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二)
- 袁枢
- 15974字
- 2020-06-24 23:28:47
刘展之叛
【内容提要】
《刘展之叛》叙述了唐肃宗统治时期军将刘展发动叛乱以及叛乱被平定的过程。
当时,唐廷正忙于平定北方地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自唐中期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大多依靠南方的江淮地区。这一地区关系到唐廷的经济命脉和政权的维系。因此,朝廷非常重视江淮地区。而淮西军将刘展性格刚烈、自负,朝廷担心难以控制,想解除他的兵权,除掉他。
朝廷任命刘展为都统淮南东道、江南西道和浙西道三道节度使,又命令原都统李峘(huán)和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设法除掉刘展。这使刘展感到不安。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刘展与其弟刘殷一起发动兵变。
刘展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横扫江淮地区。刘展击破邓景山的部队,再率兵渡过长江,袭击李峘的部队,李峘军溃败而逃走。这一地区忠于朝廷的军队根本不是刘展的对手。朝廷只得让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前往平叛,还是依赖另一个强藩——平卢节度使的军队才最终平定这场叛乱。
田神功用船运送军队至金山,遭遇大风,有五艘船漂到金山下。刘展下令诛杀其中两只船的士兵,又沉其三舟。刘展率八千精兵前往迎击田神功,在都梁山被打得大败。刘展被将军贾隐林用箭射中左眼,仆倒在地,被士兵砍下脑袋,其弟刘殷也被杀。但是,叛乱平定之后,平卢军立即洗劫了江淮地区,无数平民和外来商人被杀。
这一事件说明,在安史之乱时期,地方军人势力开始坐大,唐廷猜忌并企图打压这批军将。但是,自唐朝中期以后,中央集权衰落,对地方控制力削弱。朝廷根本没有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强势军队。在中晚唐时期,唐廷一旦需要大规模用兵,都必须依靠地方上强大的藩镇。征调平卢军来镇压刘展叛乱,可以说开启了先河。
【原文】
唐肃宗上元元年冬十一月,御史中丞李铣、宋州刺史刘展皆领淮西节度副使[1]。铣贪暴不法,展刚强自用,故为其上者多恶之。节度使王仲升先奏铣罪而诛之[2]。时有谣言曰:“手执金刀起东方。”[3]仲升使监军使内左常侍邢延恩入奏:“展倔强,不受命,姓名应谣谶,请除之。”[4]延恩因说上曰:“展与李铣一体之人,今铣诛,展不自安,苟不去之,恐其为乱。然展方握强兵,宜以计去之。请除展江淮都统,代李峘,俟其释兵赴镇,中道执之,此一夫力耳。”[5]上从之,以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密敕旧都统李峘及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图之[6]。
【注文】
[1]唐肃宗:即唐朝第八代皇帝肃宗李亨(711—762年),公元756年至762年在位。曾名嗣升、浚(jùn)、玙(yú)、绍,小字阿奴。唐玄宗李隆基之第三子,生母杨氏出自名门弘农杨氏,与隋朝皇室有亲戚关系。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为太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谋反。次年,李亨跟随玄宗西奔蜀地,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支持一部分禁军杀宰相杨国忠,逼玄宗缢杀杨贵妃。李亨随即分兵北上,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即皇帝位。他任用朔方节度使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又向唐朝北方的游牧族群回纥借兵,平定安禄山叛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其长子李俶(chù)(后改名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与郭子仪统回纥及唐兵收复两京(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后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节制郭子仪等九节度使之兵讨伐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遭遇溃败。他又以宦官李辅国掌管宫中禁军,并使之参与国家大政,百官一旦违背他的意旨,便被贬逐。肃宗又复猜忌功臣,崇尚佛教,听任张皇后专权乱政。张皇后谋杀李辅国,反为所害,肃宗亦受惊恐而病死。葬建陵(今陕西礼泉东北),谥(shì)(古代帝王、高官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大圣大宣皇帝,庙号肃宗。 上元:唐朝有两次使用上元年号。第一次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使用,共计三年,即上元元年(674年)八月至上元三年(676年)十月。第二次是唐肃宗李亨在位期间使用,共计两年,即上元元年(760年)闰四月至上元二年(761年)八月。此处的上元元年即760年。 御史中丞:唐朝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在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中,御史大夫为长官,从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副职,正五品上。但是,在唐中后期,御史台的官号常常作为各种官员所带官衔,仅仅表示官品、身份、地位,并无制度规定的职权。 铣:音xiǎn。 宋州:地名。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南),辖宋城、襄邑、宁陵、虞城、下邑、谷熟、柘(zhè)城、砀(dàng)山、单(shàn)父、楚丘,相当于今河南商丘、睢县、宁陵、虞城,夏邑、柘城、安徽砀山、山东单县、曹县。 刺史:唐朝地方长官名。