛(jué):小木桩。
[7]累(lěi):重叠,堆积。 甓(pì):砖。
[8]缒(zhuì):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 楔(xiē):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
[9]战栗: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 自诬:自行承认妄加于己的不实之词。
[10]赦令:皇帝因生日、年节或重大事件而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
【译文】
有个叫索元礼的胡人了解太后的用意,因告密而被召见,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太后命令他查办奉诏交办的大案的囚犯。索元礼性情残忍,审讯一个人必定让他牵连出数十人或上百人。太后多次召见、赏赐他,以扩大他的威权。于是尚书都事、长安县人周兴、万年县人来俊臣之流竞相仿效,纷纷步他的后尘而起。周兴连续升官至秋官侍郎,来俊臣连连升官至御史中丞。他们一起私下豢养无赖数百人,专门从事告密活动。想要诬陷一个人的话,就叫他们分别在几个地方同时告发,说的内容都一样。来俊臣与司刑评事洛阳人万国俊共同撰写《罗织经》数千字,教他们的手下如何搜罗无罪人的言行,编成谋反罪状,捏造安排得都像真有其事。太后得到告密的人,即命令索元礼等审讯被告,他们竞相制定审讯囚徒的残酷办法,制作多种大枷,有“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有的用木椽串连人的手脚而旋转,叫做“凤凰晒翅”。有的用东西牵制住人的腰部,将颈上的枷向前拉,叫做“驴驹拔撅”。有的让人跪在捧枷上,在枷上叠垒砖块,叫做“仙人献果”。有的让人站立在高木桩上,将颈上的枷向后拉,叫做“玉女登梯”。还有的将人倒吊,在脑袋上挂石头。有的用醋灌鼻孔,有的用铁圈箍住头,在头与铁圈之间加楔子,以至于有脑袋裂开,脑浆外流的。每次抓来囚犯,即先陈列刑具给他们看,囚犯们没有不颤抖流汗的,看到一点动静便无罪而自认有罪。每当朝廷有赦令时,来俊臣就命令狱卒先杀死重罪犯,然后宣布赦令。太后认为他们忠诚,更加宠爱信任他们。朝廷内外害怕这几个人,超过害怕虎狼的程度。
【原文】
麟台正字陈子昂上疏,以为:“执事者疾徐敬业首乱唱祸,将息奸源,穷其党与,遂使陛下大开诏狱,重设严刑,有迹涉嫌疑,辞相逮引,莫不穷捕考案[1]。至有奸人荧惑,乘险相诬,纠告疑似,冀图爵赏,恐非伐罪吊人之意也[2]。臣窃观当今天下,百姓思安久矣,故扬州构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3]。陛下不务玄默以救疲人,而反任威刑以失其望,臣愚暗昧,窃有大惑[4]。伏见诸方告密,囚累百千辈,及其穷竟,百无一实[5]。陛下仁恕,又屈法容之,遂使奸恶之党,快意相仇,睚眦之嫌,即称有密,一人被讼,百人满狱,使者推捕,冠盖如市[6]。或谓陛下爱一人而害百人,天下喁喁,莫知宁所[7]。臣闻隋之末代,天下犹平,杨玄感作乱,不逾月而败[8]。天下之弊,未至土崩,蒸人之心,犹望乐业[9]。炀帝不悟,遂使兵部尚书樊子盖专行屠戮,大穷党与,海内豪士,无不罹殃,遂至杀人如麻,流血成泽,天下靡然,始思为乱,于是雄杰并起而隋族亡矣[10]。夫大狱一起,不能无滥,冤人吁嗟,感伤和气,群生疠疫,水旱随之,人既失业,则祸乱之心怵然而生矣[11]。古者明王重慎刑罚,盖惧此也[12]。昔汉武帝时巫蛊狱起,使太子奔走,兵交宫阙,无辜被害者以千万数,宗庙几覆[13]。赖武帝得壶关三老书,廓然感悟,夷江充三族,余狱不论,天下以安尔[14]。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15]伏愿陛下念之。”太后不听。
【注文】
[1]麟台:唐代官署名,负责掌管国家的图书、典籍。武则天天授年间(690—692年)曾改秘书省为麟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原名。 正字:唐代秘书省属官。设四员,正九品下,负责详定典籍、校正文字。 陈子昂(661—702年):唐前期大臣、著名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他家世代为豪族,他年少时以侠知名,后来发愤苦读,考中进士。他向武则天上《大周革命颂》,得到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转右拾遗。他上书言事,不畏权贵。他曾反对攻打蜀地西边的羌人,后来,他跟随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唐代东北的游牧族群)。后来,他被诬下狱,忧愤而死。子昂擅长诗文。其诗富于风雅、比兴,具有汉魏风骨。其文讽议时政,重视散体,反对浮艳。子昂崇尚老庄学说,主张人生无常,向往神仙隐逸世界,著有《陈伯玉集》。 执事者:有职守之人;官员。 逮引:牵连诬攀。
[2]荧惑:使人迷惑,炫惑。 冀图:希图;希望。 伐罪吊人:伐,讨伐。吊,慰问。伐罪吊人指讨伐有罪的人,拯救百姓。
[3]构逆:造反,发动叛乱。 晏(yàn)然:安宁,安定。 纤尘:微尘,细尘。
[4]玄默:清静无为。 暗昧:愚昧,昏庸。 大惑:十分迷惑。
[5]穷竟:彻底追究。
