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2017-2018)
- 孙仁金 董秀成 王文澜
- 3326字
- 2020-06-24 23:18:09
第二篇 炼油与市场供给篇
一、2017年中国炼化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世界经济增速和增长预期提升,中国经济在缓增长预期中仍保持增长态势,在国际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斗争的综合作用下,炼化产业竞争加剧。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5.88亿吨,同比增长5.9%。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6.10亿吨,同比增长6.0%,对外依存度68.6%。成品油消费量3.07亿吨,同比增长5.9%。其中汽油同比增长10.2%;柴油同比增长2.0%。
2017年中国炼油产业原油加工量5.68亿吨,同比增长5.0%。其中生产汽油1.33亿吨,生产柴油1.83亿吨,生产煤油0.42亿吨,成品油产量合计3.46亿吨,比2016年增长6.9%。2017年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增幅同比减缓4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乙烯产量1821.8万吨,同比增长2.4%;初级形态的塑料产量8377.8万吨,同比增长4.5%;合成橡胶产量578.7万吨,同比增长4.0%;合成纤维产量4480.7万吨,同比增长5.0%;烧碱产量3365.2万吨,同比增长5.4%;纯碱产量2677.1万吨,同比增长5.0%;化肥产量6065.2万吨,同比下降2.6%,其中,氮肥产量下降4.4%,磷肥、钾肥产量分别增长0.7%和0.3%;农药产量294.1万吨,同比下降8.7%;橡胶轮胎外胎产量92617.5万条,同比增长5.4%;电石产量2447万吨,增长1.7%。
(一)炼化产业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炼油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08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8.71万亿元,同比增长13.9%。2016年炼化产业利润总额增加,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248.9亿元,其中炼油业利润总额2203.3亿元,增幅27.0%,化工行业利润总额6045.6亿元,增长40.9%,比2016年有较大提升。炼油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1%,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94%,分别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1.05%和高0.48%。
2017年国际石油市场供需趋向平衡,国际油气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激烈。此外,受“煤改气”工程等影响,天然气市场需求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2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3%,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企业盈利能力均有改善。其中,2017年1—9月,中国石油净利润17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35亿元。炼油与化工板块实现经营收益277.32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炼油业务实现经营收益167.95亿元,受成品油地板价政策影响,比上年同期减少35%;化工业务实现经营收益109.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017年1—9月,中国石化实现净利润383.73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炼油板块实现经营收益438.54亿元,同比增长3.4%;化工板块经营收益167.27亿元,同比增长8.3%。2017年1—9月,中国海油实现未经审计的油气销售收入约359.4亿元,同比增长16.9%。
(二)炼化企业布局调整
独立炼厂发展迅猛。独立炼厂发展之初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单打独斗,为在竞争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部分企业采取了集团联合发展的策略。“两权”放开后,非国营炼厂进入炼化行业,从规模上看,独立炼厂已经具备了追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能力,成为了中国炼化行业的重要力量之一。至2017年底,中国独立炼厂企业约有80多家,合计炼油能力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三分之一。2017年9月,全国具备常减压装置的十大独立炼厂中,八家位于山东省,一次加工能力合计5090万吨/年,占全国一次总炼油能力的6.09%,占全国独立炼厂一次总炼油能力的15.89%。在山东省经信委下发的《关于加快全省独立炼厂转型发展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复函》(鲁经信字〔2017〕131号)文件中,同意由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促进当地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企业园区化发展。山东省作为大型独立炼厂集中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其政策对全国独立炼厂未来发展具有很大影响。近年来,山东独立炼厂正在被大型资本快速收编,重新回到国企或炼化龙头企业中,山东独立炼厂的省内集团化如能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当地炼化行业的发展。
(三)炼化产业低端产能过剩缓解措施
随着“两权”对非国营炼油企业逐渐开放,众多的非国营炼油企业进入炼化行业,凭借其灵活的价格机制和管理模式,非国营炼化企业发展迅猛,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市场份额造成了冲击。随着油品市场化进程加快,竞争主体多元化,国内成品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截至2017年底,国内炼油能力为7.7亿吨/年,加工量为5.68亿吨,2017年成品油消费量3.07亿吨,同比增长5.9%。