在唐前期,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或郡)县两级制。州或郡的长官分别称为刺史或太守,负责管理地方。上州(户满四万以上的州)的刺史为从三品,中州(户满三万以上的州)为正四品上,下州(户不满三万的州)为正四品下。在中晚唐,节度使权力膨胀,凌驾于州或郡之上。节度使的辖区又称为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因此,在唐后期,地方上实际演变为道——州(或郡)——县三级制。 刘展(?—761年):唐朝中期军将。刘展于唐肃宗年间担任宋州刺史、淮西节度副使。他性格刚烈、自负,而且他控制的江淮地区事关国家漕运(官方督管的水运)的畅通、中央的财政收入。朝廷担心难以控制,遂想解除他的兵权,再除掉他。中央的这一举措导致刘展发动叛乱。刘展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横扫江淮地区。后来,唐廷征调位于山东半岛的平卢军南下征讨刘展,才最终平定这场叛乱,刘展也在战争中被杀。 淮西:唐朝方镇名,淮南西道的简称。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置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淮西节度使。其治所和辖境屡有变迁。初治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后移治郑州(治今河南郑州)、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安州(治今湖北安陆)。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又移治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大历十一年(776年)又移治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大历十四年(779年)又还治蔡州,建号淮宁军。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又建号彰义军。这一方镇长期领有申州(治今河南信阳南)、光州(治今河南潢川西)、蔡州,一度领有郑州、许州(颍川郡)、汴州、陈州(治今河南淮阳)、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亳州(治今安徽亳州)、徐州(治今江苏徐州)、泗(sì)州(治今江苏盱[xū]眙[yí]西北淮水西岸)、寿州、安州、沔(miǎn)州(治今湖北武汉汉阳)、蕲(qí)州(治今湖北蕲春北)、黄州(治今湖北黄冈)、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唐州(治今河南泌阳)、邓州(治今河南邓州)、溵(yīn)州(治今河南郾[yǎn]城)等。在唐朝中期,淮西节度使的辖区正处于国家从江、淮地区向京城漕运(官方督管的水运)粮食、财富的交通要道,对中央财政收入影响甚大。自唐代宗以后,这一区域相继为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等所割据。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始被中央政府平定,次年废。 节度副使:唐朝使职名,系节度使的副官。
[2]节度使:唐朝使职。在唐前期,朝廷为了防御高度机动的周边各族的袭击,在战争中居于主动,就需要有庞大而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为保证边地军事活动的顺利、保障必要的后勤支援,唐廷在边疆实行军政一体的节度使制度,逐渐在唐玄宗时形成缘边十节度经略使(简称“节度使”)。节度使领当地军事、民政、监察、财政等大权。节度使制度在一定时期有效地防御了周边外族的进攻,巩固了唐朝的边疆,但也造成边将拥兵自重、国家军事防御体系“外重内轻”(即边地节度使手握重兵,京城长安地区兵力空虚)的局面。在安史之乱中,朝廷为平定叛乱急需用兵,不仅在边疆地区,在中原内地也广泛设置节度使。在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辖区又称为道、节镇、方镇、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一些地区逐渐形成割据一方的藩镇。在某些地区,节度使拥兵自重,自行任命官吏,赋税不上缴中央,节度使死后,由其亲族接任,或由军中推举。淮西节度属于向中央提供财富的方镇,割据性不算很强。 奏:向皇帝进言或上书。
[3]手执金刀:繁体字“劉”拆开,则可解释为“手执金刀”。
[4]监军使:唐代临时性差遣,简称“监军”,置于军队中,负责监督带兵出征的将帅。唐初有时临时设置监军,非常规制度。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开始任用宦官为监军。自唐朝中期以后,各节度使统领的军队中或出征的各种军队中普遍设置监军,例以宦官担任,有监军使、观军容使等名目,成为常设的使职。监军的属官有副使、判官等,可自置亲兵,与节度使或统兵的将帅分庭抗礼,权势极重。 内左常侍:即内侍之一,为唐朝内侍省(掌管宫廷侍奉诸事务的官署,即宦官的衙署)的副官。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内侍省,以内侍(置四人,从四品上)、内常侍(置六人,正五品下)为长官和副官,掌管宫廷侍奉、出入皇宫及宣传皇帝的诏书等,领掖庭、宫闱(wéi)、奚官、内仆、内府五局。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内侍省为内侍监。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复称内侍省。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改为司宫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再改回内侍省。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置内侍监为内侍省的长官,改内侍为少监,作为副官,不久又另置内侍,与少监同为副官。内侍省的属官有内常侍、内给(jǐ)事、内谒(yè)者监、内谒者、内寺伯、寺人等。 谣谶(chèn):指谣言和谶书。谶书即人们相信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在古代社会,谣言和谶书常常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唐朝皇帝及中央政府对谶书很敏感,对其控制也很严。
