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 地理学的今与昔

“地理”这个名词,大家都很熟悉,因地理课是中、小学就学的一门课。说起来地理学是什么?大家最通俗的回答是:地理就是讲地面上的山脉、河流、城市、交通……关于为什么要学地理、学地理有什么用,则了解不多,因此,这影响到学生学地理的兴趣。

其实,地理学对我们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拿古人来说,形容一个人有知识,往往称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闻,无所不晓”。在这里,地理是与天文相对、摆在第二位,放在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前,可见其重要性。那时候,地理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把它摆在如此突出、如此明显的地位。首先是生产、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就需要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与土壤,要防止灾害就要了解河流的水文与地貌,以便利用地貌搞好筑堤防洪,开渠灌溉。对国家来说,要搞好税收,就需要调查各地的田亩的质量优劣,人口的多少。为防卫国家的安全、征战行军就需要了解地理条件。三国时,诸葛孔明为刘备提出《隆中对》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若诸葛孔明对地理形势与政治、军事情况如没有充分了解,很难提出此战略。由此可见,在古时,地理对国家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列为知识之士的必备的条件。

以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中心的推移来看,先是在珠三角,后是长三角,现在又到渤海湾。其原因在于珠三角地临港澳的区位有关,所以率先兴起。长三角的浦东是借该地是我国工业与经济的中心,又是长江水道之首,不仅发挥继发优势,又能引发逆江而上的迅速扩大的形势。渤海湾在北方,只能沿海湾环状结构以带动东北、华北与山东。三地的差异地理环境与区位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这些例子所体现的地理作用与我们日常生活还有距离,我们还不能直接感受到地理的作用。下面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地图的作用。地图古时已经在军事、政治管理和航海方面应用。战国时荆轲刺秦王故事已在我国广泛流传。荆轲能够进见秦王,就是因燕太子派荆轲携带樊於期的首级与燕的督亢地图。督亢是指燕的膏腴之地。送了地图,即等于献了该地。可见地图在古时之重要。现今因采用卫星与遥感等技术,把地图与导航定位系统结合起来,使原来用于飞机与船轮上的导航技术用于汽车。这样,汽车就可以按显示器上所选定地点,按图寻找出最优化的路途前进,给开车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该技术的普及,可以想象到驾驶行为都是利用地图、地理的行为。也可以说地理的知识和技术日益普及每一个人,使地理知识关系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个时代,我想不久是会到来的。到那时,人们注意的已不是地理是否有用,而是地理知识和技术如何运用。因此,地理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2 “地理”之名的来历

地理一词在我国出现于《周易·系辞》。周易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淮南子》的解释是:“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东汉王充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地理一词,是指对地上之物与现象给以有规律的解说。以地理命名的著作最早是班固编的《汉书·地理志》。他是按行政区划,对各行政区内的户口、山川、矿藏、物产、经济、聚落、名胜等进行记述。因此,地理学在我国古时是指对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记述的学科。

在西方,被认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273-194 B. C. )以希腊语中的 geo(即“地”)和graphein(即“描述”)二字合成为英文的“geography”(地理学),即定义为对大地的记述。加上他以“地理学”为名写成三卷本专著,遂使geography这一词成为西方地理学科的标准用语。

18世纪时,柯尼斯坦大学哲学教授康德(Kant, Immanuel,1724-1804)讲授的自然地理课,不仅包括自然过程产生的地理特征,还包括人种及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所造成的改变。在他的逻辑分类中,把性质不同与起因不同的事物按照相同的发生时间与地点归在一起的自然分类中,按时间来对事物进行描述或分类的是历史学,按地区来对事物进行描述或分类的是地理学。按他的说法,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而地理学是空间的科学。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演进,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地理学亦发生很大变化。正是这种新形势下,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74年第15版,中文1985年第1版)的地理学条目中称地理学为原意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学科内容繁多,而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研究范围广大,包括从地球表面到其上的大气圈和其下的地壳外层中所有自然的和人为的现象。地理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对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描述,认识它们的分布格局,还必须分析各要素的位置,确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考察产生和改变这种联系的过程。

