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三)
- 袁枢
- 23997字
- 2020-06-24 23:28:43
【原文】
唐肃宗乾元元年冬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慰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1]。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2]。希逸之母,怀玉姑也,故怀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3]。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4]。
【注文】
[1]唐:朝代名,共历二百九十年(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陇西李渊起兵反隋建唐,定都长安。高宗以后,武后以周代唐(690—705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国力日趋衰败。对外贸易发达,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与突厥、回纥(hé)、吐蕃(bō)、靺鞨(Mòhé)交流频繁,与天竺、新罗、日本及中亚国家往来密切。政治制度比较完善。诗歌、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特点。哀帝天祐(yòu)四年(907年),为割据势力朱温取代。 肃宗:即李亨(711—762年),玄宗第三子。初名嗣升,二岁封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封忠王,改名浚(jùn)。二十三年,改名玙(yú)。二十六年,立为皇太子,改名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叛乱。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马嵬(wéi)驿兵变,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兵马。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史称肃宗。 乾元:肃宗的年号,共三年(758—760年)。 平卢:节度使名。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设置,统平卢、卢龙二军,屯营州、平州,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开元末、天宝中,安禄山曾为平卢军节度使。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淄(zī)青节度开始带“平卢”的名称。 王玄志(?—758年):天宝十四载(755年),担任安东将。十五载四月,谋划讨伐安禄山的平卢节度使吕知诲,任安东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保定军及营田使。安禄山任命同党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又率兵袭杀归道。乾元元年(758年),任营州刺史、平卢节度使。 薨(hōng):春秋时,诸侯死亡叫作“薨”。唐代三品以上死亡称“薨”,节度使与春秋时地方诸侯相类似,所以也称“薨”。 中使:最早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后来专门用来指宦官。 旌节:旌旗与符节。唐制,节度使临行赐双旌双节,旌表示专赏之权,节表示专杀之权。
[2]李怀玉(733—781年):即李正己。高丽(今东北南部与朝鲜半岛北部)人,生于平卢(今辽宁朝阳)。累官平卢兵马使。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被推立为帅。朝廷授以平卢淄(zī)青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青州刺史,赐名正己。代宗大历十年(775年)二月,封饶阳郡王。十一年十月,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魏博田承嗣、滑亳(bó)令狐彰、相卫薛嵩(sōng)、成德李宝臣、襄邓梁崇义各割据一方,又与梁崇义互相通婚。正己原来有淄(zī)、青、齐、海、登、莱、沂(yǐ)、密、德、棣(dì)等十州之地,后又攻占曹、濮(pú)、徐、兖(yǎn)、郓(yùn)五州,共有十五州。拥兵十万,雄踞东方,最为强大。朝廷累加至太子太保、司徒。病死后,其子李纳袭位,自称齐王。 裨(pí)将:副将,小将。古代有“大将小裨(pí)”之说。 侯希逸(720—781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玄宗天宝末,安禄山反,任命其心腹徐归道为平卢节度,希逸时为裨(pí)将,率兵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归道。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表弟李怀玉与军人共推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此授希逸平卢节度使。希逸激励将士,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五月,击破史朝义范阳兵,屡破叛军。朝廷加检校工部尚书,赐实封,画像于凌烟阁。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平卢淄(zī)青节度使,淄青节度带“平卢”的名称始于此。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七月,被李怀玉及军人驱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九月起用。大历末,封淮阳郡王。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七月,迁司空,当日病卒,赠太保。 军使:唐代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因行政功能不同,有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经略使、处置使、防御使、度支(支度)使、营田使、水陆运使、守捉使、押蕃(fān)落使等不同名号。
[3]节度副使:节度使的副职。指以节度副使掌管节度使事,当时节度使由郑王李邈(miǎo)遥领。
[4]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这是史家记述由军士废除前节度使并推举新节度使的先例。此后,这类实例就会层出不穷。司马光对于最早出现的某一件事,特别是不好的事,要特别提醒一句“某某事自此始”,也就是提醒对不好的事要谨慎处置,否则就开了个坏头,形成惯例。有“谨始”的意思。这是学《春秋》笔法。
【译文】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季十二月,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去世。唐肃宗派宦官前往慰问安抚将士,并到军中考察他们所想拥立的继承人,并将旌旗、符节授予他。高丽人李怀玉,担任裨(pí)将,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选侯希逸为平卢军使。侯希逸的母亲,是李怀玉的姑母,所以李怀玉拥立他。朝廷于是任命侯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中将领士兵自己拥立,是从这次开始的。
【原文】
臣光曰: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1]。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2]。自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3]。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此之谓也[4]。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5]。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6]
【注文】
[1]臣光曰:《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作为史学家,对于上述史实所作的评论。史书的这种形式,属于史论。这类史论,最早见于《左传》,用“君子曰”的形式;后来又见于司马迁《史记》,用“太史公曰”的形式。此后形成定制,普遍流行。 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这两句话出自《尚书·仲虺(huǐ)之诰》。是说百姓天生就有情欲,如果没有君主制约,必然会导致祸乱。
[2]圣人:儒家推尊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为圣人。
[3]天子、诸侯至于卿大夫、士、庶人:这是从最高统治者、高级官员、普通官员、知识阶层到庶民百姓的五等人,古代称为“五孝”。 分(fèn):名分。 伦:伦常,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古代称为“五伦”。 纲:提网的周边总的大绳。 条(tāo):通“絛”,丝绳。此处是指斜角贯穿网四角的绳子。 维:维系。 臂指之相使:出自汉贾谊《新书·五美》:“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意思是就好像手臂使用手指一样顺当。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jì yǘ):这两句话出自《左传·桓公二年》。 服事:下层的人伺候上层的人。 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4]其在《周易》“上天、下泽,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引号里的这几句话出自《周易·履》。 《周易》:儒家的经典文献之一。原为占卜的书。基本图像是“八卦”,“八卦”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六十四卦”。自下而上的六爻,阳为九,阴为六,各有“爻辞”,说明各爻的意思。有“上下经”:自“乾”至“离”三十卦为“上经”,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经”;又有“十翼”: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上天、下泽,履:第十卦为履卦,兑卦下,乾卦上。乾卦是天,在上;兑卦是水泽,在下。 象:《周易》的专门用语,“十翼”中的“象上”和“象下”。“象上”阐释各卦的卦象,又称“大象”;“象下”阐释各爻的爻象,又称“小象”。
[5]八柄:指爵、禄、予、置、生、夺、废、诛。爵是爵位,禄是俸禄,予是给予,置是安置,生是养育,夺是没收,废是流放,诛是杀戮(lù)。天子统治、驾驭(yù)臣下赏罚的八种手段。
[6]使:驾驭(yù)。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百姓天生就有贪欲,如果没有君主制约,就必然导致祸乱。因此,圣人制定礼节,用来治理百姓。从天子、诸侯到卿大夫、士、庶人的五孝关系,应该做到尊卑有名分,大小有伦常。就好像网的纲绳与丝绳,互相维系;又好像手臂使用手指,得心应手。所以,百姓甘心奉事他们的上司,而部下也就没有非分的希望或企图。《周易·履》的象就说过:“天尊贵,所以高高在上;水流低湿,所以处于底下。君子仿效履卦的图像,用来分辨上下、尊卑,从而确定纠正百姓的志向、意愿,使得一切都尊卑有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凡是君主,之所以能统治、驾驭(yù)他的臣下、百姓,是由于君主有统治、驾驭(yù)臣下的“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八种手段。假如有一天丢弃了这八种手段,那么,君主与臣下彼此之间势均力敌,还能用什么手段来统治、驾驭他的臣下呢?
