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 樊纲 许永发
- 2955字
- 2020-06-24 22:58:56
一、湾区及湾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湾区和湾区经济的概念并不等同。湾区是区域划分的一种类型,属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地理范畴,而湾区经济则是依托于湾区形成的包括产业和人口在内的经济形态。湾区为湾区经济提供空间区位的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支持,同时,湾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湾区的地理形貌和区域特征。
(一)作为地理范畴的湾区
1.湾区的定义
“湾”字的直接定义为“海岸凹入陆地、便于停船的地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规定“海湾是明显水曲,其凹入程度和曲口宽度的比例使其有被陆地环抱的水域而不仅为海岸的弯曲”。《中国海湾志》定义湾区面积必须大于以湾口为直径的半圆,而湾口宽度一般不超过24海里。
因此,湾区可以认为是因海岸线向内陆凹进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曲率半径的滨海区域。构成湾区的基本要素既包括海湾、港口、滩涂、湾区平原和岛屿等,也包括在湾区范围内的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各种城市景观资源。
2.湾区的类型
世界海湾数量众多且类型不同。从面积和规模来看,有的湾区的海湾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连接多个国家,如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而有的湾区面积则在100平方公里以下。目前来看,面积在1万~3万平方公里的中型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最大,也更符合湾区的概念,如美国的纽约湾和旧金山湾。通常中型湾区又由若干小型湾区组成,比如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包含深圳湾、大亚湾和维多利亚湾等。从地理形态来看,湾区又可以分为喇叭形湾区、口袋形湾区、条带形湾区和蟹肚形湾区四类。不同的地理形貌对湾区内的产业形态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3.湾区的特征
世界范围内湾区虽然各有不同,但均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拥海、抱湾、合群,正是它们决定了湾区和普通海湾的不同以及湾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第一,拥海。湾区具有避风、岸线长、腹地广等特点,更适合于建设大型港口,能够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形成港口群,成为陆海联系的重要开放性枢纽。
第二,抱湾。湾区不仅具有由海岸凹入的内环型陆地,而且还有一片共享的湾区水体。这种“环形+共享水体”的内海陆共生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成为吸引高端人才、形成包容性文化的前提条件。
第三,合群。湾区依托于共享水体在较小空间内形成非常狭长的圆形海岸线,这使得湾区周边的城市群产生一种远大于一般城市群的向心力,形成世界一流城市群,推动城市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作为经济形态的湾区经济
1.湾区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对于湾区经济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达成共识,不同的学者对湾区经济各有表述。王宏彬认为,湾区经济是港口城市都市圈与湾区独特地理形态相结合聚变而成的一种独特经济形态,并由港口经济、集聚经济和网络经济高度融合而成。吴思康认为,湾区经济是依托于世界级港口发挥地理和生态优势,具有开放创新和集聚发展特征的影响世界的区域经济。谭刚等认为,湾区经济是依托于共享湾区形成的港口密集、产业密集和城市密集的开放性区域经济的总称。
由此,湾区经济可以理解为依托于湾区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港口、产业和城市的集聚形成的融合港口经济、滨海经济和城市群经济的区域经济形态。
2.湾区经济的形成条件
从国际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湾区都能孕育出有规模的湾区经济,一般而言,由自然属性的湾区衍生出较强的经济形态,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四个方面,即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人才条件。
(1)自然条件
湾区经济的形成首先依托于湾区,湾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状态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世界上发达湾区基本都符合面积适中、气候适宜、港口优良等客观优势。首先,湾区面积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超大型的湾区一方面难以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另一方面由于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而导致内部分工与协调的不便,而小型海湾则因其资源要素总量不足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其次,气候适宜、处于亚热带或温带的湾区才能吸引足够的人口以形成城市群。最后,湾区经济是由港口经济发展而来,如果没有众多优良的港口,湾区就无法形成港口群和港口经济,湾区经济的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2)经济条件
首先,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湾区的腹地是否有广阔的容纳能力。如果湾区的腹地市场狭小,支撑能力不足,那么大都市圈和大规模产业集群就缺乏了必要的拓展空间。其次,湾区自身也要拥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带和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产业集聚带来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的公用性、产业连锁的便捷性、信息汇流的通畅性等,都有利于湾区实现规模经济。最后,在湾区经济的演进中,发展模式必须及时从要素推动转向创新推进,经济形态也因此由初期的港口经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服务经济或创新经济。
(3)交通条件
发达湾区通常具备交通枢纽的作用,拥有完善的经济交通网络,这个网络是靠完善的市场网络、道路网络和信息网络来支撑的。湾区内外市场、交通和信息三层网络的有机聚合,对湾区的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产生放大效应,从而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湾区经济。
(4)人才条件
创新对于湾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经济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因此,湾区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教育机构、高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浓厚的设计研发环境以及包容自由的文化氛围。从世界湾区的发展经验看,高精尖的技术、管理以及创新型人才是湾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突出的区位优势、丰富多元的资源要素和开放的经济结构,是形成世界一流湾区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3.湾区经济的形成机理
湾区经济从形成、发育到成熟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战”以后,旧金山湾、东京湾等湾区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转变、经济与贸易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机遇,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要素资源,逐渐从区域性的海湾经济发展为全球性的湾区经济。
(1)湾区经济的动力机制
从演进的动力机制来看,湾区经济的发展动力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凝聚力、支撑力、驱动力和辐射力。
湾区经济的凝聚力指的是湾区集聚优质资源的吸引能力,体现出湾区对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如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支撑力指的是湾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构成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湾区的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以及腹地经济等;驱动力指的是湾区经济的创造力和活力,是驱动湾区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和核心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辐射力指的是湾区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程度,体现在推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的功能作用以及发挥自身的交通枢纽效应。
图1 湾区经济发展的“四力模型”
(2)湾区经济的产业形态
从演进的产业形态来看,湾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具有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
图2 湾区经济的演变过程
从国外湾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格局都不尽相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港口经济阶段,产业以装卸运输业为主,经济范围仅限于港区内部;在20世纪60—80年代处于工业经济阶段,主要以临港工业为主导,范围开始向港区外拓展,湾区城市迅速发展为制造中心;在20世纪80—90年代处于服务经济阶段,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导,航运、金融等产业迅速发展,湾区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周边城市,湾区城市成为区域或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则是创新经济阶段,主要以信息产业为主导,港口供应链、信息服务等产业快速兴起,湾区经济范围拓展到更广区域,形成多中心协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