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对地理研究对象概括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同时在解说此一定义中,提到“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以上对地理学所概括的内容与研究对象变化来看,对地理学认识在加深,从对地表现象的记述到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变化和过程。

3 古典时期的地理学

农业出现以后,在东半球出现埃及、巴比伦、印度河与黄河四大文明。

由于尼罗河的泛滥使两岸农地经常受到河水冲刷沉积促进了埃及测地学与几何学的发展及对河流水位变化的观测。到希腊时代,人们不仅对地中海及周围的情况有所了解,还随着亚历山大的远征,人们的视野又扩大到伊朗、中亚与印度河。

亚里士多德(384-322B. C. )是一个哲学家,著述很多,很多涉及地理。他以月蚀地球投影于月面形状,南北两地观星的高度不同及地心引力来说明地球为圆形。他还根据温度变化,认为地球南面有一个热带,北面有一个寒带,在南半球亦有相对应的温度带。

埃拉托色尼是杰出的地理学家,是他将希腊语中“Geographica”作“地理学”,他根据埃及在一条子午线上两地于夏至日太阳阴影长度的比值,算出约为39600km。此数据与实际周长十分接近。其次他接受前人关于欧、亚、非三洲分为五个温度带之说,给出数理界限。并在已知的世界地图上加上七条经度、七条纬度,他开创了用经纬度的科学方法制图之先声,如图1-1所示。

图1-1 埃拉托色尼的世界图示意图

在东方,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保存了连续10天的天气记录。《管子·地员》篇是中国最早的综合自然地理著作。其中将丘陵分为15种类型。对土壤根据肥力分为三等;对植物的垂直带谱进行记述。

春秋战国时的《禹贡》和《孙子兵法》是重要的地理著作。《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全篇1193字,其所分九州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史记》是我国西汉时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他在《货殖列传》中,根据全国社会经济、自然、人文情况分全国为江南、北方山东、山西和龙门-碣石以北四个大自然经济区。

《汉书·地理志》是东汉班固所著,该书中首创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在“地理志”一章中,记述地理在历代行政管理、经济交流、户口登记、赋税收集、军事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使区域地理成为我国地理学发展中的重要部门。

先秦时期,中国人对世界的概念主要有“盖天说”、“四海说”。“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斗笠,地像一个反扣的盘子,“四海说”认为中国的四面为海水所环绕,世界似乎是一个海洋世界。

以上所述,在古典时期,东、西方地理发展出现的差异亦受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影响,使西方偏于自然地理与地球整体,而东方则偏于人文、经济地理,注重区域。在方法上,西方重演绎,根据严谨的形式逻辑推理,而东方则在经验基础上注意关联分析,以类比方式予以说明。

4 中世纪时期的地理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已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一切思想、文化都必须符合对上帝智慧的崇拜。对地理学来说,则必须承认《圣经》中上帝创造宇宙之说,对一切自然现象的解释都应以《圣经》为依据,影响了地理学的发展。当时的一位地理学家的著作[1]中,完全放弃了关于地球是圆的宇宙观,遵从《圣经》教义,认为地球形状如房子一样的摩西的“圣柜”(moses'tabernacle)。

公元7-8世纪时,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遂之向外扩展。

公元10世纪的巴尔基根据阿拉伯人所收集到的气候资料,编成一本《世界气候图集》。另一位学者马苏迪发现气候不仅受纬度变化的影响,也还受季风影响有东西方向上的变化。14世纪的伊本·巴图塔,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曾到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沿非洲东岸向南到过南纬10度处,发现赤道地区温度反而比北非要温和,打破过去人们认为赤道酷热人不能居住的推论。

在中国唐、宋时期,统一的王朝,人口增多、经济繁荣,为管理需要,区域地理的地方志十分发达。唐宪宗时的《元和群县志》,以全国十道所属州县为纲,分沿革、户口、四至八到、山川、贡赋、古迹等项。

郑和,为明内宫太监。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8年内奉命7次率船队下西洋,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印尼直到印度洋的非洲东岸的37个国家。其所率领的船队共有船一两百艘,随员多达27000多人。他们所到之处,主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显示了明王朝的国威浩大、中华的富裕繁荣。同时,吸引了很多国家派使臣来华朝贺,开展朝贡贸易。但是,船队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与所带的馈赠珍品已成为明王朝盛时经济的重大负担,使国库难以支持,不得不停止再下西洋。