[5]一体:谓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 苟:如果,假使。 江淮:江,长江;淮,淮河。江淮泛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 都统:唐代临时性军官。在唐代为总兵统帅名,为各道出征兵马之统帅,掌征伐,系临时性军事长官,事毕则罢。 李峘(huán)(?—76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的曾孙,吴王李琨(kūn)之孙,信安郡王李祎(yī)之子。他性格宽厚,任官有美名,以王孙得封赵国公。杨国忠乱政,排斥不依附于自己的人(事见卷三十一《杨氏之宠》)。李峘由考功郎中拜睢阳(即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太守,以清简著称。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李隆基逃奔蜀地,他也到达那里,被授予武部(即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不久,拜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太守、剑南节度采访使。他与禁军将领陈玄礼共同讨平当地的叛乱。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即皇帝位后,玄宗成为太上皇。太上皇回到长安后,李峘迁户部尚书。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他持节都统江淮节度宣慰观察使。第二年,宋州(即睢阳郡)刺史刘展有异志,肃宗诏拜刘展为淮南节度使,又密诏李峘与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计划杀死刘展。当时刘展势力强劲,表面上接受了皇帝的诏书,却又率领全部士兵渡过淮河去攻打李峘、邓景山。双方交战,李峘、邓景山失败。李峘逃到丹阳(今江苏丹阳)。肃宗下诏贬他为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司马(闲职),死于任上,赠扬州(今江苏扬州)大都督。 俟(sì):等待。
[6]淮南东:指淮南道东部地区。在唐朝初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十道。在此基础上,唐玄宗又再细分为十五道。其中,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境东临大海,西抵汉江,南距长江,北据淮河,相当于今湖北涢(yún)水以东至于东海的江淮之间各地。 江南西:指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辖今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安徽、湖北两省长江以南一部分。 浙西:唐朝方镇名,浙江西道的简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浙江西道节度使,简称浙西节度使,治升州(今江苏南京),辖升州、润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宣州(治宣城,今安徽宣州)、歙(shè)州(治歙县,今安徽歙县)、饶州(治鄱[pó]阳,今江西鄱阳)、江州(治浔[xún]阳,今江西九江)、苏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常州(治晋陵,今江苏常州)、杭州(治钱塘,今浙江杭州)、湖州(治乌程,今浙江湖州)。不久治所迁至苏州,第二年还治升州。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迁治所于宣州,不再辖升州。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改为观察使,治苏州,不再辖宣州、歙州。大历十四年(779年)与浙江西道观察使合并。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又分为二,第二年又合并。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复分为二。浙江西道观察使治润州。贞元四年(788年),领润、苏、常、杭、湖、睦六州。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升为镇海军节度使。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移治所于杭州。唐哀帝天祐以后,辖境缩小。 敕:唐代公文书之一。皇帝颁发的公文书称制、敕、册。 邓景山(?—762年):唐肃宗朝军将。曹州(今山东菏泽)人,以文吏见称。唐玄宗天宝年间,他自大理评事迁至监察御史。唐肃宗至德初,升青齐节度使,迁扬州(今江苏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他为政简肃,闻于朝廷。他在当地居职四年,恰逢刘展作乱,他引平卢副大使田神功的兵马讨贼。神功至扬州,大掠居人资产,大食(唐时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今伊朗)等商旅死者数千人。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邓景山到朝廷,拜尚书左丞。后诏为太原(今山西太原)尹,封南阳郡公。邓景山到达太原,以镇抚纪纲为己任,检覆军吏隐没者。但他统驭失方,引起众人骚乱,被杀。