【原文】
肃宗遭唐中衰,幸而复国,是宜正上下之礼以纲纪四方[1]。而偷取一时之安,不思永久之患[2]。彼命将帅,统藩维,国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无问贤不肖,惟其所欲与者则授之[3]。自是之后,积习为常,君臣循守,以为得策,谓之姑息[4]。乃至偏裨士卒,杀逐主帅,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5]。然则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6]!
【注文】
[1]中衰: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发生安史之乱。 复国:指唐肃宗在其父亲唐玄宗仓皇出逃后,在大臣拥戴下,在灵武即位,恢复国家,国运中兴。 纲纪四方: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棫朴》。 纲纪:治理。 四方:指国家。
[2]偷:苟且。
[3]藩维:藩国,方镇。 一介之使:单独一人的使者称“一介”。指节度使。 行(háng)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来指军队。 贤:贤人。 不肖:与“贤”相对,不成材的人。
[4]循守:因循守旧。 姑息:苟安,求眼前的安定。
[5]偏裨(pí):副将,小将。
[6]爵、禄、废、置、杀、生、予(yù)、夺:就是上文所说的“八柄”,天子统治、驾驭(yù)臣下赏罚的八种手段。 庸:岂,难道。 极:终极,尽头。
【译文】
肃宗皇帝遭遇安史之乱,大唐帝国急剧衰落。幸运的是,总算在他手里得到复兴。这样,就更应该匡正尊卑、上下的礼节,来治理好国家。然而,他却苟且于一时的安逸,不去考虑长久的祸患。他任命将帅,统治、驾驭(yù)方镇,这是国家的大事。现在委任一个这么重要的大使,却一味容忍军队的私心,从来不问这个人是贤人还是不成材之人,只要是军队想拥立的人,就授予这个人节度使。从此以后,养成恶习,形成惯例,君臣之间,因循相守,自以为得计。这就叫作姑息养奸。发展到了后来,以至于副将、小兵杀害、驱逐主帅,朝廷也不惩治他们的罪恶;不仅如此,还顺势把被杀害、驱逐的主帅的职位授予给了这些作乱者。这样的话,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也就是所谓“八柄”,都不是出于皇帝,而是出自臣下,那么,动乱的滋生蔓延,难道还会有尽头吗?
【原文】
且夫有国家者,赏善而诛恶,故为善者劝,为恶者惩。彼为人下而杀逐其上,恶孰大焉!乃使之拥旄秉钺,师长一方,是赏之也[1]。赏以劝恶,恶其何所不至乎!《书》云:“远乃猷。[2]”《诗》云:“猷之未远,是用大谏[3]。”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为天下之政而专事姑息,其忧患可胜校乎[5]!由是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间则攻而族之;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间则掩而屠之;争务先发,以逞其志,非有相保养为俱利久存之计也[6]。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7]!迹其厉阶,肇于此矣[8]。
【注文】
[1]拥旄秉钺:打着旌旗,拿着斧头,指任节度使。 旄:用牦牛旄毛做竿饰的旗子。 钺:一种兵器,青铜制,形似斧而大,主帅所执。节度使有专杀之权。 师长(zhǎng):统率。
[2]《书》云:下面的这句话出自《尚书·康诰》。 远乃猷(yóu):意为将你的谋划想得更长远些。 猷:谋划。
[3]《诗》云:下面的两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板》。 猷(yóu)之未远,是用大谏:猷,《诗经》作“犹”,通假字。谋划。谏,劝阻。
[4]孔子曰:下面的两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虑:谋略,打算。 忧:后患。
[5]其忧患可胜(shēng)校(jiào)乎:这句话出自《荀子·强国》。 胜:尽。 校:计数。
[6]为下者:指地方节度使。 眄(miǎn)眄:斜视的样子。 伺:窥探。 间(jiàn):空子,可乘之机。 族:诛灭,杀光。 惴(zhùi)惴:忧惧不安的样子。 掩:突然袭击。 逞:实现,满足。
[7]其:岂,难道。
[8]迹:至,踏。 厉:恶,作恶。 阶:台阶。指道路。 肇:开始。
【译文】
再说,统治国家的人,应该是奖赏善良的,诛杀罪恶的。所以,常做善事的,就应该得到鼓励;作恶多端的,就应该受到惩处。那些本来是作为下属的副将、小兵,却杀害、驱逐其主帅,还有什么罪恶比这更大的呢?而皇帝却叫他打着旌旗,拿着斧头,担任节度使,统率一方疆土。这是在奖赏作恶的人。奖赏被用来鼓励作恶,作恶的事怎么能不随处可见呢!《尚书》说:“将你的谋划想得更长远些。”《诗经》说:“王的谋划不能考虑得长远,因为这个缘故,我加大力度劝谏,希望王不要这样。”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肯定会有眼前的后患。”治理天下政事却一味姑息养奸,他的忧虑后患难道能一一数得完吗?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许多下属常常斜着眼睛窥探着他的上司的动向,假如一有可乘之机,就会出击,杀死他的上司;作为上司,也常常忧惧不安地害怕他的下属,假如一有可乘之机,就会突然袭击,将这些下属统统杀光。上司与下属之间,常常争相先发制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人把互相爱护保养作为互为有利、长久生存的策略。这样来求得天下的安定,难道还能实现吗?脚踏着作恶的道路,灾难祸殃就从此开始了。
【原文】
盖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1]。今唐治军而不顾礼,使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之陵天子,自然之势也[2]。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3]。太祖始制军法,使以阶级相承,小有违犯,咸伏斧质[4]。是以上下有叙,令行禁止,四征不庭,无思不服,宇内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军以礼故也[5]。岂非诒谋之远哉[6]!