在中世纪时期,西方的地理学,由于基督教思想束缚,处于衰落中。阿拉伯人的兴起,使希腊、罗马的地理成就与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而中国尽管唐朝有疆域的扩展,宋朝有经济的繁荣,明朝的海船访问了非洲,但是农业经济的内向,使地理学发展重于域内,区域地理的地方志达到新的高峰。可见,地理学的发展既在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动力推动,亦受其地理环境的条件所引起的人文因素所制约。

5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地理学的影响

这一伟大的历史-地理事件中的起始者有以下四人:1486年,葡萄牙人B.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即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开辟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及其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并不是偶然的事件。它是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5世纪中叶以后,地中海东部的商路,以及经埃及出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航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所控制,地中海与东方贸易的中介受阻,于是西欧各国的商人、航海家和探险家都急于探寻一条不经地中海东部地区直达东方的航线。

葡萄牙人于15世纪初,即开始沿非洲西岸南下,1486年,迪亚士船队南行终于到达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率远征队驶往好望角,沿非洲东岸北上,迅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

哥伦布于1492年8月率3条船,90个水手出发西航。经过70天航行,遂发现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岛。西班牙人在该地却没有发现葡萄牙人从新航路的东方印度带回欧洲的香料。当得知该地不是东方的印度,而是新大陆---美洲,真正的印度还在新大陆的西边。因此,西班牙又支持麦哲伦的西航。

麦哲伦遂于1519年,越过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经历了缺乏水与食物的极端困难于1521年3月始到菲律宾。在与岛民冲突中,麦哲伦被杀身亡。船员后在摩鹿加群岛,获得香料返航。于1522年9月,以两条船,经好望角回到西班牙。

新航路、新大陆与航行世界一周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掀起了一场到世界各地去寻找新的资源、进行殖民活动的新高潮,也推动了到世界各地探险活动的大发展。这些活动获得了许多前人所不知道的地理现象,为全面了解全球各地地理现象,归纳与总结这些地理现象,提供有规律认识与建立科学的地理学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中,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有:

(一)瓦伦纽斯的地理学新思想

瓦伦纽斯是17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他长期住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那时,荷兰是世界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地理发现信息的集中之地。瓦伦纽斯根据历史与现实所提供的地理知识、资料于1650年写成《通论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应分为两部分。一是描述适用于一切地区的一般普通原则的地理著作为通论地理学,而描述特定区域的地理著作为专论地理学(现称区域地理学)。他在其著作中,采用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说。据此,他第一个注意到赤道和高纬度带所受太阳热量不同,使赤道空气上升,而极地空气冷重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导致世界的风系。这样,他就从地球本身的特点到气候,并由此进入地球表面的地形、水文、森林、荒漠、矿物、动物、居民等。在地区的人文特征方面,他注意到居民及其体型、艺术、商业、文化、语言、政府、宗教、城市、名胜及著名人物。该书不愧是当时一本论述全面的理论著作,因此,其框架结构与内容范围对当时走向世界的各种人来说,都是一本必备的知识手册。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早在古希腊时,就有人注意到气候与人的性格的关系。17世纪时,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到“高大的山脉和广阔的平原(如在印度)使人产生一种过度的幻想和迷信”, “当自然形态较小而变化较多(如在希腊)时,就使人发展了理智”。当时,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甚为流行。

英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尔萨斯(1760-1834)于1793年首次发表了他的《人口论》一书,书中摈弃了地球的安排决定于上帝的意志与人类社会可按上帝意志自然达到完善的思想,坚决认为一个真正幸福的社会的建立将永远受到人口增长超过食物的增长这一趋向的阻挠。他指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而食物则以数学级数增加,而人口总是增加到其生存极限,至此就被战争、灾荒和瘟疫所控制。上述这些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想与认识,在当时是在打破宗教与上帝对社会一切都是命定的控制时代,去探求社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毫无疑问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新的地图制作