当前我国传统石化产品明显供过于求,同时替代能源、新能源争夺市场需求,成品油市场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严峻。从技术角度出发,过剩的是低端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端产能并不会过剩,我国许多高端的化工产品,如乙烯、对二甲苯,仍依赖于进口,芳烃、烯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仍存在短缺,发展炼化新型技术、加快炼化信息化、发展“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淘汰低端产能、缓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我国目前有炼油企业360多家,80%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建有炼厂,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远未形成区域集中优势。在此现状下,国内炼化企业改变策略,逐步进行结构调整,形成一体化炼化基地。“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计划投资2000亿元,升级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个世界级炼化基地;中海油也在着力打造惠州石化基地。民营企业新建的舟山、长兴岛等石化企业在建设前便按照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方向先布局,再建设。
(四)炼化产业油品质量升级提速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及加强市场管理的通知》中的规定,2017年1月1日中国正式迈入国V时代。2017年2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等四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六省市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2+26”城市于2017年9月底前全部供应符合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到2020年国Ⅵ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Ⅵ标准对炼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国Ⅰ到国Ⅵ,汽油硫含量降至10ppm,降低了80倍,国Ⅵ油品的烯烃和芳烃含量比国V大幅降低,降低了车辆非甲烷有机气体、氮氧化物与颗粒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为按期完成向“2+26”城市区域供应国Ⅵ标准汽柴油,炼化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装置设备进行更新改造。2017年9月底,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华北石化等7家炼化企业已完成装置升级改造;大港石化在本次装置大检修时对设备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更换加氢裂化催化剂,每月可供应国Ⅵ汽柴油26余万吨;2017年7月初,华北石化公司开始向市场供应国Ⅵ标准汽柴油,三个月累计销售132万吨。2017年7月,中国石化在“2+26”城市区域内的所属全部11家炼油企业都具备了生产国Ⅵ汽油的能力。
(五)炼化产业技术装备建设升级加快
在国际油价波动不定,国内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炼化行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结构改造、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被行业所淘汰。中国炼化企业在清洁生产、油品质量升级等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领先的技术和各方面超前的创新性相比,我国炼化产业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烷基化、异构化、清洁油品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高附加值专用化学品等领域。2017年,中国炼化企业在上述领域不断进行拓展创新,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烷基化方面,2017年6月23日,中国石化九江石化新建30万吨/年烷基化项目拆还建工程开工,2017年10月30日按计划转入安装阶段。该项目促进了油品质量升级,推动了国Ⅵ汽柴油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并为烷基化项目的顺利建成作出了榜样。
在清洁油品技术和高附加值专用化学品方面,2017年10月26日,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自主研发的C5正构烯烃异构化增产活性烯烃催化剂在40万吨/年轻汽油醚化装置工业中首次成功应用,自此我国也拥有了研发轻质烯烃骨架异构化催化剂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该催化剂的成功研发,对生产低硫、低芳烃、低烯烃、低蒸汽压和高辛烷值的清洁汽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炼化产业柴汽比降低
从2011年开始,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长由柴油拉动转为汽油拉动,炼厂柴汽比呈逐年下降态势。2017年我国柴汽油产出比为1.38,较2010年下滑0.69。我国柴油的供需差已经由2010年的267.889万吨扩大至2016年的1452.6万吨,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9月底,供需差已为1141万吨。柴油需求增速下降,已连续三年陷入停滞甚至下滑,供过于需情况逐年加重。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计算可得,2016年我国消费柴汽比为1.39。2017年我国柴汽比下降幅度较小,为1.38。2017上半年中石化柴汽产量比为1.33,略低于全国柴汽油比;而中石油柴油产量比则为1.14,比全国柴汽油消费比水平低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