【注文】
[1]治军必本于礼:古代有“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军礼是治理、整顿军队的规章制度。 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名重(chóng)耳,谥曰“文”。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惠公之兄。因献公宠信骊姬,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重耳出逃,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流亡十九年。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在秦穆公重兵护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二十八年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陈等国之君在郑国践土邑(今河南原阳西南)盟会,周襄王亲临劳师,册封晋文公为侯伯,成为盟主。在位九年。 城濮(pú)之战: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四月,晋、楚两军在城濮(pú)(今山东鄄(juàn)城西南)交战。晋文公为报答楚国在其逃亡期间的款待,为楚军退避三舍。晋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楚右军,令晋上军佯退,诱楚左军进击。之后回军与中军合力攻击,将楚左军击溃。楚军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楚子玉自杀。晋文公运用外交谋略,各个击破,示利诱敌,扬长避短,后发制人,“取威定霸”,开创以弱胜强的战例。 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这两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登上高处,看到参战的军队无论是年轻的士兵,还是年长的将领,都懂得行军的礼节,从而推断这支军队能够打胜仗。
[2]陵:凌驾。
[3]民坠涂炭:这句话出自《尚书·仲虺(huǐ)之诰》,比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涂:泥水。 炭:炭火。 大宋受命: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年),归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yìn),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改元建隆。 受命:受天之命。古代将君权神秘化,并强调其合法性,认为一个朝代的君权是皇天授予的。
[4]太祖始制军法:宋太祖有鉴于唐、五代地方节度使握有兵权,常常与朝廷分庭抗礼甚至叛乱、称帝的教训,在酒席上设计解除了将帅的军权,历史上称为“杯酒释兵权”,从而避免了藩镇割据。 阶级:尊卑上下的等级。汉贾谊《新书》有《阶级》,强调中央集权,上下有序。 伏斧质:指杀头。古代行刑时,让受刑人趴在铁砧(zhēn)上,用斧头将其头砍下。 斧:斧头。 质:通“锧”(zhì),铁砧(zhēn)。
[5]叙:秩序。 不庭:不来王庭朝见的叛逆者。下之事上,皆成礼于庭中。一说:庭,直;不庭,不直。 无思不服:无不归服。 思:助词,无义。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hào)京辟廱(bì yōng),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是说东西南北,没有不归服天子的。 (yì)安:安定。 兆民允殖:这句话出自《尚书·汤诰》,是说百姓确实热爱生活。 兆民:百姓。 允:信,确实。 殖:生,生活。
[6]诒(yí)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yí)厥孙谋”的省略,是说将谋略留传给子孙后代。
【译文】
大凡古代治理、整顿军队,必须依据军礼。所以,春秋时,晋文公指挥城濮(pú)之战,登上高地,看见自己的军队,无论是年轻的士兵,还是年长的将领,都懂得军事礼节,他就知道这支军队可以用来作战,而且能打胜仗。在唐代,治理军队却不顾礼节,使得小兵敢于凌驾于副将之上,副将敢于凌驾于将帅之上。那么,将帅敢于凌驾于天子之上,也是十分自然的势态了。由于这个原因,动乱灾难相继而起,战乱不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地方去控告诉说。这种情况一共持续了两百多年,然后是大宋接受天命,改朝换代。太祖开始制定军法,杯酒释兵权,使军队懂得以尊卑上下的等级来处事。假如有谁稍稍违犯军纪,都会被立刻斩首。因此,整个军队,尊卑上下,井然有序;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可以征讨敢于不来王庭朝见的叛逆者,促使他们无不归服。从而天下安定,百姓热爱生活,直到如今。这一切,都是由于以军礼治理、整顿军队的缘故。这难道不是泽及子孙的百年大计吗?
【原文】
宝应元年冬十一月,史朝义之败于卫州也,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四州降于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恒、赵、深、定、易五州降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1]。丁酉,以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恒、赵、深、定、易五州,赐姓李,名宝臣[2]。初,宝臣裨将王武俊说宝臣来降,及复为节度使,擢武俊为先锋兵马使[3]。武俊,本契丹也,初名没诺干[4]。
【注文】
[1]宝应:唐代宗的年号,共两年,即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至宝应二年(763年)闰七月。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州。史思明长子。随安禄山起兵,率军守冀州、相州。史思明称帝,封为怀王。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率兵杀父,即位,年号显圣。又派散骑常侍张通儒等至范阳,杀皇后辛氏、太子史朝英等数十人。朝廷借回纥(hé)兵之助反攻,攻破其所据洛阳,逃往莫州。后众叛亲离,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均叛去,势单力孤,最后自杀而死。 卫州:汉河内及魏郡地。北周改为卫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汲郡。领汲县等五县,治所在今河南汲县。 邺(yè)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相州置。治安阳(今属河南)。乾元元年(758年)仍改为相州。当时安史叛军在邺郡置节度使,领相州、卫州、洺(míng)州、邢州四州。 薛嵩(sōng)(?—773年):绛(jiàng)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薛仁贵之孙,薛楚玉之子。喜好蹴(cù)鞠,善于骑射。安史之乱时背叛朝廷,投降安史叛军,为史朝义任伪邺(yè)郡节度使,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唐宝应元年(762年),唐将仆固怀恩破史朝义,遂以相、卫、洺(míng)、邢四州降。怀恩表请为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领昭义军。朝廷令其子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之女,女儿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三藩镇互为姻亲。累迁检校右仆射(yè),晋平阳郡王。 相:即相州,汉代为魏郡。北魏改为相州。北周及隋、唐相沿不改。天宝初,一度改为邺(yè)郡。领安阳等九县,治所在今河南安阳。 洺(míng):即洺州,汉代为广平国。北周改为洺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广平郡。领永年等七县,治所在今河北永年东南旧永年镇。 邢:即邢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隋改为邢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巨鹿郡。领龙固等九县,治所在今河北邢台。 陈郑: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置郑陈节度使,领郑、陈、亳(bó)、颍(yǐng)四州,治郑州,后又增领申、光、寿三州;不久,以三州隶淮西。 泽潞:唐方镇名,又名昭义,领潞州、邢州、洺(míng)州、磁州四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潞州(今山西长治)。历任官员有王思礼、李抱玉、薛嵩(sōng)、李抱真、王虔(qián)休、李元淳、卢从史、孟元阳、郗(xī)士美、李愬(sù)、刘悟、刘从谏等。 李抱玉(704—777年):本姓安,名重璋。安兴贵后裔。凉州(今甘肃武威)人。李抱真从兄。善骑射,早年从军,为李光弼裨(pí)校。以功赐名。安禄山叛乱,固守南阳,从李光弼累败史思明,居功第一。以耻与安禄山同宗,肃宗赐姓李,为陈郑颍(yǐng)亳(bó)节度使。代宗时,为泽路、凤翔、山南西道三副元帅。凡镇凤翔十余年,抗击吐蕃(bō),禁暴安民,时称良将。 恒阳:即恒州。汉常山郡,北周置恒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常山郡。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改为镇州。领真定等六县,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当时安史叛军在恒阳置节度使,领恒州、赵州、深州、定州、易州五州。 张忠志(718—781年):即李宝臣。字为辅。奚人。初为范阳将张锁高假子,故姓张,名忠志。