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关于地球是球体的认识得到证实,新的测量技术和探险活动带来很多有关地理方面的准确信息。人类在此基础上,编出的世界地图就大大地提高了精确度。但是地球是圆的,地面不是平的,而是中心突起的。为适应此要求,当时出现一种用圆柱投影制图。这种图反映低纬度地区的方向、距离与形状方面有高度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在低纬度地区的航海要求。该世界地图为墨卡托所制作,故其正轴等角圆柱投影亦称为墨卡托投影。

这一时段,最重要的地理成就就是地理学从局部地区走向世界,从局部的经验与推论走向实证,以世界性的实际探险、观察所汇集的资料为科学的归纳创造条件。

在此期间,中国地理学仍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在清初时,为抗清,顾炎武与顾祖舆两人对各地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带兵用兵的地理形势和军事攻守得失,经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作出评述,分别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与《读史方舆记要》两本我国政治与军事地理方面的名著。

值得提及的是,清代中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翰林院洪吉亮(1746-1809)的注意,他与马尔萨斯同时在其《治平篇》与《生计篇》中指出人口增长永远快于田地、房屋等生活资料的增长。对于人口与物质资料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其解决方式有二:一种是受水旱、疫疾等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造成大量死亡来减少人口;另一种是鼓励农耕、移民开荒等发展生产以缓和矛盾,但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6 科学地理学的建立

从15世纪末与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地理学与过去时代相比,有了飞速的发展,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地理学才从传统的地理学成为科学的地理学。科学的地理学的建立从其发展来看,是在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三个条件是:第一,是人们对人类世界大部分地区有了科学的了解;第二,是将所了解的各种地理现象表现在比较精确的地图上;第三,是借助相关的科学发展成果,对所观察的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

地理学是以全球的空间为对象的,在地理大发现以前,各国都是通过商业、军事和旅游等活动以扩大其所了解的空间,不但显得支离破碎,而且缺乏整体的全球观,所以所了解的地理现象都难以避免地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存在片面性,对未知地域多含有臆测,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地理大发现后,到19世纪末,除北极,俄国东北与加拿大北部,格林兰的冰天雪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心与非洲等地的热带雨林,澳大利亚中心的干旱地区,南极大部分地区外,都已留下探险人员的足迹。

地图是反映地理空间最重要的工具。只有把所研究的地理现象准确地表现在地图上,才有利于科学人员分析其空间的特性与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精确反映地理现象的地图,既是对各地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地理现象研究的结果。例如,有了精确地图为底图,就能把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表示出来,结合各地所观测的气温等气候数据,就能将气候与热带雨林两种空间现象作出科学分析与校正。到19世纪时,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已有各种测量完成的地图。除冰原、苔原、交通条件极端的荒漠、森林以外地区都已有实际资料的地图。欧洲大部与美国东部甚至有五万分之一的实测地图。

很多地理现象往往与相关学科有紧密联系,甚至有些研究范围相互重叠。正是这种原因,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不仅为地理学中的相关的分支学科发展提供条件,也为相互促进创造机遇。例如,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岩石、地层、构造和地壳运动对地形学影响很大。只有对岩石圈的情况充分认识后,结合地表的流水、冰雪、重力、风力、海浪等地貌营力才能研究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重力地貌、风砂地貌和海岸地貌。

上述的条件,促进了科学地理学的建立。一个学科的建立,可以说有三个标志。一是有一个该学科的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以交流学术,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二是在大学中建立该学科的教学单位培养该学科的学术人才;三是出现该学科的公认奠基性的学者,提出重要的理论性著作。

地理学的学术团体是各国的地理学会。法国巴黎学会创立于1821年,德国柏林地理学会创立于1828年,英国伦敦地理学创立于1830年,俄国地理学会创立于1845年,纽约美国地理与统计学会创立于1852年(1871年后改称美国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创立于1909年。这些学会为组织学术交流与刊物出版,推动地理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国际地理学会在1871年召开第一届大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22年正式成立,以后是每4年召开一次。