【译文】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冬十一月,御史中丞李铣、宋州刺史刘展都担任淮西节度副使之职。李铣贪婪,为人残暴,多行违法之事,刘展性格刚烈、强势、固执,因此,他们俩的上司大都讨厌他们。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先向朝廷上奏李铣的罪状,然后将他杀死。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谣言:“手执金刀的人将会从东边起来。”王仲升指使监军使、内左常侍邢延恩向朝廷上奏:“刘展性格倔强,不听从中央的命令。而且,他的姓名恰好与正在流传的谣言和谶语相合。我请求朝廷除掉他。”邢延恩趁机向肃宗献计:“刘展与李铣本为一体之人,现在,李铣被杀,刘展的心里感到不安宁。如果不除掉刘展,恐怕他会造反。但是,现在刘展的手里掌握着战斗力很强的军队,我们应当用计策除掉他。我请求授予刘展江淮都统之职,代替李峘。等到刘展的兵权被解除,在他奔赴江淮地区就任新职的途中,我们将他抓获,这只需要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肃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任命刘展为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却秘密下敕书,命令旧都统李峘及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计划将刘展杀死。
【原文】
延恩以制书投展,展疑之,曰:“展自陈留参军,数年至刺史,可谓暴贵矣。江淮租赋所出,今之重任,展无勋劳,又非亲贤,一旦恩命宠擢如此,得非有谗人间之乎?”[1]因泣下。延恩惧,曰:“公素有才望,主上以江淮为忧,故不次用公,公反以为疑,何哉?”展曰:“事苟不欺,印节可先得乎?”[2]延恩曰:“可。”乃驰诣广陵,与峘谋,解峘印节以授展[3]。展得印节,乃上表谢恩[4]。牒追江淮亲旧,置之心膂,三道官属,遣使迎贺,申图籍,相望于道[5]。展悉举宋州兵七千趣广陵[6]。
【注文】
[1]制书:唐代皇帝颁布的一种公文书。 陈留:地名。即陈留郡、汴州,治浚仪(今河南开封),辖浚仪、开封、尉(yù)氏、陈留、封丘、雍丘县,相当于今河南开封、尉氏、封丘、杞县。在此之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地方上的各郡已经改称州。只是因为习惯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有时还称郡。 租赋:泛指国家征收的赋税。 擢(zhuó):提拔、提升。
[2]印节:指官印和旌(jīng)节。官印是各级官员行使权力的必要构件及象征。官员品级的高低主要以官印的尺寸和材料来区分。官职越高,官印就越大。旌节是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本为古代使者所持凭证。在唐朝,旌节除了作为使者的凭证,也作为将帅统兵的凭证。得到朝廷所授予的旌节的官员有专赏、专杀之特权。唐中央政府常常赐予节度使旌节,作为朝廷正式任命节度使的标志,旌节也成为节度使权威的凭证。
[3]诣:到……去。 广陵:地名。即广陵郡、扬州,治江都(今江苏扬州),辖江都、江阳、六合、海陵、扬子、天长县,相当于今江苏扬州、六合、泰州和安徽天长。
[4]表:古代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呈文。
[5]牒:唐代官府的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传递的上行公文书的一种。 心膂(lǚ):膂,脊梁骨。主要辅佐人员、亲信得力之人。 图籍:又称图经、图志、图记,是介于地方志和地图之间的一种地方性文献。体例是一图一说或图说并举。在唐代,这种图籍非常发达。这类图籍除了记载行政建制和区域外,还记录当地的河流、湖泊、道路、城市规划、学校、风俗民情等,是了解地方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6]趣(cù):通“促”,催促,赶快,急促。
【译文】
邢延恩将皇帝的制书拿给刘展看,刘展表示怀疑,问道:“我刘展从陈留郡开始参军,才几年的工夫,就得以升迁到刺史,可以说是突然之间尊贵起来了。江淮地区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现在朝廷授予我如此重要的职位,可是我刘展既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又不是皇亲国戚、贤能之臣,一夜之间皇上就将我提拔到这么重要的官位,给予我这么大的恩宠,难道不是因为有喜欢进谗言的人在其中挑拨离间吗?”说着说着,刘展就哭起来了。邢延恩害怕了,连忙解释:“您向来有才干、有名望,皇上非常看重江淮地区,因此不拘泥于常规来重用您。您怎么反倒怀疑起皇上了,为什么?”刘展反问:“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假的,我可以先拿到官印和旌节吗?”邢延恩答:“可以。”于是,他骑着快马赶到广陵,与李峘商议,解除了李峘的官印和旌节,然后将这些凭证授予刘展。刘展取得了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的官印和旌节,才向皇帝上表,感谢皇帝的恩德。刘展同时又给自己在江淮地区的亲信、老部下追发去牒,将他们调拨到重要的位置。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的官员都派遣使者去向刘展道贺,并将当地的图籍都申报给他。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在道路上都可以互相看见。刘展却率领着宋州的全部七千名士兵急忙赶赴广陵。
【原文】
延恩知展已得其情,还奔广陵,与李峘、邓景山发兵拒之。移檄州县,言展反[1]。展亦移檄言峘反,州县莫知所从。峘引兵渡江,与副使润州刺史韦儇、浙西节度使侯令仪屯京口,邓景山将万人屯徐城[2]。展素有威名,御军严整,江淮人望风畏之。展倍道先期至,使人问景山曰:“吾奉诏书赴镇,此何兵也?”[3]景山不应。展使人呼于陈前曰:“汝曹皆吾民也,勿干吾旗鼓。”[4]使其将孙待封、张法雷击之,景山众溃,与延恩奔寿州[5]。展引兵入广陵,遣其将屈突孝标将兵三千徇濠、楚,王暅将兵四千略淮西[6]。
【注文】
[1]移:唐代的官文书之一。官府各个部门相互质问的官文书有关、刺、移。关谓关通其事;刺谓刺举之;移谓移其事于其他部门。 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2]江:水名,长江。 润州:地名。浙江西道观察使的治所。润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辖丹徒、丹阳、延陵、上元、句容、金坛县。 儇:音xuān。 屯:驻扎,防守。 京口:地名。相当于今江苏镇江。此城凭山临江,地当江南运河入江之口,故又通称为京口城。 徐城:县名。即徐城县,隶属于泗州,相当于今江苏盱眙西北。
[3]倍道:兼程而行;指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4]陈(zhèn):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排列为阵。 曹:等,辈。