安禄山反,又为其假子,姓安。复事安庆绪为伪恒阳节度使,叛服无常。史思明死,不肯事史朝义,以所领深、赵等五州降朝廷。肃宗赐姓李,名宝臣。授成德军节度使,封清河郡王,据有恒、深、赵、冀、定、易等六州。与魏博、淄(zī)青等镇相互姻嫁,互为表里。后与田承嗣有隙。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奉朝命讨之,因宦官对其无理,又与承嗣联合。德宗即位,加司空。晚年以子惟岳暗弱,恐部下不服,杀大将二十余人。任用妖人伪作谶(chèn)语,言其将有天位,终为毒死。在镇缮治甲兵,自置官吏,不向唐缴纳租税,外则与幽州、魏博等诸镇联结,逐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成为河北三镇之一。 赵:即赵州,汉巨鹿、常山等郡国地。北齐改为赵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赵郡。领平棘等九县,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深:即深州,汉涿(zhuō)郡地。隋改为深州,唐相沿不改。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先天二年(713年)复置。天宝初,一度改为饶阳郡。领饶阳等四县。饶阳,今属河北。 定:即定州,汉代为中山郡。北魏改为定州。北周及隋、唐相沿不改。天宝初,一度改为博陵郡。领安喜等十一县,治所在今河北定州。 易:即易州,汉涿(zhuō)郡地。隋改为易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上谷郡。领易县等五县,治所在今河北易县。 河东:唐方镇名。河东节度、观察、处置、押北山诸蕃(fān)等使,兼太原尹、北都留守,领太原府和石州、岚州、汾州、沁(qìn)州、辽州、忻州、代州七州。唐睿(ruì)宗景云元年(710年)设置。治太原(今属山西)。历任官员有薛讷(nè)、王晙(jùn)、张嘉贞、牛仙客、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李光弼、王思礼、辛云京、王缙(jìn)、薛兼训、马燧(suì)、李自良、严绶、范希朝、王锷(è)、张弘靖、裴度等。 辛云京(714—768年):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世代为河西大族,客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太常卿。安史之乱时,率军大败史思明,为代州刺史、镇北都知兵马使。迁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封金城郡王。在镇严于法制,军中上下,无不畏服。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y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仆固怀恩不合,怀恩私下与太原将李竭诚通谋,欲攻下太原,被识破,辛云京遂与宦官骆奉先联合激反怀恩。卒,册赠太尉,辍朝三日,谥曰忠献。
[2]成德军:成德节度、镇冀观察、处置等使,兼恒州大都督府长史。又称冀镇。领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四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镇州(今河北正定)。历任官员有张忠志、李宝臣、张孝忠、王武俊、王士真、王承宗、田弘正、牛元翼、王庭凑、王元逵等。 宝臣:即张忠志,后因战功赐其姓名为李宝臣。
[3]初:刚开始的时候,早先的时候。史书用作追叙往事之词,用于句首。 王武俊(735—801年):字元英,契丹怒皆部人,名没诺干。幼善骑射,为成德节度使张忠志(李宝臣)幕下裨(pí)将。因功封维川郡王。杀李惟岳,传首京师,本欲得成德节度使,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以功高赏薄,对朝廷不满。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自称赵王,拥立卢龙节度使朱滔为盟主,称冀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平卢节度使李纳称齐王。朱滔为盟主,称孤;王武俊、田悦、李纳称寡人。朱滔以幽州为范阳府,恒州为真定府,魏州为大名府,郓(yùn)州为东平府,均以长子为元帅。兴元初,德宗下诏罪己,大赦,去王号,为成德节度使,兼幽州、卢龙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封琅(láng)琊(yá)郡王。与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结为兄弟,联合攻朱滔。以功加检校太尉、中书令。病死,谥曰忠烈。 擢(zhuó):提升,提拔。 先锋兵马使:唐代藩镇军职名称。先锋作战的行军统帅。
[4]契丹: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之年,建立契丹国,即辽朝。 没诺干:王武俊最初的名字。
【译文】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十一月,史朝义在卫州被打败的时候,邺(yè)郡节度使薛嵩(sōng)献出相州、卫州、洺(míng)州、邢州四州,投降官军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献出赵州、恒州、深州、定州、易州五州,投降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十一月丁酉(二十二日),唐代宗命降将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统辖恒州、赵州、深州、定州、易州五州,并且赐姓李,改名为宝臣。起初,裨(pí)将王武俊向李宝臣建议投降朝廷,李宝臣于是投降了。后来朝廷命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并且提拔王武俊为先锋兵马使。王武俊,原来是契丹人,起初名叫没诺干。
【原文】
代宗广德元年春正月,史朝义往幽州发兵,其将田承嗣自请留守莫州,以城来降[1]。朝义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亦请降[2]。事见《安史之乱》。
【注文】
[1]代宗:即李豫(727—779年),初名俶,改名豫。唐肃宗长子。初封广平王,改封楚王、成王。马嵬(wéi)之变后,随肃宗北上,任兵马大元帅。统诸将收复两京,被立为皇太子。即位后,借助回纥(hé)军队平定安史之乱,又先后除去专权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在位十七年(762—779年)。卒,葬于元陵,谥曰睿(ruì)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广德:唐代宗年号,共两年(763—764年)。 幽州:汉代为燕国。后汉为幽州治。晋以后相沿不改。唐仍为幽州,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范阳郡。领蓟县等十县,治所在今北京。 田承嗣(705—779年):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田绪之父。早年事卢龙军为裨(pí)校。开元末为军使安禄山前锋兵马使。安史叛乱,伪授魏州刺史。代宗平定河朔,授检校户部尚书、郑州刺史。迁魏州刺史、贝博沧瀛等州防御使,授魏博节度使,有贝、博、魏、卫、相、磁、洺(míng)等七州。累加检校尚书仆射(yè)、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雁门郡王,赐实封千户。拥兵十万,时投降,时叛乱,反复无常,与卢龙、成德号称“河北三镇”。唐代宗一味姑息,赐铁券。临终,命田悦为节度留后,为藩镇世袭之先例。 莫州:鄚(mào)州,唐睿(ruì)宗景云二年(711年)置,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莫州,天宝初,一度改为文安郡;领鄚县等六县,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北三十里鄚州镇,有废莫州城。
[2]范阳:中国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名。范阳在历史上所辖区域多有变动,约在今北京和河北保定市北部。从唐大历四年(769年)起,所谓“范阳”则仅限于涿(zhuō)州范阳县,为涿(zhuō)州治所。 李怀仙(?—768年):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世事契丹,守营州。为安禄山、史思明部将。肃宗宝应元年(762年),降唐,仆固怀恩表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封武威郡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反叛,吐蕃(bō)入侵,与魏博田承嗣、成德李宝臣等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不上供赋税,号称“河朔三镇”。后为部将朱希彩所杀。
【译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季正月,史朝义前往幽州征调大军,他的将领田承嗣自己请求留守莫州,把城市献给朝廷,投降了。史朝义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请求投降。事见《安史之乱》。
【原文】
闰月癸亥,以史朝义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1]。时河北诸州皆已降,嵩等迎仆固怀恩,拜于马首,乞行间自效;怀恩亦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2]。朝廷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3]。
【注文】