大学地理教育方面,普鲁士在1820年于柏林大学开设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接着,德国于1874年决定在各大学设置地理教授席以培养地理学的专门人才。接着欧洲各大学先后相继任命大学地理教授,开设地理课程。终于在1899年,英国牛津大学建立地理系,著名的政治地理学家 H. J.麦金德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开启了世界各国在大学建地理系的先河。在我国,1913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建立历史与地理合系的史地系。1921年在南京的东南大学建立地理系。

地理学的公认奠基人是冯·洪堡(1769-1859)与卡尔·李特尔(1779-1859)。他们两位都是德国人。

洪堡生于柏林,最初学地质学,曾是一名矿业工程师。后来,热衷于探险,与一位植物学家经西班牙去南美进行科学考察(1799-1804),先后在奥利诺科河流与安第斯山等地区考察,到过南美很多国家。他广泛观察了中美洲各地的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采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地质标本。

他从南美返回欧洲,用了近20年时间,将考察资料整理成30卷本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出版。晚年又完成5卷本的《宇宙:物质世界概要》一书。前一著作为记事之作,后一为说理之作。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首创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除受纬度影响外,还与离海远近、海拔高度、风向等因素有关。另外,他还对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差异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植物带分布的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及植物景观的世界分区的研究上创建了植物地理学。由于对海水的研究他发现了秘鲁的寒流。在大量的实际调查中,他形成的地理思想大体可概括如下:① 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人只是其诸要素的一部分;②地理学是探讨不同事物相互联系的差异性;③研究单一地理要素时,必须考虑与其他因素的联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主要采取经验和归纳的方法,并认为他的地理观察不是单纯地测定某一现象,而是要说明景观中大量可观察的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卡尔·李特尔幼年受监护人影响喜爱地理,在大学学历史,但亦学习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矿物、植物等课,毕业后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历史。1820年,他任柏林大学首任地理学教授,直到去世。他是一位著名的地理教育家,创立了柏林地理学会(1928),他著有《地球学》(有译为《地学通论》)19卷。李特尔与洪堡相比,他是一个书斋学者,基本上是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但是,他却能以在德国进行观察的实践经验用以敏锐的眼光从众多的材料中抓住要点,用他的逻辑思维分析地理现象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根据其著作,他在地理学思想上的贡献可以归纳如下:①他对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有明确的见地。他认为地理学将地球一切的特质、现象及关系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研究,并且显示此整体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地理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地理学必须与其他有关学科相依存,但“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与个性”。它应“从自然的差别中去发现普遍的法则”。②他认为地理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的,不是分散的、零碎的,所以地理不是事物的罗列和记述,而是发现其相互关系。③地理学的中心在于阐明“一切自然现象和形态对于人类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自然可以影响人类,人类亦可以改变自然。④ 在人地关系中,他尤其着重相互关系的历史的演变。

洪堡和李特尔两人,一个从自然地理方面,一个从人文地理方面,为地理学的理论思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7 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洪堡与李特尔奠定科学地理学后,地理学在世界,特别在西欧和北美获得迅速发展。其发展表现在分支学科的建立与学术思想的林立。

一、分支学科的建立

由于自然地理部分受相关自然科学的影响,遂出现自然地理学下的分支学科。

(一)地貌学

它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的学科。起初称为地形学,后来改为地貌学。因为地形受其所组成的岩层与构造影响很大,故在西方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是地质学家。而后,由于加强外力作用的分析,而成为地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对欧洲冰川地貌的研究和美国的戴维斯对美国西部地貌研究所作的理论总结为该学科奠定了基础。

(二)气候学

它是研究气候的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的学科。由于各种仪器的发明,提供了准确的与可以比较的量化数据,加上气象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气候的形成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广大区域与全球的观测数据的汇集出现了全球的等温线图。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柯本根据气候同植物的关系,对世界的气候进行了分类并于1936年作出假想大陆气候示意图(见图1-2)。它使人们可以从全球规模上去认识地球表面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三)生物地理学

它是研究动、植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例如洪堡正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山地植物的垂直带与北方平原植被带的相似性,确定了植被与气候的依赖性。此后,一些学者不仅对全球植被进行研究,还根据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的不同,探索物种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地理学遂成为一门介于地理学与植物学之间一门跨学科的科学。