[5]寿州:地名。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寿春、安丰、霍山、盛唐、霍邱县,相当于今安徽寿县、寿县西南、霍山、六安、霍邱。
[6]徇(xùn):巡行,特指带兵巡行占领地方。 濠(háo):地名。即濠州,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辖钟离、定远、招义县,相当于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定远、明光东北。 楚:地名。即楚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辖山阳、盐城、盱眙、宝应、淮阴县,相当于今江苏淮安、盐城、盱眙、宝应、淮阴西南。 暅:音xuǎn。 略:掠夺,夺取。
【译文】
邢延恩知道刘展已经搞清楚了其中的内情,就逃回了广陵,与李峘、邓景山出兵去抵抗刘展。他们向各个州县发布檄文,声称刘展造反了。刘展也向各个州县发布檄文,声称李峘造反。州县的官员都不知道该相信谁。李峘率领着士兵渡过了长江,与节度观察副使、润州刺史韦儇,浙西节度使侯令仪的军队驻扎在京口,邓景山率领一万名士兵驻扎在徐城。刘展向来有威信和名望,治理军队严明整齐,江淮地区的人远远望见刘展的动静,都感到害怕。刘展兼程而行,先到达徐城,派人去质问邓景山:“我是奉皇上的诏书到方镇去赴任,在此地驻扎的军队是从哪儿来的?”邓景山不回应。刘展派人在战斗队列前高呼:“你们都是我的子民,不要干涉我方军队的战旗和战鼓。”刘展派遣他的将领孙待封、张法雷敲打战鼓,邓景山的军队瓦解了,与邢延恩逃奔寿州。刘展率领着士兵到达广陵,派遣他的将领屈突孝标率领三千名士兵巡行濠州、楚州地区,王暅带领四千名士兵去夺取淮西地区。
【原文】
李峘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1]。展军于白沙,设疑兵于瓜州,多张火、鼓,若将趣北固者,如是累日[2]。峘悉锐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3]。峘军闻之,自溃,峘奔宣城。
【注文】
[1]北固:山名,即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北。此山下临大江,回岭陡绝,形势险固,因此被称为北固山。
[2]白沙:地名。即今江苏仪征。 瓜州:应为“瓜州”。地名。又作瓜步浦、瓜步尾、瓜步、瓜步沙尾、瓜步江沙尾等,为古代长江之中的沙洲,在今江苏扬州、镇江二市之间。唐代为长江南北的重要渡口,设有驿站。
[3]下蜀:地名。升州(今江苏南京)东北九十里至句容,有下蜀戍,在句容北,靠近长江。
【译文】
李峘在北固山开辟战场,插上木头以堵塞长江的河口。刘展在白沙驻军,在瓜洲地区布设疑兵。他多张火苗和战鼓,就像要仓促赶往北固山的样子。这样一直持续了好些天。李峘将全部精锐的士兵都调集到京口镇守,以等待刘展的军队。刘展于是从上顺流而下,渡过长江,袭击下蜀。李峘的军队得知这一消息,自己就瓦解了。李峘逃往宣城。
【原文】
甲午,展陷润州。升州军士万五千人谋应展,攻金陵城,不克而遁[1]。侯令仪惧,以后事授兵马使姜昌群,弃城走[2]。昌群遣其将宗犀诣展降。丙申,展陷升州,以宗犀为润州司马、丹阳军使;使昌群领升州,以从子伯瑛佐之[3]。
【注文】
[1]升州:地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分润州而置,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废。治上元(今江苏南京),辖上元、句容、溧(lì)水、溧阳县,相当于今江苏南京、句容、溧水、溧阳西北。 金陵城:地名。今江苏南京的别称。 遁(dùn):逃,隐去。
[2]兵马使:唐代节度使府的重要武职幕僚,属于使职。握有兵权,其任甚重。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节度使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以后,使府内出现各种类型的兵马使。有兵马使总头目都知兵马使(常为节度使的继任者),后来又逐渐出现以左、右厢为界的左、右厢兵马使,以兵种划分的马军兵马使、步军兵马使、水军兵马使、骡军兵马使等,还有使用专门武器的特种兵部队,如刀斧兵马使、门枪兵马使等,还出现与经济有关的营田兵马使、作坊兵马使和车坊兵马使等等。行军中,有以行军序列出现的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等。另外,还有一些具有专门职能的兵马使,例如捉生兵马使、防秋兵马使、镇遏(è)兵马使等。这体现了节度使府军队的庞大、分工的细化和组织的严密。
[3]司马:唐朝地方官。按唐朝官制,地方州或郡设置“别驾”“长史”“司马”为“上佐”,按制度规定应负责辅佐地方长官,其实多无实际职任。因为上佐官品高,俸禄优厚,常用以安置被贬官之大臣或闲冗官员,或用作迁转之官阶,时有废罢。 丹阳军使:唐朝使职名。负责丹阳(今江苏丹阳)地区军队的临时性差遣。 从(zòng)子: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的兄弟的儿子。
【译文】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甲午(初八日),刘展攻陷了润州。升州的一万五千名士兵策划接应刘展。他们进攻金陵城,没有攻下,逃跑了。侯令仪感到害怕,就将浙西节度使的职任移交给兵马使姜昌群,自己放弃了京口城,逃跑了。姜昌群派遣他手下的将领宗犀到刘展那里去,表示投降。丙申(初十日),刘展攻陷了升州,任命宗犀为润州司马、丹阳军使;他派遣姜昌群负责掌管升州,任命他的从子刘伯瑛去辅佐姜昌群进行管理。
【原文】
李峘之去润州也,副使李藏用谓峘曰:“处人尊位,食人重禄,临难而逃之,非忠也。以数十州之兵食,三江、五湖之险固,不发一矢而弃之,非勇也[1]。失忠与勇,何以事君!藏用请收余兵,竭力以拒之。”峘乃悉以后事授藏用,藏用收散卒得七百人,东至苏州,募壮士,得三千人,立栅以拒刘展[2]。展遣其将傅子昂、宗犀攻宣州,宣歙节度使郑炅之弃城走[3]。李峘奔洪州[4]。
【注文】
[1]三江:水名。指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 五湖:湖名,指太湖及其附近的四个湖泊。太湖周边有莫湖、胥湖、贡湖、游湖,并太湖,称为五湖。 矢(shǐ):箭。
[2]苏州:地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吴县、长洲、嘉兴、昆山、常熟、海盐县,相当于今江苏苏州、昆山、常熟,浙江嘉兴海盐。