[1]贝:即贝州,汉代为清河郡。北周置贝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清河郡。领清河等九县,治所在今河北清河。 磁:即磁州,唐高祖武德初置,贞观初废,永泰初复置。领滏阳等四县,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魏:即魏州,汉魏郡及东郡地。北周置魏州,隋唐相沿不改。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冀州,不久复故。天宝初,一度改为魏郡。领贵乡等十县,治所在今河北大名。 博:即博州,汉东郡、平原等郡地。隋改为博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博平郡。领聊城等六县,治所在今山东聊城。 德:即德州,汉代为平原郡。隋置德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平原郡。领安德等八县,治所在今山东陵县。 瀛:即瀛州,汉涿(zhuō)郡地。北魏改为瀛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河间郡。领河间等十县,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都防御使: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都防御使管辖数州,地位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都防御使也有升级为节度、观察使的。防御使、都防御使本来只负责一州或数州的军事,因常由刺史或观察使兼任,故实际上是唐朝后期一个州或一个方镇的军政长官。与防御使同等地位的是团练使,但两官不并置,或名团练,或名防御,视地而异。 卢龙:节度使名。全称幽州、卢龙节度、支度、营田、观察、押奚、契丹两蕃(fān)经略卢龙军等使,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领幽州、蓟州、营州、涿(zhuō)州、平州、檀州、妫(guī)州、瀛州、莫州九州。唐睿(ruì)宗景云元年(710年)设置。治幽州(今北京)。历任官员有张守珪(guī)、李适之、安禄山、李光弼、史思明、李怀仙、朱希彩、朱泚(cǐ)、朱滔、刘怦(pēng)、刘济、刘总、张弘靖等。当时平卢已陷,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又兼卢龙节度使。
[2]河北诸州:黄河以北各州。 仆固怀恩(?—765年):铁勒仆骨部人。世袭金微都督。仆固家族是铁勒九大姓之一“仆骨部”,仆固怀恩是仆固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仆骨”因音讹史载为“仆固”。唐玄宗天宝中,历事节度王忠嗣、安思顺,皆以善战、通晓蕃(fān)情而著称。后从郭子仪、李光弼讨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任朔方左武锋使,屡立战功。肃宗至德元载(756年),从郭子仪入朝。出使回纥(hé)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次年,率回纥兵从郭子仪复两京。乾元二年(759年),任朔方行营节度使,封大宁郡王。从李光弼守河阳,每战皆摧锋陷敌,功冠诸将。宝应元年(762年),奉命与回纥可汗会师太原,合军破史朝义,收复东京。以功迁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被宦官骆奉仙陷害,奏其谋反,上书二千言自诉。次年,被迫与子仆固玚起兵反,郭子仪率军败之。又引回纥、吐蕃(bō)入寇,至灵武暴病死。平安史之乱,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满门忠烈,其功甚大。代宗闻其死,恻然曰:“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马首:在马前。 行(háng)间:指行伍之间,在军中。 自效:指愿为别人或集团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 党援:党羽之间结交援助。
[3]兵革:指代战争。 苟冀:苟是贪求的意思,此处是说只是希望表面看起来相安无事就心满意足。 因而授之:按,至此,“河北三镇”正式形成。兵接祸连,绵亘五十七年,祸及三十九州的战乱由此开启。
【译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闰正月癸亥(十九日),唐代宗任命史朝义的降将薛嵩(sōng)为相、卫、邢、洺(míng)、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然在原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当时,河北各州全都已经投降,薛嵩等迎接仆固怀恩,跪在马前磕头,请求留在军中报效国家。仆固怀恩也怕叛乱都平息之后,他的宠信程度会减少,所以上奏建议仍然将薛嵩、李宝臣等留在原来地方,分别统率河北各藩镇,作为自己的党羽外援。而朝廷也苦于战争延长,苟且希望平静无事,于是授予以上这些人节度使。
“河北三镇”一览表
【原文】
初,长安人梁崇义以羽林射生从来瑱镇襄阳,累迁右兵马使[1]。崇义有勇力,能卷铁舒钩;沉毅寡言,得众心[2]。瑱之入朝也,命诸将分戍诸州,瑱死,戍者皆奔归襄阳[3]。行军司马庞充将兵二千赴河南,至汝州,闻瑱死,引兵还袭襄州,左兵马使李昭拒之,充奔房州[4]。崇义自邓州引戍兵归,与昭及副使薛南阳相让为长,久之不决[5]。众皆曰兵非梁卿主之不可,遂推崇义为帅[6]。崇义寻杀昭及南阳,以其状闻[7]。上不能讨,三月甲辰,以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后[8]。
【注文】
[1]长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都城。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陕西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超过一千两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响最大的都城。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又为县,属京兆府。 梁崇义(?—7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身强有力,能徒手将铁钩拉直,再把它卷回原状,沉默寡言,很得士兵爱戴。早年为羽林射生,追随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tiàn)至襄阳。累迁右兵马使。来瑱被程元振诬杀后,崇义收集余众退守襄州,诛杀李昭及薛南阳。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声讨,大破之,与妻投井自杀,传首京师。 羽林:汉设置南北军,掌管保卫京师。南军,相当于诸卫;北军,相当于羽林军。汉武帝设置羽林,名为建章营骑,属光禄勋,后更名羽林骑,取六郡良家子,及死事之孤为之。后汉设置左右羽林监。唐高宗龙朔初,设置左右羽林军。 射生:神箭手。 来瑱(tiàn)(?—763年):邠(bīn)州永寿(今属陕西)人。以忠义闻名。唐玄宗天宝初,在安西四镇担任重要官职。十一载(752年),为伊西、北庭行军司马。安史之乱,坚守颍(yǐng)川,杀敌甚众,叛军皆畏之,称为“来嚼(jiáo)铁”。以功为防御使、河南淮南游弈(yì)招讨使。转山南东道节度使、淮南西道节度使。收复两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御史大夫,封颍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召为殿中监。二年,以河西节度副使为陕州刺史,充虢(guó)华节度、潼关防御团练等使。三年,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为安州刺史、淮西节度使。复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陵使。为宦官程元振诬陷,贬播州县尉员外置,赐死于鄠(hù)县,籍没其家。后追复官爵。 镇:驻防。 襄阳:汉设置县,隶属于南郡。东汉建安中,设置襄阳郡。晋入为荆州治所。隋为襄阳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襄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襄阳郡。十四载,设置防御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襄州。上元二年(761年),设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今属湖北。 累迁:谓多次迁升官职。 右兵马使:唐代藩镇军职名称。适用于各级军事单位,分左右,是行营领兵军将。
[2]卷铁舒钩:能用手把铁钩拉直,再把它卷回原状,此处形容梁崇义力大无比。
[3]戍:戍守,防守。
[4]行军司马:始建于三国陈留王咸熙元年(264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庞充(?—766年):唐肃宗宝应年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tiàn)行军司马,率兵二千赴河南行营讨伐叛军史朝义。来瑱被宦官程元振诬陷赐死,回兵袭襄州,被左兵马使李昭击败。官至虢(guó)州刺史。被同华节度使周智光杀害。 赴河南:指来瑱(tiàn)使庞充赴河南行营会讨史朝义。 汝州:汉河南等郡地。隋大业初,改为汝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临汝郡。领梁县等三县,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左兵马使:唐代藩镇军职名称。适用于各级军事单位,分左右,是行营领兵军将。 李昭(?—763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tiàn)左兵马使。来瑱被诬陷而死,李昭与节度副使薛南阳争夺主帅,为右兵马使梁崇义所杀。 房州:汉汉中郡地。唐高祖武德初,置房州,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房陵郡。领房陵等四县,治所在今湖北房县。