图1-2 理想大陆上柯本气候分类模型图

在人文地理中,亦如自然地理一样,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

(四)经济地理学

在传统地理学中,地理大发现后,航海活动,除探险活动外大都是商业性质。商业活动的发展,遂出现记述各地商品及与各地商品贸易有关的资料汇集,这样《商业地理学》著作问世。到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遂取代原商业地理学。特别是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出现,提高了其理论性,经济地理学就成为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五)政治地理学

它是研究以国家的首都、边界、行政区划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在李特尔以后,德国的一位地理学著名学者拉采尔于1897年就发表其《政治地理学》,提出了“国家有机体”学说。英国的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于1904年发表其《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提出其“陆心说”。政治地理学遂成为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话题。

二、学术思想的林立

科学地理学出现以后,不但发展迅速,而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进展,其学术思想亦形成多家学说纷呈的现象。

(一)二元论

在瓦伦纽斯的著作中提出通论与专论,在洪堡和李特尔著作中出现原通论中的自然与人文之分。

随着研究地理学的学者或偏向自然或偏向人文,一些自然地理学学者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推出一种符合自然科学的法则。但人文地理学中的人类行为的有关法则是无法订立的。因此,持极端观点的人认为,既然地理学只以研究地球为本体,故应只限于自然地理。接着,持此论点的学者,进一步认为地理学应以通论代表整个地理学。但是,上述极端的“二元论”思潮并未被大多数地理学家所认同。

到20世纪初,苏联地理学中出现了另一种“二元论”。他们认为自然地理学属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学是属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所制约,自然环境在其中不起决定作用。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因此他们认为人文地理学是属于资产阶级的,这样,人文地理学在苏联被取消,只保留自然地理与以计划经济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这种“二元论”的地理思想对我国当时地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环境决定论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说明了环境通过自然选择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对地理学中的环境决定论亦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接受达尔文的思想把国家比拟于生物,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还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一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思想受到质疑与批评。

(三)可能论

当环境决定论在西欧流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可能论。他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选择哪种可能性不决定于自然,而取决于人类集团。其学生后来又进一步发展,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有的可能论者还认为,人类的文化水平越高,则供其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就越小,人类的选择受其文化遗产所指导。

(四)适应论

在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应重点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与罗同时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特与罗论点相似,主张地理学应当重点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

8 现代地理学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卷入战争的国家遭遇很大的破坏,但是也迎来新的变化与新的发展,并促进了地理学的新发展。

一、城市和经济的新发展

战争带来的破坏,特别是西欧,很多城市遭到沉重的打击,成为一片瓦砾。人们只能在瓦砾上重新进行建设。这种建设也带来一次机会,使人们可以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按新的需求来规划设计建设一个崭新城市。这与过去长期历史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相比,在城市发展上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方面,在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多接受流行的凯恩斯的经济思想采用行政措施,实现充分就业以推动经济的稳健发展。对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不但要制订计划和政策还要组织、实行。因此,经济往往成为国家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二、环境污染和保护

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工业的产量与规模也迅速扩大,由此带来“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数量增长亦达到空前程度。由于大大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遂引起城市与一些地区的空气、水体和土地的严重污染,不仅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环境质量,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使人体健康与遗传带来严重损害。因而环境污染和环境公害遂成为工业发展中难以解决的难题。为此,亦出现环境保护的需求。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防的重要推动力,其投入的资金、动员的人力也是空前的。对地理学来说,影响比较大的,一是航天的卫星,二是电脑的发明。过去的地理学实地考察是靠两条腿的爬山涉水,两只眼睛的观测、记录。一年中,大多只能在适合的时间。对具体地点,只是片刻之间的观察。对广大地区来说,只是观察一些点与线。因此,很难观察到一个地区的整体,一年四季的全貌。卫星的出现,有了高清晰度的卫星照片,等于人在高空可以常年观察地面,可以高效率地代替一些地面调查,大大便利地理学的野外工作。

电脑的出现,对地理学的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地图的编制带来极大的便利。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大量的各方面的资料,电脑可以帮助资料的采集、存储、检索、分析,甚至帮助决策。过去地图的编制都用手工,费工费时,现在电脑完全取代了手工,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瞬间完成。

