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 樊纲 许永发
- 1715字
- 2020-06-24 22:58:57
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又一次重要战略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二三十年,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大战略不断调整的进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大城市膨胀导致许多大城市面临公共产品不足、公共服务压力过大,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增量跟不上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的增量,使大城市得了严重的“城市病”,我国当时将城镇化的方向确立为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国家曾在制定“六五”计划(1981—1985年)时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原则。在此后的“八五”计划(1991—1995年)中则更进一步提出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的新型乡镇”。
但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是流动人口最终还是流向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下中国区域发展还不均衡,大城市所能够提供的个人发展机会、就业岗位、工资水平、教育医疗等各公共服务水平远不是小城市和小城镇能够比拟的。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规模太小,无力承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提供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相对也较少,因此以小城市来吸引农村人口转移的方针在实践中被证明比较困难。
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国家关于城市化的方针策略有了明显改变,明确了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国家意识到单靠小城镇很难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所以开始发展城市群。
今天我们规划的城市群,是以1~3个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为核心,在半径约300千米范围内,形成一个由十几个大中小城市共同形成的城市组合群。城市之间依靠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串联起来,形成1小时~2小时的生活工作圈,使城市群内部各区域间的发展相对平衡。从2008年颁布《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始到2017年底为止,我们已经发布了19个城市群规划,不久可能还将出台2~3个新的城市群规划。
这些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来源,它们的人口规模至少在3000万以上,与当年“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地区和中国台湾的人口规模与城市体量不多,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内地可能出现十几条类似的“小龙”,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并将重塑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国际经济格局的面貌。
在城市群分布上,我国在“十三五”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以陆桥信道、沿长江信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快城市群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其中,尤以沿海、京广两条纵线和长江、陇海两条横线构成了中国当下最重要的发展轴线。
传统上被称为大珠三角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处于沿海轴线与京广轴线交会处,是中国南方的门户和枢纽,而且该区域在改革开放历史上有特殊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区域,也是最先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区域。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粤港澳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与长三角、京津冀一起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核心区域。但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列出了三个重要的区域性规划,分别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使得粤港澳地区似乎在国家规划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早在数年前,广东省政府就曾指出,若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广东将有可能从国家经济核心区域沦为一般的富裕省份,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失去作为全国性中心的地位,失去话语权,这给广东省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公布之后,广东就积极着手推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希望在五年之后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这个地区能够进入国家的核心区域规划。然而,仅过了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就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香港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