[5]邓州:汉代为南阳郡。隋改为邓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南阳郡。领穰县等六县,治所在今河南邓州。 薛南阳(?—763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tiàn)节度副使。来瑱被诬陷而死,与左兵马使李昭争夺主帅,为右兵马使梁崇义所杀。 相让为长:互相争夺主帅宝座。
[6]梁卿:指梁崇义。卿为尊称。 帅:指藩镇主帅。
[7]以其状闻:状指具体情况,情形。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是说据实奏报皇帝。
[8]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为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后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又分中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唐代为州行政长官。肃宗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大将为刺史者,兼治军旅,遂依天宝边将故事,加节度使之号,连制数郡。 山南东道: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兼襄州刺史,领襄州、邓州、随州、唐州、郢(yǐng)州、复州、均州、房州、金州九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襄州(今湖北襄阳)。历任官员有来瑱(tiàn)、梁崇义、贾耽、樊泽、李皋、于頔(dí)、裴均、李夷简、袁滋、严绶、高霞寓、李愬(sù)、李逢吉等。 节度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务。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hù),河北三镇和淄(zī)青、淮西诸镇的节度使多于临死时遗表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其子弟或大将为留后或自称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随后即正授节度使;有时不予承认,另授他人为节度使,往往导致战争。节度留后均未授予旌节。
【译文】
起初,长安人梁崇义,担任羽林军神箭手,追随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tiàn)镇守襄阳,最后升迁到右兵马使。梁崇义勇敢有力气,能将铁片卷起来,还能将铁钩拉直,性情沉默,说话不多,很得士兵之心。来瑱前往朝廷朝见皇帝的时候,命令各将领到所辖各州驻守。来瑱死了,各州将领都逃回襄阳。行军司马庞充率领士兵两千人,奔赴河南,抵达汝州,听到来瑱死亡的消息,立即带领军队回过头来袭击襄州;左兵马使李昭率领军队抵抗;庞充战败,逃奔房州。梁崇义从邓州率领驻守的军队回来,与李昭以及副使薛南阳,互相争夺主帅,很长时间难决雌雄。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军队非梁卿主帅不可,于是推举梁崇义为主帅。梁崇义很快杀了李昭及薛南阳,并将他们的行径上奏皇帝。唐代宗无法讨伐。广德元年(763年)三月甲辰(初一日),唐代宗只得任命梁崇义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留后。
【原文】
夏五月丁卯,制分河北诸州,以幽、莫、妫、檀、平、蓟为幽州管,恒、定、赵、深、易为成德军管,相、贝、邢、洺为相州管,魏、博、德为魏州管,沧、棣、冀、瀛为青淄管,怀、卫、河阳为泽潞管[1]。六月庚寅,以魏博都防御使田承嗣为节度使[2]。承嗣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惟使老弱者耕稼,数年间有众十万[3]。又选其骁健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4]。
【注文】
[1]妫(guī):即妫州,汉上谷郡。唐高祖武德中,置北燕州。贞观中改妫州,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妫川郡。领怀戎等二县。怀戎,在今河北怀来。 檀:即檀州,汉渔阳郡地。隋改为檀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密云郡。领密云等二县。密云,今属北京。 平:即平州,汉右北平及辽西等郡地。隋改为平州,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北平郡。领卢龙等三县,治所在今河北卢龙。 蓟:即蓟州,唐开元年间置,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渔阳郡。领渔阳等三县,治所在今天津蓟州区。 管:统辖。 恒:汉常山郡。北周置恒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常山郡。元和末,改为镇州。领真定等六县,治所在今河北正定。 沧:即沧州,汉代为勃海郡。北魏置沧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景城郡。领清池等十县,治所在今河北沧州。 棣(dì):即棣州,汉平原、勃海等郡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棣州,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乐安郡。领厌次等五县,治所在今山东惠民。 冀:即冀州,汉代为信都国。晋尝为冀州治。北魏以后相沿不改。唐天宝初,一度改为冀州。龙朔二年(662年)改魏州,不久复故。天宝初,一度改为信都郡。领信都等六县,治所在今河北冀州。 怀:即怀州,汉河内郡。北魏置怀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河内郡。领河内等九县,治所在今河南沁(qìn)阳。 卫:即卫州,汉河内及魏郡地。北周改为卫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汲郡。领汲县等五县,治所在今河南汲县。
[2]魏博: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与卢龙、成德两个藩镇,史称河北三大藩镇。全称魏博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兼魏州大都督府长史,领魏州、博州、贝州、卫州、澶(chán)州、相州六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历任官员有田承嗣、田悦、田绪、田季安、田兴、田弘正、李愬(sù)、田布、史献诚、何进滔、何重顺、何弘敬等。
[3]举:调查。 管内:管辖范围之内。唐代多指节度使、观察使管辖范围之内。 户口:指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 壮者:年轻力壮之人。 籍:登记造册,登记在册。 耕稼:泛指种庄稼。
[4]骁(xiāo)健:勇猛强健。 牙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军队名称,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唐末,历五代十国而达到顶峰,至宋初逐渐消亡。牙兵,是节度使的亲兵,一般是最精锐的士兵,即亲兵或卫兵。牙兵是从“牙旗”一词引申出来的,牙通衙,古代大将出镇,例建牙旗,仗节而行,因而他们的官署称牙,后作衙。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dào)。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树之旗为牙旗,称所居之城为牙城,所居之屋为牙宅,称朝见主帅为牙参,称所亲之将为牙将,卫队为牙队,而亲兵则称牙兵。
【译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夏季五月丁卯(二十五日),唐代宗下诏,重新划分河北各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统辖六州——幽州、莫州、妫(guī)州、檀州、平州、蓟州;成德节度使统辖五州——恒州、定州、赵州、深州、易州;昭义节度使统辖四州——相州、贝州、邢州、洺(míng)州;魏博节度使统辖三州——魏州、博州、德州;平卢节度使统辖四州——沧州、棣(dì)州、冀州、瀛州;泽潞节度使统辖二州一城——怀州、卫州、河阳城。六月庚寅(十八日),以魏博都防御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调查辖区户口,征调所有年轻力壮的人,全部入籍为军人,只留下老弱儿童在地里耕种。于是,数年之间,就拥有军队十万人。他又从这十万人中,挑选骁(xiāo)勇健壮者一万人,用来保卫自己,称之为“牙兵”。
【原文】
二年春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奏名所管曰天雄军,从之[1]。
【注文】
[1]天雄军: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田承嗣归顺朝廷。代宗宠之,置魏、博等州都防御使,领魏、博、德、沧、瀛五州,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同年六月,升为魏博节度使,增领德州。二年,从田承嗣奏,号天雄军。德宗建中年间,田悦叛,削天雄之号,只称魏博。哀帝天祐(yòu)元年(904年),复赐号天雄军。又,宣宗大中六年(852年)设置天雄军节度、秦成观察、处置等使,兼秦州刺史,领秦州、成州、阶州,治秦州(今甘肃天水),与此不同。
【译文】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季,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上奏他所统辖的军队称天雄军,唐代宗同意了。
【原文】