四、新的科学方法与思维的采用

过去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大多是采取定性的分析方法,这使得地理学的分析难以深入,地理学在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因此,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以数字定量化数据代替文字的表达阐述,用模式来表达地理现象和事物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过程。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中形成的这种浪潮被人们形容为“计量革命”。这场革命对地理学走向数量化与科学化毫无疑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地理学中的各地理要素作用与相互影响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以数量化,有些则难以数量化。因此,定量分析尚不能完全取代定性,定量定性两种方法只能相辅相成,而不能将定量方法过于绝对化。

在地理学采用定量的方法的同时,人文地理学除原来的经验主义方法外,还吸收人文科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与人本主义方法、心理学中的认知和行为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引进和应用不仅促进人文地理学中各相关分支学科的发展,亦对地理学中各分支学科的相互联系有所加强。

正是上述的这些新的变化,引来地理学的巨大变化。首先是应用地理学的大发展。过去地理学多在学术范围和教育范围,很少直接正式进入应用领域。就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出路是大学与中学的教员,地理的及与地理相关的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到政府各部门从事与地理相关的管理工作。可以说就业的出路并不太多。现在可以说,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保护与灾害的防治等方面都成为今天建设和发展的热门话题。大学毕业地理系学生在我国数量比过去大大增加,就业于应用领域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以学术和教育为主的比率。

地理学的巨大变化的另一表现是在学科的发展上。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学科的出现,其中有城市地理、公司地理、计量地理、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等。另一方面是在原学科中的新的方向,如自然地理学中的环境、生态、国土(或土地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经济、新区位论……政治地理学中的地缘政治……这里有两点应当说明。一是环境,“地理”与“环境”在过去实际上是同义词。地理中的自然地理要素与环境科学中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历史上地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地理环境决定论”,亦简称为“环境决定论”。目前环境科学是在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后,聚集相关理科与工程技术理论而形成的科学,而地理学中亦聚集地理学相关分支形成对人类产业影响下环境问题的研究。生态一词属生物学,但生物地理属生物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存在的环境,所以美国地理学家在上世纪早期就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

由于地理的应用与学术的发展,在我国各大学地理系亦发生很大变化。首先是招生数量大增,原来的系已扩大为院。由于多数学生学习应用方向的地理,为了使报考的中学生易于了解,多数的院的名称也作了调整。新的名称都选“城市”、“环境”、“资源”、“区域”等几个词中的两词组合而成。其次,在专业设置上,其名称有传统的,如自然地理、地貌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有新的学科的,如环境、生态、城市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国土、土地利用、资源地理等。还有是学科组合的,如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等。

9 地理学的体系

自从科学地理建立以来,地理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学科领域不断扩大,分支学科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分类体系。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学科分类体系,但是,大体上意见还是较为一致的。

在瓦伦纽斯著作中开始将地理学分为通论与专论两部分。现在一般采用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来代替通论地理学与专论地理学,为的是使其名称更为明确。在系统地理学方面,由于洪堡与李特尔两人分别专长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已著有专著,所以其后,在系统地理学中就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门。人文地理中经济地理发展较为迅速,而且我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受苏联地理学影响,长期取消人文地理,只保留经济地理,改革开放后人文地理才得以恢复。因此,我国多采用系统地理学中的三分法,即在一级地理学下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两级学科,在二级学科以下的分支称为部门地理学。

在自然地理学中,有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六门。前三门,可以说是代表地表的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表层,也就是代表地表的气、水、土。后三门,是属生物圈,代表其中的土壤、植物、动物。前三门属于无机环境,后三门属于有机环境。对自然地理学的这六个基本要素的总体的研究,在苏联形成了一门综合自然地理学。除上述以外,还有三门部门地理学,即医学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和古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研究那些呈显地域分布特点的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所以又称疾病地理学。化学地理学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出现的,分支学科从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过程:物理方面称水热平衡,化学方面称景观地球化学,生物方面称生物地理群落学。景观地球化学为当时我国土壤地理学者所接受并采用化学地理名称。古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约一万年以前时的地理环境,即人类影响甚少时的地理环境。