[6]屈法:放宽刑法,枉法。 睚(yá)眦(zì):本指传说中龙的第二子,其相貌似豺,性格刚烈,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所以常被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借指极小的仇恨。 冠盖:冠,礼帽。盖,车盖。冠盖借官员的帽子和车盖,用以指代官吏。
[7]喁(yú)喁:形容人说话的声音,人声嘈杂。
[8]杨玄感(?—613年):隋朝大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重臣杨素之子。玄感好读书,善骑射。他因军功而进入仕途,袭楚国公,拜礼部尚书。他广交天下名士,见天下将乱,隋炀帝猜忌大臣,玄感内心不安,担心受害,开始策划谋反,成为隋末最先起兵造反的贵族首领。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命玄感监督粮运。玄感遂滞留粮草,就地驻兵,举兵反隋。玄感的军队聚集了十多万人,几次击败隋军。不久,玄感率兵进围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久战不克,隋援军到来,攻势强烈,玄感军立刻不敌,被迫西撤,欲取关中。玄感的军队屡战屡败,然后又被宇文述诸军攻击,玄感大败窜逃,处境窘迫,为弟弟杨积善所杀。
[9]蒸人:民众;百姓。
[10]兵部尚书:隋朝官名。唐代的兵部尚书承袭隋代的制度。 樊子盖(545—616年):北周、隋朝大臣。字华宗,庐江(今安徽合肥)人。子盖在北周历任县令、太守、刺史等职。在隋朝,子盖被授予枞(zōng)阳(今安徽枞阳)太守。隋朝平定南方的陈朝,子盖因功加上开府,改封上蔡县伯,食邑七百户,赐物三千段,粟九千斛,拜嵩州(治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告成村)刺史,转循州(治今广东惠州东)总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子盖到中央,献上岭南地图,加统四州。隋炀帝即位,他历任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刺史、武威太守,以善政闻。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他进为金紫光禄大夫,民部尚书(即户部尚书)。大业九年(613年),子盖为东都(今河南洛阳)留守。杨玄感起兵反隋,来攻东都,子盖坚守,玄感久不能克,子盖因功进为光禄大夫,封济公。他又镇压过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尽焚村寨,坑杀老幼。后来,他死于家中。 杀人如麻:杀死的人多得像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汉书·天文志》。 靡(mǐ):倒下。
[11]吁(xū)嗟(jiē):表示忧伤或有所触动。 疠(lì)疫(yì):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怵(chù):害怕,恐惧,惊惧。
[12]重慎:犹指慎重。
[13]汉武帝:即西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在位。汉景帝刘启之子,王皇后所生。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立为皇太子。刘彻即皇帝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励精图治。他为加强中央集权,析分地方上割据的王国,规定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他又找借口削夺诸侯王的爵位。他不拘一格录用人才,裁抑丞相的职权,倚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汉武帝又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遣将军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迫使其向北迁徙。武帝又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武帝又征服南方地区,经略西南夷(今西南地区),在其地设置郡县。武帝统一货币,实行盐铁官营,向商人征收重税,没收违法商人的财产。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征发数万人治理黄河决口。他还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地方举荐人才,表彰儒术,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学校、学官,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武帝本人崇信神仙,热衷于祭祀。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但是,武帝在位晚年,社会矛盾、皇室内部的矛盾激化,一些地方爆发反抗活动。