永泰元年夏五月,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镇淄青,好游畋,营塔寺,军州苦之[1]。兵马使李怀玉得众心,希逸忌之,因事解其军职[2]。希逸与巫宿于城外,军士闭门不纳,奉怀玉为帅[3]。希逸奔滑州,上表待罪,诏赦之,召还京师[4]。秋七月壬辰,以郑王邈为平卢、淄青节度大使,以怀玉知留后,赐名正己[5]。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6]。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7]。
【注文】
[1]镇:镇守、驻守。 淄(zī)青:唐方镇名。或称淄青平卢,或称平卢,全称平卢节度、淄青齐棣(dì)登莱观察、押新罗渤海两蕃(fān)等使。领淄州、青州、齐州、棣州、登州、莱州六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青州(今属山东)。历任官员有田神功、侯希逸、李怀玉、李正己、李纳、李师古、李师道、薛平等。 畋(tián):打猎。 营:筹划、建设。 塔寺:佛塔寺院。 军州: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多指战略上的军事要地。此处代指军队和人民。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深以为苦。
[2]因事:找一个事由,作为借口。
[3]巫:古代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并兼用药物为人治病的人。商代巫的地位较高。周时分男巫、女巫,司职各异,同属司巫。春秋以后,医道渐从巫术中分出,但民间专行巫术、装神弄鬼为人祈祷治病者,仍世世不绝。 纳:接受,接纳。
[4]上表:上奏章。
[5]郑王邈(miǎo)(?—773年):即李邈,唐代宗嫡(dí)长子,德宗养子舒王李谊之生父。母崔贵妃,同母妹升平公主。宝应元年(762年)封郑王。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淄(zī)青兵马使李怀玉逐节度使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大使。大历初,代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卒,册赠昭靖太子。 节度大使:一般指重要方镇的节度使,大多由亲王遥领。 知:指主管,指擢(zhuó)升任命。
[6]安、史余党:安禄山、史思明的残余部众。 治兵:指管理军队。 完城:完,是使动用法。指维持藩镇的完整,加强城市的防御工事。 署:任命,代理。 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互相表里:指互相呼应,内外声援。
[7]专事姑息:专指单纯集中在一件事上,姑息指苟且求安,无原则地宽恕别人,没有控制行动。 复制:复是再,制是控制。此处是说朝廷不能再控制。 藩臣: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有封国的亲王、郡王都可以称作藩王,藩王的臣子称为藩臣。此处是指节度使。 羁(jī)縻(mí):羁是马络头,縻是牛缰绳,引申为笼络控制。唐朝对西南部落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译文】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夏季五月,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兼任淄(zī)青节度使以来,喜欢游览打猎,建造佛塔寺院,军队及所辖地区都苦不堪言。兵马使李怀玉深得军心,侯希逸嫉恨他,找个事由解除他的军队职务。侯希逸与巫师住宿在青州城外,士兵将他们关在城外,不让他们进城,推举李怀玉为主帅。侯希逸逃到滑州,上表请求处罚自己,唐代宗下诏赦免,召他返回京城。秋季七月壬辰(初二日),任命皇子、郑王李邈(miǎo)为平卢、淄青节度大使,以李怀玉为代理节度使留后,赐名正己。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sōng)、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分别收容安禄山、史思明的残余势力,每人都拥有精兵数万人,训练士兵,加强防御工程,自己任命文武官员,也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李正己都互相通婚,内外呼应。而朝廷一味姑息迁就,再也控制不住,名义上尽管是地方大臣,但实际只在朝廷挂个虚名而已。
【原文】
大历三年夏六月壬辰,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昌平朱泚、泚弟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希彩自称留后[1]。闰月,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遣将将兵讨希彩,为希彩所败;朝廷不得已宥之[2]。庚申,以王缙领卢龙节度使[3]。丁卯,以希彩知幽州留后。冬十一月丁亥,以幽州留后朱希彩为节度使。
【注文】
[1]朱希彩(?—772年):初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兵马使。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与朱泚(cǐ)、朱滔等杀李怀仙,自称留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前来讨伐,被朱希彩击败。朝廷派宰相王缙(jìn)任幽州节度使,但不能掌握实权,无功而返。诏授其幽州节度使。五年,进爵高密郡王。为政苛酷,人不堪命,被孔目官李怀瑗所杀。 经略副使:经略使的副职。经略即经营治理,掌本区军事防务。南北朝曾设经略之职,唐初边州置经略使。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始置于边州;至宣宗大中初,尚有秦成两州经略、天雄军使。 昌平:本汉军都县,北魏更名昌平县,唐属幽州。今属北京。 朱泚(742—784年):幽州昌平(今属北京)人。朱滔之兄。初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怀仙部将,又得朱希彩的信任。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为部下所杀,被推为留后,朝廷授予节度使。九年,入朝以示恭顺,以朱滔留管州务。后察觉朱滔有自立野心,遂上表请留京师。代宗命统领汴宋、淄(zī)青防秋兵以防吐蕃(bō)。十一年,加同平章事,出屯奉天。十二年,代李抱玉为陇右节度使。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泾州将刘文喜叛,兼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讨平之,以功加太尉、中书令,节度凤翔。四年,泾原叛乱,德宗往奉天,被节度使姚令言拥立,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次年,改国号为汉,称汉元天皇。李晟攻破长安,被部下所杀。 滔:即朱滔(746—785年)。幽州昌平(今属北京)人。朱泚之弟。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朱希彩为部下所杀,朱泚为留后,朝廷授幽州、卢龙节度使。九年,劝朱泚入朝,得继任节度留后。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破李惟岳,以功领幽州、卢龙节度使,赐德、棣(dì)二州,检校司徒,封通义郡王。因未得到深州,谋反,与田悦、王武俊、李纳同谋,自号冀王,为盟主。朱泚称帝,以朱滔为幽州节度使,立为皇太弟。不久与田悦、王武俊有隙,被王武俊打败,逃回幽州,上书待罪,诏免之。病死,赠司徒。
[2]宥:宽容,饶恕,原谅。
[3]王缙(jìn)(700—781年):字夏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应草泽及文辞清丽举,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安史之乱,选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以功加宪部侍郎。拜国子祭酒,改凤翔尹、秦陇州防御使,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改兵部侍郎。代宗广德中,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为侍中,持节都统河南、淮西、山南东道诸节度行营事。加上柱国,兼东都留守。迁河南副元帅。大历初,领幽州、卢龙节度。王缙赴镇而还,委政于燕将朱希彩。又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营田观察等使。授门下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
【译文】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夏季六月壬辰(二十日),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昌平人朱泚(cǐ)、朱泚的弟弟朱滔,共同杀害了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节度留后。闺六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派遣将领率领军队讨伐朱希彩,被朱希彩打败。朝廷不得已,只好宽恕了他。庚申(十八日),唐代宗任命宰相王缙(jìn)兼卢龙节度使。丁卯(二十五日),任命朱希彩兼幽州节度使留后。冬季,十一月丁亥(十七日),以幽州节度使留后朱希彩为节度使。
【原文】
七年。卢龙节度使朱希彩即得位,悖慢朝廷,残虐将卒,孔目官李怀瑗因众怒,伺间杀之[1]。众未知所从,经略副使朱泚营于城北,其弟滔将牙内兵,潜使百余人于众中大言曰:“节度使非朱副使不可[2]。”众皆从之[3]。泚遂权知留后,遣使言状[4]。冬十月辛未,以泚为检校左常侍、幽州卢龙节度使[5]。
【注文】
[1]悖(bèi)慢:亦作“悖嫚”,违逆不敬,悖理傲慢。 残虐:残害虐待。 孔目官:古代官职名,原指档案目录。唐代州、镇中设孔目官掌六书,主要掌管狱讼、账目、遣发等繁杂细碎事务。 伺间(jiàn):等待时机。
[2]营:安营驻扎。 牙内兵:治所的卫队亲兵。
[3]从:同意。
[4]使:使节。 状:情况,情形。