[3]宣州:地名。治宣城(今安徽宣州),辖宣城、当涂、泾(jīng)县、广德、溧(lì)阳、溧水、南陵、太平、宁国、旌(jīng)德县。 宣歙(shè)节度使:唐朝使职,负责宣歙节度辖区内的军政、财政、监察等一切事务。宣歙节度为唐朝的一个方镇,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置观察使,治宣州,领宣州、歙州(治今安徽歙县)、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后废。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复置,改领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贵池)及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南长江东岸,形势险要,为江防重地)军使。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罢领采石军使。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升为宁国军节度使。
[4]洪州:地名。治钟陵(今江西南昌),辖钟陵、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县。
【译文】
李峘放弃润州而逃,副使李藏用对李峘说:“一个人处于尊贵的地位,享受着朝廷发给的丰厚俸禄,遇见灾难却逃跑了,这是不忠啊。一个人拥有几十个州提供的粮食,可以供给大量士兵,所辖的地盘拥有三江、五湖这些险要之处,却连一支箭都没有射出就弃城而逃了,这是不勇敢啊。这个人连忠义和勇敢都丧失了,还有什么脸面去为国君效力啊!我李藏用请求将剩余的士兵聚集起来,竭尽全力去抵抗刘展。”李峘于是将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的所有职责都移交给李藏用。李藏用聚集了七百名散失的士兵,向东到达苏州,招募了三千名壮士,布置好了栅栏,以抵抗刘展。刘展派遣他的将领傅子昂、宗犀进攻宣州,宣歙节度使郑炅之弃城而逃。李峘逃往洪州。
【原文】
李藏用与展将张景超、孙待封战于郁墅,兵败,奔杭州[1]。景超遂据苏州,待封进陷湖州[2]。展以其将许峄为润州刺史,李可封为常州刺史,杨持璧苏州刺史,待封领湖州事[3]。景超进逼杭州,藏用使其将温(炅)[晁]屯余杭[4]。展以李晃为泗州刺史,宗犀为宣州刺史[5]。
【注文】
[1]郁墅:地名,又作浒墅。相当于今江苏苏州西北浒墅关镇。 杭州:地名。治钱塘(今浙江杭州),辖钱塘、盐官、余杭、富阳、新城、於潜、临安、紫溪、唐山县。
[2]湖州:地名。治乌程(今浙江湖州),辖乌程、武康、长城、安吉、德清县。
[3]峄:音yì。 常州:地名。治晋陵(今江苏常州),辖晋陵、武进、江阴、义兴、无锡县,相当于今江苏常州、江阴、宜兴、无锡。
[4]余杭:县名。即今杭州余杭区。
[5]泗州:地名。治临淮(今江苏盱眙西北淮水西岸),辖临淮、徐城、涟(lián)水县。
【译文】
李藏用与刘展手下的将领张景超、孙待封在郁墅交战,李藏用战败了,逃奔杭州。张景超于是占据了苏州,孙待封进而攻陷了湖州。刘展任命他的将领许峄为润州刺史,李可封为常州刺史,杨持璧为苏州刺史,让孙待封负责湖州的事务。张景超进而率兵逼近杭州,李藏用派遣他的将领温晁在余杭县驻军。刘展任命李晃为泗州刺史,宗犀为宣州刺史。
【原文】
傅子昂屯南陵,将下江州,徇江西[1]。于是屈突孝标陷濠、楚州,王暅陷舒、和、滁、庐等州,所向无不摧靡,聚兵万人、骑三千,横行江淮间[2]。寿州刺史崔昭发兵拒之,由是暅不得西,止屯庐州。
【注文】
[1]南陵:县名。即南陵县,隶属于宣州,相当于今安徽南陵。 江州:地名。治浔(xún)阳(今江西九江),辖浔阳、都昌、彭泽县。 江西:即江南西道,唐朝监察区名。
[2]舒:地名。即舒州,治怀宁(今安徽潜山),辖怀宁、宿松、望江、太湖、同安县,相当于今安徽潜山、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东南。 和:地名。即和州,治历阳(今安徽和县),辖历阳、乌江、含山县。 滁(chú):地名。即滁州,治清流(今安徽滁州),辖清流、全椒(jiāo)、永阳县。 庐:地名。即庐州,治合肥(今安徽合肥),辖合肥、慎县、巢县、庐江、舒城县。 靡(mǐ):倒下。
【译文】
傅子昂的部队驻扎在南陵县,将要到达江州,巡行江南西道地区。于是屈突孝标攻陷了濠州、楚州,王暅攻陷了舒、和、滁、庐等州,与刘展军交战的官军没有不倒下、战败的。刘展的军队聚集了上万名士兵、三千名骑兵,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横行。寿州刺史崔昭出兵抵抗刘展的部队,于是王暅无法向西边推进,就在庐州停顿下来,将军队驻扎在那里。
【原文】
初,上命平卢都知兵马使田神功将所部精兵三千屯任城[1]。邓景山既败,与邢延恩奏,乞敕神功救淮南,未报。景山遣人趣之,且许以淮南金帛子女为赂,神功及所部皆喜,悉众南下,及彭城,敕神功讨展[2]。展闻之,始有惧色,自广陵将兵八千拒之,选精兵二千渡淮,击神功于都梁山[3]。展败走,至天长,以五百骑据桥拒战,又败,展独与一骑亡渡江[4]。神功入广陵及楚州,大掠,杀商胡以千数,城中地穿掘略遍[5]。
【注文】
[1]平卢:即平卢节度使,唐朝使职。在唐玄宗时代,为防御东北的契丹、奚,唐廷设立平卢节度使,治营州(今辽宁朝阳),辖今辽宁及河北东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及其以北各都督府、羁(jī)縻(mí)州(羁指马笼头;縻指牛缰绳。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在归附于中央的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作为地方行政单位。中央任命各族的部落首领为羁縻州的军政长官,都世袭,享有很大的自主权。羁縻州的户籍不上报中央的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仅有时向天子有所贡献),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拥有战马五千五百匹。但在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平卢节度却并未参与。宝应元年(762年),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叛贼史朝义和奚人所逼,被迫通过海路,从辽东半岛逃到山东半岛,占据淄州(今山东淄博西南淄川)、青州(今山东青州)及附近地区。