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学习手册(第六版)
- 黄丽珊
- 10449字
- 2020-12-01 14:25:11
学者论坛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清泉不是静止死水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清泉,绝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只有沿着无限延伸的实践河道流淌,才能永远生生不息,不断奔腾向前。
唯此,马克思主义才不会成为深埋于历史岩层的“化石”,而是可以用来切割现实硬物的“钻石”。
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始终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与理论自觉,通过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不断为自己开辟着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理论境界。
在历史舞台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开创未来。
被历史所终结的恰恰是“终结论”本身。
迄今为止,很少有能像《共产党宣言》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并仍在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视其为洪水猛兽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
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所有信奉这一学说的共产党人的理论源头、精神旗帜和思想灯塔。
160多年过去,其穿越历史时空的真理光芒,依然璀璨夺目。
历史的逻辑与理论的逻辑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始终困扰人类的历史课题和哲学命题。
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那么,马克思主义学说则颠覆了以往思想家对历史发展的解释,发现了“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并由此进一步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
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前一个发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凝结着这位思想家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刻思考;后一个发现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表达了这位革命家对不合理的剥削制度的无情批判。
有了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就不再只是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谴责的空想,“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有了这“两大发现”,人类便有了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自觉,其首先觉悟者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
当马克思以这“两大发现”廓清了一直以来弥漫在人类精神天空的思想迷雾,“理论的逻辑”才第一次同“历史的逻辑”实现了有机统一。而一旦“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那么“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所摧毁的就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腐朽制度,而催生的则是一个崭新的制度——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去世后的130多年里,他的思想学说的“理论逻辑”已经被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所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下去。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因为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理。而坚持真理,首先必须把老祖宗的话讲对。
怎样才算讲对?
——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同个别论断区别开来,完整地把握。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针对当时所处历史环境而提出的具体看法区别开来,科学地把握。
——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意同后人的误读曲解区别开来,准确地把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就在于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在人类认识真理的历史长河之中,同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终极真理,也不可能穷尽全部真理。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的做法正是同马克思主义本身相违背的。
处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应苛求前人为我们解决当下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我们从老祖宗那里得到的宝贵财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科学体系、基本原理、思想精髓、立场方法、行动指南,一言以蔽之,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清泉,绝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只有沿着无限延伸的实践河道流淌,才能永远生生不息,不断奔腾向前。
由此出发,我们既不应因为经典作家讲过的个别论断带有历史局限性而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也不应在做今天每一件事时都一定要从本本上找到出处和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学说,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就应坚持科学体系,防止割裂肢解;坚持基本原理,防止教条主义;坚持思想精髓,防止形而上学;坚持立场方法,防止“唯书”“唯上”。
历史的宿命与历史的使命
正如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那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继在俄国和中国等登上历史舞台,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出乎经典作家预料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发生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而是发生在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
这似乎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悖论:正是为了打破束缚先进生产力的桎梏,才有了对“卡夫丁峡谷”的历史跨越。然而,同样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历史前进的脚步又不得不徘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宿命。
这种宿命表现为,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而也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历史使命。其特殊性在于,首先,必须通过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取得社会主义的资格;其次,必须调整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进行自我完善;同时,还必须承担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因“时空压缩”而出现的“双重任务”,并注定要面对集中爆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严峻挑战。
这是一个经典著作中不可能有现成答案但却摆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面对这一“历史宿命”,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而讲新话,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老祖宗,而不能把科学理论变成供奉于神龛之上的宗教而顶礼膜拜,当作僵化的教条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机械地裁剪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活生生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使其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的不断发展相适应。唯此,马克思主义才不会成为深埋于历史岩层的“化石”,而是可以用来切割现实硬物的“钻石”。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和实践,不断回答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
在这一实践探索中,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即: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一实践探索中,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觉醒,即:实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自我完善。
在这一实践探索中,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创举,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在这一实践探索中,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中国道路。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讲新话,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些老祖宗未曾讲过的新话,集中体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的重要理念。
历史的终结与历史的开辟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探索,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从蓬勃发展到遭受挫折又以异军突起的峰回路转,展现出辉煌而又悲壮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
如果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难免会大惊小怪甚至惊慌失措。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挫折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个环节,除了说明其发展的曲折性外,并不能否认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有的人恰恰没有看到这一点,自以为得意地宣称“历史的终结”。