[5]检校:摄理、代办之意。初唐时指尚未授予而实际已经掌管职事的称谓。中唐以后,凡差遣使职,必然带朝廷台省官衔,表示官衔的高下,并不掌管实事。 左常侍:即左散骑常侍。从三品。魏、晋设置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唐高祖武德初,以为加官。贞观初,设置常侍二人,隶属于门下省。显庆年间,又设置二员,隶属于中书省,分为左右之号。左右散骑、侍中、中书令各二人,冠制皆金蝉珥貂,称为八貂。龙朔改为左侍极,咸亨复原。广德初,升为正三品,设置四员。掌管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
【译文】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卢龙节度使朱希彩已经夺得主帅的位置,开始对朝廷叛逆傲慢起来,残害虐待将领士兵。孔目官李怀瑗趁着众人愤怒之机,杀了朱希彩。众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经略副使朱泚安营在城北,他的弟弟朱滔率领牙内兵,偷偷地派了一百多人,到众人中大声叫喊:“节度使非副使朱泚不可!”众人都表示同意。朱泚于是临时代理留后职务,派遣使者前往京城上奏发生的情况。冬季十月辛未(二十四日),唐代宗任命朱泚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幽州卢龙节度使。
【原文】
八年春正月,昭义节度使、相州刺史薛嵩薨[1]。子平,年十二,将士胁以为帅,平伪许之[2]。即而让其叔父崿,夜奉父丧,逃归乡里[3]。壬午,制以崿知留后[4]。
【注文】
[1]昭义:唐方镇名。又名泽潞。领潞州、邢州、洺(míng)州、磁州四州。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潞州(今山西长治)。历任官员有王思礼、李抱玉、薛嵩(sōng)、李抱真、王虔(qián)休、李元淳、卢从史、孟元阳、郗(xī)士美、李愬(sù)、刘悟、刘从谏等。
[2]平:即薛嵩的儿子薛平(756—836年)。字坦涂。绛(jiàng)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嵩之子。十二岁,为磁州刺史。官右卫将军,宿卫南衙三十年。深受宰相杜黄裳器重,推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入朝为左金吾大将军,又为郑滑节度观察使、平卢军节度、观察等使。加授右仆射(yè),进封魏国公。加授检校左仆射、兼户部尚书。为检校司空,兼河中绛隰(xí)节度观察等使,加检校司徒。入朝为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赠太傅。 伪:假装。 许:答应,应允。
[3]崿(è):即薛崿。生卒年未详。绛(jiàng)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嵩(sōng)之弟。薛嵩卒,薛崿知留后,累加太子少师。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奉:带着。 父丧:父亲的灵柩。 乡里:故里,家乡。
[4]制:古代帝王的命令,指唐代宗任命薛崿为留后。
【译文】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春季正月,昭义节度使、相州刺史薛嵩(sōng)去世。薛嵩的儿子薛平,十二岁,众将领推举他,叫他担任节度使,薛平假装同意了。不久,就将职位让给他的叔父薛崿(è),在夜里带着父亲的灵柩,逃归故乡。壬午(初六日),唐代宗下诏,任命薛崿代理节度留后。
【原文】
秋八月,辛未,幽州节度使朱泚遣弟滔将五千精骑诣泾州防秋[1]。自安禄山反,幽州兵未尝为用,滔至,上大喜,劳赐甚厚[2]。
【注文】
[1]诣:前往,去,到。 泾州:汉代为安定郡。北魏置泾州,隋、唐相沿不改,玄宗天宝初,一度改为安定郡。领安定等五县,治所在今甘肃泾川。 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2]安禄山(703—757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本名轧(yà)(一作阿)荦(luò)山。一说姓康,母为突厥人。初为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guī)以其骁(xiāo)勇多机智,收为养子。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为平卢兵马使,迁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年)为平卢节度使。三载,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载,又兼河东节度使。十四载,在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攻陷洛阳。次年,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又攻陷长安。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未尝为用:此处是说没有为国家效过力。 劳赐:慰劳赏赐。
【译文】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秋季八月辛未(二十八日),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派遣他的弟弟朱滔率领精锐骑兵五千人,前往泾州参加边境秋防。自从安禄山叛乱以来,幽州军队从来没有为国家出过力。所以,朱滔抵达边疆,唐代宗大为愉快,慰劳赏赐,非常优厚。
【原文】
九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1]。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2]。
【注文】
[1]相:即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唐代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yè)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有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内侍:官名。隋置内侍省,所掌皆宫廷内部事务。虽亦参用士人,主要仍为宦官之职。唐沿用不改,全部以宦官充当。 孙知古:生卒年未详。唐肃宗、代宗时宦官。至德二载(757年),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安史叛军作战,为监军。官军失败,与判官韩液一起被叛军抓获。后归朝。大历十年(775年),出使魏州宣慰田承嗣。 奉使:奉命出使。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讥刺、指责。 毁:拆毁。
[2]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亦省称同平章事。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褒:褒奖。
【译文】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九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给安禄山、史思明的父子修建祠堂,称他们为“四圣”;同时,要求朝廷追授他们为宰相。唐代宗派遣宦官孙知古前往魏州,暗示田承嗣毁掉祠堂。冬季十月甲辰(初二日),加田承嗣为同平章事,用来作为褒奖。
【原文】
九年三月戊申,以皇女永乐公主许妻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华[1]。上意欲固结其心,而承嗣益骄慢[2]。
【注文】
[1]永乐公主:唐代宗之女。大历中,下嫁田承嗣之子田华。按,据《唐会要》卷六,代宗十八女,无永乐公主。当有误。逝世于贞元十二年(797年)前。 许妻:此处是说许配给田华做妻子。 华:即田华。生卒年未详。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田承嗣之子。官太常少卿、驸马都尉。大历中,尚唐代宗女儿永乐公主;德宗贞元中,再尚代宗女儿新都公主。
[2]固结其心:固,牢固,坚定。是说唐代宗希望利用姻亲关系拉拢田承嗣的心。 益:更加。
【译文】
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春季三月戊申(初九日),唐代宗将女儿永乐公主下嫁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儿子田华。唐代宗想通过姻亲关系,使田承嗣归向朝廷的心更加牢固,然而田承嗣却更加骄横傲慢起来。
【原文】
夏六月,卢龙节度使朱泚遣弟滔奉表请入朝,且请自将步骑五千防秋[1]。上许之,仍为之先筑大第于京师以待之[2]。朱泚入朝,九月庚子,至京师。
【注文】
[1]奉表:进奉奏章。 请:请求。 步骑:步兵和骑兵。
[2]大第:宏伟宽敞的宅院。 京师:指当时的京都长安。
【译文】
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夏季六月,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派遣他的弟弟朱滔进奉奏表,入京朝见,并且请求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五千人去边境秋防。唐代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在京城先行兴建了很大的府邸来等待他的到来。朱泚于是入京朝见,九月庚子(初四日),朱泚抵达京城。
【原文】
冬十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诱昭义将吏使作乱[1]。
【注文】
[1]诱:引诱,挑拨。 将吏:指文武官员。武官为将,文官为吏。
【译文】
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冬季十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引诱昭义节度使的将领、官吏,使他们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