侯希逸于是并青密节度使、淄沂节度使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或称平卢-淄青节度使,或单称淄青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治青州,领青州、淄州、沂州(今山东临沂)、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德州(今山东陵县)、棣州(今山东惠民东南)、齐州(今山东济南)、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密州(今山东诸城)、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等。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兼领押新罗(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渤海(东北地区的族群,建立渤海政权)两蕃使。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至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至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李纳、李师道割据一方,曾将治所移至郓(yùn)州(今山东东平西北),一度占地至十五州,为当时最强大的方镇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平定李师道后,淄青节度的辖境大大缩小。唐哀帝天祐初,为朱温(又名朱全忠,他当时占据富庶的汴州及附近地区,任宣武节度使。后来他推翻唐朝,建立后梁,是为梁太祖)所吞并,仍置淄青节度使。 都知兵马使:唐朝使职,兵马使的总头目。 田神功(?—774年):唐朝中期将领。冀州南宫(今河北南宫西北)人。唐玄宗天宝末年为县吏。在安史之乱中,他投降史思明,伪署为平卢兵马使。不久,他率领部众投降唐廷。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他奉命协助征讨刘展。他的军队经过扬州(今江苏扬州)时,大肆抢掠商人、百姓的资产,杀害几千名波斯商人。他后来因为擒杀刘展等功劳,迁河南节度使、汴宋八州观察使。 任城:县名。即任城县,隶属于兖(yǎn)州。
[2]帛(bó):丝织品的总称。在唐代,丝织品和贵金属金、银、铜都作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彭城:地名。即彭城郡、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辖彭城、丰县、沛县、宿迁、下邳(pī)、萧县、滕县。
[3]都梁山:地名。位于今江苏盱眙县境,绵延甚广,为淮河流域的险要关口,县南为其主峰。
[4]天长:县名。即天长县,隶属于广陵郡、扬州。
[5]商胡:在唐朝,广义的“胡”指汉人之外的其他各族,狭义的“胡”一般指粟特人。商胡即粟特商人。粟特又作粟弋(yì)、窣(sū)利、速利等,是中世纪中亚地区讲东伊朗语的粟特人居住地区的名称。主要位于葱岭以西,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人居住的地区出产马、牛、羊、瓜果、葡萄,经营农业、牧业。自公元前5世纪以来,这里相继出现了一些城镇和国家,如康国、安国、石国、米国、史国、何国、曹国等,又称“昭武九姓”。自汉代以后,粟特人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在中世纪,粟特人的特点是擅长经商,其足迹遍及欧亚大陆许多地区。他们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这使他们在四周邻国的政治生活、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唐朝正是粟特人进入中原并深入影响中原社会的高潮。他们在中原地区经商,还做文职官员、充当外交使者或军事将领。
【译文】
起初,肃宗命令平卢军的都知兵马使田神功率领平卢节度的三千名精兵驻扎在任城县。邓景山既然战败了,就与邢延恩上奏皇帝,乞求肃宗下敕书,让田神功出兵营救淮南地区,田神功却没有回应。邓景山派人去催促田神功出兵相救,并且许诺以淮南地区的黄金、丝织品、子女作为贿赂。田神功及其部下(一看到邓景山丰厚的贿赂)都非常高兴。于是,田神功率领全部军队南下。等他们到达彭城,肃宗下敕书,命令田神功讨伐刘展。刘展听说平卢节度的兵马出动了,开始露出恐惧的面色。他从广陵率领八千兵马去抵抗平卢军,挑选两千名精兵渡过淮河,在都梁山攻击田神功军。刘展战败,逃走了。他一路逃奔到天长县,率领五百名骑兵占据着桥梁,以抵御平卢军,结果又战败了。刘展独自一人与一名骑兵逃亡,渡过了长江。田神功率军进入广陵和楚州,放任士兵大肆抢掠。他们杀死的商胡数以千计,城中的地面都被挖穿、被掠夺个遍。
【原文】
二年春正月,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1]。孙待封自武康南出,将会景超攻杭州,温晁据险击败之,待封脱身奔乌程,李可封以常州降[2]。丁未,田神功使特进杨惠元等将千五百人西击王暅[3]。辛亥夜,神功先遣特进范知新等将四千人自白沙济,西趣下蜀;邓景山等将千人自海陵济,东趣常州;神功与邢延恩将三千人军于瓜州,壬子,济江[4]。展将步骑万余陈于蒜山;神功以舟载兵趣金山[5]。会大风,五舟飘抵金山下,展屠其二舟,沈其三舟,神功不得渡,还军瓜州[6]。而范知新等兵已至下蜀,展击之,不胜。弟殷劝展引兵逃入海,可延岁月。展曰:“若事不济,何用多杀人父子乎?死早晩,等耳。”遂更帅众力战。将军贾隐林射展,中目而仆,遂斩之[7]。刘殷、许峄等皆死。隐林,滑州人也[8]。
【注文】
[1]石夷门:地名。叠石为门,曾为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的界限,位于今浙江嘉兴。
[2]武康:县名。即武康县,隶属于湖州。 乌程:县名。即乌程县,湖州的治所。
[3]特进:唐代文散官,正二品。仅标志官品、身份、地位,没有实际职事。
[4]海陵:县名。即海陵县,隶属于广陵郡、扬州,相当于今江苏泰州。
[5]蒜山: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西滨江。后为长江水所淹没,今只存孤峰。 金山: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区西北角。相传因唐代裴头陀获金于江边而得名。此山原在长江之中,清道光年间因为江沙淤积,开始与南岸相连。
