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被编辑么?

不过,“基因决定论”也仅仅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位面。已经有相当多的人抛弃了决定论的观念,也有技术伦理学家认为,基因和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发展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一个基因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养,依然有可能一事无成。而现有的神经科学研究也支持,人的大脑可塑性十分强大,后天的环境会对脑神经元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会反映到生理层面上。例如,若是从小处在高压环境下,成年后精神疾病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那么,我们能够将基因编辑和后天环境的改变(如教育等手段)等同吗?这会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出生之前就被“编辑”了基因,那么这个人对这件事情是毫无自主权力的;而教育和家庭的作用,孩子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多多少少参与进其中。如果一对父母决定编辑掉自己孩子(当然,在基因编辑的语境下应该还是胚胎)的基因,那么这个孩子相当于在出生前就受到了“掌控”。这件事情,在伦理道德上是正确的吗?它是否和后天的干涉存在本质区别?

正如前文所说,基因编辑技术本身的存在,并不涉及到伦理判断,而是技术为相应的伦理判断创造了条件,让人们将技术拿到某一个社会文化中进行裁决。基因编辑技术,将未来小孩的“自主性”(agency)摆到案板之上,任由父母进行选择,而选择行为是否存在伦理问题,也远不是非黑即白的。

例如,现有的试管婴儿技术(IVF)允许父母从数个受精卵里面“选择”质量比较好的一个进行移植。这种选择是否算是“对自主性的裁决”?甚至说女性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精子库里选择未来孩子父亲的身体特征(例如头发颜色、眼睛颜色、身高等等),这算不算是“人工选择”?这些选择和基因编辑当中的“选择”,是否可以同日而语?如果是的话,分界线应该划在哪里?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一个人“自主性”的裁量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在一个家长制占主导的文化中,父母会更加愿意操纵自己小孩的命运,为她/他决定人生的前途,他们或许也会更加接受自己小孩的基因可以在出生之前就被操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因的“选择”与“优化”或许会被抬高到一定地步,拥有更加广泛的市场——也更加存在被滥用的可能。

因此,审视基因编辑技术,除了审视技术本身的伦理后果之外,也需要审视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会有怎样的伦理判断——比起技术本身,技术被诠释的面貌或许更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