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二:互联网谣言的“双重人际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谣言也多出于街谈巷议。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公众的“分布式”信任,让谣言本身的传播网络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新现象,便是“赛博街谈巷议”成为了谣言重要的滋生地。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中的街头巷议,还会被“病毒式”地传播到新的街谈巷议之中。举个例子来说,在此次疫情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聊天记录”形式的流言,我们自己的研究团队也已经收集到了接近1000种这样的“聊天记录”。这些“聊天”形式的流言中不乏谣言,并且还会进一步被扩散到新的聊天场景中,进行再传播。如果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重要载体,那么,我们不妨说,互联网中的谣言正在经历一场“双重人际化”。

承载这种“双重人际化”的重要技术基础,便是互联网本身的储存性与可复制性。按照美国微软研究院学者南希·拜厄姆(Nancy Baym)的说法:“除非有人在打电话或面对面谈话时录音或录像(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谈话信息在对话结束后便会被迅速遗忘。毕竟,人们记忆谈话内容的能力真的非常糟糕。相反,在不同条件下,数字媒体中的信息却可能被储存在不同设备、网站和公司备份之中,日后它们可以被复制、恢复,以及重新编辑和传播。”我们还可以借用牛津大学研究者伯尼·霍根(Bernie Hogan)的说法来解释这种技术基础: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人际传播的逻辑,让表演变为展览,任意记录、随时重访。

当“赛博街谈巷议”被记录在案时,往往可以获得特别凸显的信任。这可能出于两个原因。其一,聊天记录本身部分还原了人际传播的现场感,并且部分解决了谣言(流言)缺乏准确信源的问题。其二,传统意义上讲,我们经常将流言(谣言)与真相对立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互联网中的聊天记录本身则弥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界限,生成了所谓的大众人际传播(Mass-personal Communication),这便为流言(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