殊不知,被历史所终结的恰恰是“终结论”本身。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否认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问题在于其财富的获取方式与分配方式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是公平正义还是剥削压迫,是人的自由解放还是被毛孔中“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异己力量”所奴役。我们同样也不否认,经过一代代工人阶级的持续反抗特别是以罢工为主要形式的不懈斗争,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的一些自我调节措施,包括有意无意地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做法以及通过科技进步,自身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人类”的罪恶本质。资本对劳动者劳动的占有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对人的精神的奴役、对人的天性的扭曲,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
至少有三个没有变:第一,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没有变。第二,资本主宰一切的剥削制度没有变。第三,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本性没有变。……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有所缓和并不等于已从根本消除;其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等于可以完全克服;其一时的风光并不等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了改变。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所暴露出的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危机。因而,只要其“资本主宰一切”的制度逻辑存在一天,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剥削、压迫、掠夺的本质属性也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因而就一定具有发生危机的历史必然,只是发生危机的时间周期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已。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同样承认,社会主义运动在其探索实践中,既创造了改变历史进程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在历史的改变中遭受到重大挫折。然而,挫折对于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也许未必全是坏事,它迫使我们从反面思考,通过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证伪”,进而得出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充分“证实”,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
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就应当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功能性、操作性、效用性,使“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的这一前无古人的实践探索,成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发展规律的统一。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不能不说与制度的“潜在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优势”有相当的关系。
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还应当具有更加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要善于吸收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坚守我们自己的“特”,并不意味着要一概拒绝与他人之“同”。毕竟,中国梦同世界梦是相通的。中国道路只有不脱离人类的文明大道才有更加广阔的前途。……
随着“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我们从未如此之近。而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社会主义的重新崛起。
(摘编自新华网2013年6月29日,作者为新华社总编辑,原标题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上)
(一)又一个7月来临,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上海兴业路的一栋小楼,迎来更多朝圣者。95年前,一群年轻人聚集在这里,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这一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辉煌,正如纪念馆展览结束处悬挂着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陕西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有人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1945年,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脚步从这里启程。会场墙壁的旗座上,写着八个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大街小巷飘扬的党旗上,镰刀锤头格外醒目。从苦难中来,朝复兴而去,一个古老的民族向着百年梦想迈进。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勿忘人民,甘作奉献”。
95年,3句话。源于德国小镇特里尔的种子,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中孕育成长。红色的激流汇入黄色的土层,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它让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彻底改造了这个古老的国家,彻底改变了人民的命运,彻底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版图。……
有人说,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95年过去,就让我们重新打开时间的闸门,踏上那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
(二)亿万万人家国,九十五年拼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无数人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历史会记录下每一代人的奋斗与牺牲,也会给他们的选择一个肯定的回答。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方志敏在就义之前慷慨陈词。这位赣东北苏区的创建者,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却“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只因他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坚信“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1950年2月,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写下这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那一年,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等1000多名留美学生不畏艰辛奔向新中国,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相信,“新民主主义已经很明显地指出中国社会建设该走的道路”,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我们是有组织、有信仰、有觉悟的人。”2008年5月,瞿永安的11位亲人在汶川地震中丧生。在满地瓦砾的家门口,这位北川县副县长泪流满面磕了三个头,随后起身投入抗灾一线。在那场特大地震之后,从80后女警察蒋敏、组织部长王理效,到参与援建的干部崔学选,定格下无数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在汶川震区考察救灾和重建的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中共党员。”
95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信仰的旗帜之下。在他们身上,有着这个群体的心灵密码,有着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他们相信,“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在这真理里,凝聚着智慧与知识的结晶,也蕴藏着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路径。沿着这条真理之路,沉沦的中国才能走向复兴,亿万中国人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视追寻这样的真理为理想,他们以实践这样的真理为信仰。
他们秉承,“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他们把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走在这条道义之路,他们将小我消融于“大我”,成为无私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悔的牺牲者。他们视承担这样的责任为使命,他们以坚守这样的价值为意义。
(三)并非每个共产党员,都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很多时候,信仰是选择的结果。回到他们思想的源头,才能理解共产党人95年来的选择,才能发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马克思是第一个把世界作为政治、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整体来理解的人。这位“现代社会思想之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是人类智慧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正如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希克斯所言,“大多数希望弄清历史一般进程的人会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或者这些范畴的某种修正形式,因为几乎没有其他的范畴形式可用”。
对于有识之士,马克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有志之士,马克思更开掘出广阔的精神空间。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基础。在马克思的历史批判、经济批判、政治批判中,“人的解放”是一以贯之的核心,也是他终生奋斗的使命。从为人类谋福利的道德信念,到对人的命运的客观探讨,再到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直至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出一条个人和人类追求超越性价值的道路。
一部人类文明史,产生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分别体现着人类对真与善、实然与应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则努力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把科学的真理性与价值的超越性,统一于共产主义理想之中。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世界的东方,吸引如此众多信仰者的根本原因。
(四)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国人最早知道“共产主义”,是在江南制造局出版的《西国近事汇编》中。为什么这个国人并不熟悉的概念,能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奠定无数人信仰的基石?