武帝深感自己劳民伤财,于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罪己诏》,反省自己的罪过。后元二年(前87年),武帝病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巫蛊(gǔ)狱:巫蛊为一种巫术。古代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西汉武帝刘彻最初宠爱卫子夫,立为皇后。卫皇后所生之子刘据被立为太子。随着时间推移,卫皇后色衰,逐渐失去汉武帝的宠爱。太子刘据的性格、作风又与武帝完全不同。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善迎人意的江充见卫后宠衰,趁搜察巫蛊之机,说在太子宫中找到桐木人,诬陷太子行巫蛊之术。太子得知后,十分紧张,恐无法辩白,于是发兵捕杀江充。武帝派兵围捕太子,结果太子兵败自杀,其家人也多被杀。卫皇后被废,自杀。这次发生的皇室内部的大屠杀,史称“巫蛊之祸”。这对皇位继承人的确定及汉武帝晚年、汉昭帝、汉宣帝时期的政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宫阙:指宫殿、皇宫。
[14]壶关三老:即令狐茂(生卒年不详),为西汉时期名臣。他为壶关县(今山西壶关)人,西汉武帝时,被封为壶关三老。西汉武帝征和年间,武帝的宠臣江充诬陷太子行巫蛊之术。皇太子刘据起而诛杀江充。武帝欲加罪于太子,太子遂举兵反。武帝益怒,发兵讨之,太子兵败逃亡。令狐茂仗义执言,作《上武帝讼太子冤书》,力陈是非。武帝读后始悟,但太子已经被杀。武帝悔恨不已,诛灭江充全族,作思子之宫,赐令狐茂所在村为“崇贤”,沿袭至今。 廓:空阔,广阔。 夷:消灭。 江充(?—前91年):西汉中期大臣。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字次倩,本名齐。他因为遭到赵国太子丹的疑忌,父兄皆被太子丹所害,遂改名江充。他到京城告发太子丹淫乱及交通地方豪侠,太子丹因此被废。汉武帝向他询问时政,他的回答非常符合武帝的心意。武帝任命他出使匈奴。江充采取过一些措施抑制权贵的奢靡之风及权势。武帝认为他执法刚正不阿,颇为信用,迁水衡都尉。后因犯法被免官。武帝年老多病,江充担心将来太子刘据即皇帝位对己不利,于是诈称武帝的病因在巫蛊,并声称在太子宫掘得行巫蛊之术的证据——桐木人。太子感到非常恐惧,于是起兵诛杀江充。不久,太子兵败自杀。后来,汉武帝开始醒悟,知道太子蒙冤,乃诛灭江充一家。 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
[15]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这一成语指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战国策·赵策一》。常称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译文】
麟台正字陈子昂向太后上疏,认为:“主管的官吏痛恨徐敬业带头造反,想除掉邪恶的源头,除尽徐敬业的党徒,就让陛下大开由皇上诏书敕交办的特种狱案,设立严酷的刑罚,发现有形迹涉及嫌疑的,口供相互牵连的,无不尽力追捕审讯。以至有邪恶之徒迷惑人,乘危险之机进行诬陷,举报状告那些似是而非的事情,寄希望于获得官职和赏赐,这恐怕不是惩罚罪人、慰问百姓的本意了。我私下观察如今的天下,百姓盼望时局安定已经很久了。所以扬州叛乱(指徐敬业之叛)将近五十天,而海内安定,没有丝毫的风吹草动。陛下不致力于清静无为以拯救疲惫的百姓,反而施用严刑令他们失望,我很愚昧,暗自大惑不解。我看见各个地方告密,囚禁了成百上千的人,等到穷追到底的时候,一百人之中却没有一个是能够坐实的。陛下仁爱宽恕,又枉法容忍那些诬告的人,便使奸诈邪恶之徒肆意报复他们仇恨的人,有极小的怨恨便声称有不可告人之事,一个人被告状,家里上百人被捕进监狱,使者外出抓人,多得像闹市一般。有人说陛下是爱一人而害百人,天下人议论纷纷,不知哪里是安宁之地。我听说隋朝末期,天下还算太平,杨玄感作乱,不出一个月就失败了。天下的弊病,还没到达土崩瓦解的程度,百姓的心里还期待着安居乐业。隋炀帝不能明白这一道理,于是让兵部尚书樊子盖专行屠杀,穷追杨玄感的党羽,天下豪侠义士无不遭殃,以至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天下颓靡,人们开始想到作乱,于是豪杰群起隋朝便灭亡了。大狱一旦兴起,就不能保证没有滥施刑罚的,受冤屈的人忧愁叹息,触犯和损伤了阴阳调和之气,导致瘟疫流行,水旱灾害随之发生,百姓因此失业,则祸乱之心便令人恐惧地产生了。古代贤明的帝王慎重刑罚,大概就是因为畏惧这样的结果。从前汉武帝时发生以巫术害人的案件,致使太子逃走,武力冲突在皇宫之内发生,无罪被害的人数以千万计,国家几乎被颠覆。幸亏汉武帝得到壶关三老的上书,豁然醒悟,诛灭祸首江充三族,受这一案件牵连的其他狱案不再论罪,天下得以安宁。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恳切希望陛下考虑!”太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