[6]沈(chén):同“沉”。
[7]贾隐林:唐朝中期将领,生卒年不详,为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附近)牙将(统领节度使亲兵的将领)。在唐德宗建中初年,贾隐林为本军兵马使,率兵宿卫。朱泚(cǐ)发动叛乱,唐德宗被迫离开京城、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朝廷召集各路兵马平叛。各路军队还没集结起来,贾隐林就率兵扈从皇帝。在奉天,叛贼急攻城,贾隐林奋力抵抗。既而李怀光率领的军队到达,击败叛贼,解除奉天之围。贾隐林后升迁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属于谏官,从三品),封武威郡王(属于爵位,从一品)。死后赠尚书左仆射(yè)(从二品),赐给其家丰厚的财物,丧葬费用由官方提供。
[8]滑州:地名。治卫南(今河南滑县附近),辖卫南、白马、韦城、灵昌、匡城、胙(zuò)城、酸枣县。
【译文】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正月,张景超率领军队攻打杭州,在石夷门击败了李藏用手下的将领李强。孙待封从武康县南边出来,正要与张景超合兵去攻打杭州,温晁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将他们打败。孙待封只身一人逃奔乌程县,李可封带着常州城来向唐廷投降。丁未(二十一日),田神功派遣特进杨惠元等率领一千五百名士兵向西去攻打王暅。辛亥(二十五日)夜,田神功先派遣特进范知新等率领四千名士兵从白沙渡河,向西赶赴下蜀;邓景山等率领一千名士兵从海陵县渡河,向东赶赴常州;田神功与邢延恩率领三千名士兵驻扎在瓜洲,壬子(二十六日),渡过长江。刘展率领一万多名步兵和骑兵,在蒜山排列好阵势;田神功用船装载着士兵急忙赶到金山。恰好遭遇大风,田神功的五只船漂到金山下。刘展屠杀了其中两只船上的士兵,将另外三只船击沉。田神功无法渡江,只得率领军队返回瓜洲。而范知新等率领的军队已经抵达下蜀,刘展攻击他们,无法取胜。刘展的弟弟刘殷劝刘展率领军队逃往大海当中,这样还可以延长自身生存的时间。刘展却说:“如果事情不成功,杀人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死是早晚的事,早死、晚死都是一样的。”于是,刘展又率领部下与官军和平卢军力战。将军贾隐林向刘展射击,射中了刘展的眼睛,刘展向前跌倒了,被杀死。刘殷、许峄等也都战死了。贾隐林是滑州人。
【原文】
杨惠元等击破王暅于淮南,暅引兵东走,至常熟,乃降[1]。孙待封诣李藏用降。张景超聚兵至七千余人,闻展死,悉以兵授张法雷,使攻杭州,景超逃入海。法雷至杭州,李藏用击破之,余党皆平。平卢军大掠十余日。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2]。
【注文】
[1]常熟:县名。即常熟县,隶属于苏州。
[2]安史之乱:唐朝东北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大规模的叛乱,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权臣弄权,政局不稳,中央实力削弱,地方上的节度使握有重兵。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皇帝的密诏,讨伐宰相杨国忠,率领胡汉十五万军队在范阳(今北京地区)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东都洛阳。第二年正月,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地区大部分州县。七月,唐玄宗逃奔蜀地。在路途中,太子李亨分兵北上,到达朔方节度的治所灵武(今宁夏吴忠)。朔方节度的军将拥立太子李亨(即唐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年号为至德。安禄山叛军攻进首都长安,所至烧杀抢掠。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朝朔方节度的将领郭子仪等与回纥兵共同收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安庆绪退至邺郡(今河南安阳),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降唐。第二年,史思明复叛,并率兵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郡之围。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并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叛军内部再次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李豫已经即皇帝位,唐军再次收复东都洛阳,叛军北逃。第二年正月,史朝义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自杀。安史之乱才最终被平定。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给民众带来重大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唐朝开始由盛转衰,中央集权削弱。安、史旧部将投降唐廷后,依然占据河北地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一方的藩镇。 罹(lí):遭受灾难或不幸。 荼毒:荼,一种苦菜,茅草的白花;毒,螫(shì)人之虫。荼毒指吃苦菜,受伤害。比喻毒害,残害。
【译文】
杨惠元等军将在淮南击败了王暅军,王暅率领着士兵向东逃跑,到达常熟县,才向唐廷投降。孙待封到达李藏用的军营去投降。张景超聚集起七千多名士兵,他一听说刘展已经死了,就将全部军队移交给张法雷,让他率军进攻杭州,自己则逃入大海当中避难。张法雷到达杭州,李藏用击败了他。刘展的残余势力都被平定了。平卢节度的士兵们在江淮地区大肆掠夺了十多天。安史之乱,乱兵没有波及南方的江淮地区,但是因为刘展的叛乱,江淮地区的民众开始遭受战争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