伟大的思想,总能诉说时代深藏的心曲,总是属于人类永恒的历史。“阶级斗争”“无产者”“社会主义”这些概念,深刻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脉搏;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更与沉沦日久渴望复兴的精神诉求相通。这个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种,一经播撒便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以95年前的7月为起点,一代代共产党人汇入信仰的洪流,不屈不挠的奋斗、义无反顾的牺牲、改天换地的豪情,推动百年中国的浩荡前行。
面对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面对建设年代的艰难局面,他们激情燃烧、无私奉献;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他们信念执着、从不消沉;面对改革开放的千钧重担,他们不畏艰险、勇敢担当。无数英雄儿女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无数志士仁人凝聚在真理的旗帜下,实事求是以谋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4000多万人食不果腹,到让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惊雷》中,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得出的结论,直到今天仍在被一次次验证。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鼓舞数十亿人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奋斗,指引人类社会向着伟大社会理想不断探索。晚年张学良回忆当年和红军作战,曾经这样追问:谁能在缺衣少食、围追堵截中把这样的队伍带出来,而且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强悍的战斗力?67年前,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曾经这样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这样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700多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强国,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
(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走过95年,时代场景几经转换,保持“赤子之心”,何其之难。
相比于战争年代的烽烟四起、血雨腥风,我们现在少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多了深水区的“改革阵痛”、转型期的“两难烦恼”。相比于建设年代的激情澎湃、质朴单纯,我们现在少了封闭与孤立的困境、匮乏与贫穷的难题,多了不同利益的纠结交汇、不同观念的激荡交锋。甚至,相比于三十多年前,我们现在也还需面对更多声音的鼓噪喧嚣,面对更为复杂的全球语境。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
一些人视马克思主义为雾里看花,以共产主义为空中楼阁,丢弃了理想与方向,忘记了信念和担当。一些人崇尚“实用主义”,热衷“及时行乐”,把权力变成谋私的工具,把私欲看作人生的目标。一些人对群众感情淡漠,习惯高高在上,淡忘了鱼水关系,割裂了血肉联系。翻阅贪官忏悔录,总能看到在权力、财富、美色的诱惑之下,信仰的城池如何失守、精神的旗帜如何变色。
如果说,信仰曾经体现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迸发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那么,今天的共产党人,更需把信仰写在全面小康之路、伟大复兴之路上。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重申信仰、强调理想,视理想信念为共产党人的“钙”,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共产党人的“总开关”,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告诫全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产党人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才能“练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不断线的思想教育反“四风”、改作风,严规矩、强纪律,打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无形的墙”;惩治腐败不手软,打虎拍蝇无禁区,彰显“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决心;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扎牢制度治党的铁笼子……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守“人民”这一核心价值,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到深化改革、转型创新、脱贫攻坚,既有发展路径的选择,也有发展价值的坚守,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思考,也彰显着对马克思主义道义性的追求,在创造震撼人心的“中国奇迹”同时,也努力书写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1925年,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征询意见调查表时,毛泽东写道:“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1世纪的今天,走过95年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为绝大多数人奋斗”的信仰,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
(六)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段历史时空,都有自己的精神指引。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那些光芒闪耀的信仰足印,要怎样化为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之源?
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相伴随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转型。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去魅”。我们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主张利益、保护利益,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错位,在一些人那里,物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精神追求被彻底放逐。于是,责任能够淡漠、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放眼全球,这是一种颇具世界性的“现代病”,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人民,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
方此之时,回望我们党近百年为信仰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更有现实意义。一代代共产党人以对真理与道义的不懈追求,以对国家与民族的勇敢担当,在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同时,也为中国构筑起一个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几代共产党人积累的精神基因。那种超越个体与小我、献身整个人类的理想和情怀,至今依然令人敬仰。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得到净化。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被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与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人背离了“自小熟悉的阶级”,本应顺风顺水者偏向荆棘而行,本可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埋骨雨花台的烈士,74%受过高等教育;葬身渣滓洞的英灵,70%出身富裕家庭。这些信仰的献身者、理想的殉道者,谱写了时代的慷慨悲歌,铸造了民族的血脉精魂,让亿万人呼吸到了“英雄的气息”。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获得方向。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薪火相传,舍生忘死、公而忘私,将国家民族带到更好的境界。焦裕禄忍着剧烈疼痛坚持工作,把藤椅都顶破;沈浩扎根小岗村,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杨善洲放弃退休后悠闲的生活,用双手把荒山变成林海……永恒的丰碑上记录着这些时代的先锋,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或者财富,而是因为他们刻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这是共产党人的道德觉悟,也是一个集体的精神传承。
让我们从这样的信仰中汲取力量。唯有把握这样的信仰,才能理解,为什么95年来,如此多人风从影随,紧紧团结在我们党的周围,休戚与共、生死相随,共同书写下“中国奇迹”。农民的手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林县的乡亲们,在悬崖上开凿出红旗渠;无数劳动者全力打拼,开创国家的未来。这是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建设人民共和国的理想,实现“中国梦”的召唤,让人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高远的世界,绘就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回到马克思主义,回到共产党人的信仰,我们会发现,在物质之外、利益之上,个人还有责任,理想还有价值,生命还有担当。
(七)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95年风云激荡,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为中国历史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结构”。这种“结构”,既是基本的制度体系,也是根本的思想体系,更是耀眼的信仰光芒。
95年来,这个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党,已经成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规模执政党;这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国家,已经从低谷走向复兴,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潮平海阔,千帆竞发,我们的工作已经写入人类的历史,我们的工作还将继续改变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人民网,2016年6月28日。本书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