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的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产物,具有不同于一般观光和度假旅游的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现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回答的问题。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集聚现象。本书试图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什么特点及其发展模式。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从产业集聚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是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对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我国旅游学界的研究成果仍然从传统的旅游学视角进行研究和探讨,现有的研究成果要么从宏观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分析,要么从具体的案例出发进行微观的技术层面的研究。从整体来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仍然缺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缺少结合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而从产业集聚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进行的研究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从产业集聚视角的研究往往出现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宏观研究方面,或者是针对某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细化研究。

本书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来说,这方面研究现在尚处于极度缺乏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成果。本书的主要理论价值在于:在深入整理前人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集聚理论深入总结和分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现象,从现象总结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动因。通过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精华,系统的构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经营和管理实践服务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健全。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产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实践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鲜明文化标志。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以使游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精粹,了解地方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我国的地方文脉精粹,弘扬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对来访游客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同时还起到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功效。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需要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发扬光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有遗产保护、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多重意义。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就成为现实中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清楚的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特征和动因,可以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正确的发展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书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对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便于政府和企业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意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良性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