在经济地理学中,是以产业的活动来划分其分支的部门地理。其分支按农业、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来分,有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交通运输地理学。现在因旅游业的出现与迅速发展,遂出现旅游地理学。在产业中,跨国公司与企业集团的出现,他们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而跨行业,范围也比较广,遂出现公司地理学。另外,经济中的金融地位越来越重要,又出现研究金融中心及其与所影响的范围的空间现象的金融地理学。亦有将一种产业联系原料、市场,甚至包括人文地理学范围的政治等要素在内进行多方面研究的学科,如石油地理学。

在人文地理学中,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首先是研究人的本身的种族与人口的人种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其次是研究人口集聚形成聚落的农村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还包括研究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的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学;以社会的行为和感应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地理学;以文化中的宗教、语言、民俗、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是按区域范围及其内容来定。在范围上,大可到世界,往下可以到洲、大区直到一个小的地方。从内容上,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人文的,也可以是综合的,或某一要素的。以自然地理为例,有世界自然地理,亚洲自然地理,青藏高原自然地理,雅鲁藏布江流域自然地理,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流域自然地理。这种等级中的自然地理亦可改换成地貌或自然地理其他要素。这种范围亦可换为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或其下分支的某一要素。可见,区域地理学的范围是有等级的,所研究的内容,既可以是某一地理要素,亦可是某类或整体地理要素的综合。

在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外,第三大类可以归纳为技术地理。在过去,技术地理内容上只有地图学,目前,又增加了地理计量方法(亦称计量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外大学的地理系中,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最吸引学生的专业,不但学生多,而且就业范围也是最广的。

最后,是一些很难归类的地理分支。目前,该方面有地理学史、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它们既不属于系统地理,亦不属于区域地理学与技术地理学。它们的内容却涉及以上三类。地理学史是研究整个地理学的发展史。理论地理学研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体系与特点。历史地理学是利用历史上的文献资料与实物来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起源、演变、分布和标准化以及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志学是中国过去王朝时代,官方记录地方地理及各方面情况的志书,除文字外,还包括图。我国各类方志总数有八千多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都编有新的志书。研究方志称之为方志学。

以上四类的地理各分支,基本上属于学术方面,但是,从二战结束以后,应用地理却获得迅速发展。有的是学术性学科内出现应用方面发展,如应用地貌学、应用气候学。有的应用以新的学科形式出现,如国土整治、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保护。总的来说,多是利用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的优势进入应用领域。如自然地理方面是环境、生态和资源方面的保护和利用;经济地理方面是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与相关资料、信息的整理、分析和为各种决策提供的服务。

将地理学体系整理如下表:

地理学体系表[2]

10 地理学的特点

地理的特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其学科的整体,二是从其学科的内容。

从其学科的整体来说,地理学的特点,即与其他学科相比来说,它是一门兼有理科与文科性质的学科。我们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都属自然科学,为理科。文学、历史、经济、法律、政治则属于人文科学,简称为文科。但是,地理学却不同,其自然地理部分的气候、水文、地貌与生物地理都属于自然科学,而其经济地理与人文地理部分的各分支学科属人文科学。因此,地理学是兼有理科与文科性质的学科,也就是跨学科性质的科学。

可是,在分类上有时就遇到困难。如在科学院中地理学的研究所、在大学里的地理学系应放在文科中呢?还是放在理科中呢?在西方,大学地理系是有的放文科,也有的放理科,这与他们开始设系时的传统与认识有关。不过,其毕业生是授予文科学位还是授予理科学位,这主要看所学专业与论文有关,与系并无关联。我国最早因课程偏重理科,故都将地理系设在理科。1949年后,受前苏联影响,地理学划入自然科学,研究所与系亦都划入理科。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却遇到考地理专业的学生不考地理,而考文科不考地理专业的学生却反而要考地理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理已放在理科,所考的共同基础课只能与理科的其他系一致,所以选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理科综合。在文科方面,把地理放入其文科综合内容中去,主要是因为地理知识对文科学生亦十分重要。

在内容方面,地理学的特点有三,即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

综合性 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在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存在。因此,要认识某一要素的情况就必须注意其相关的要素情况。这种各要素间的相互依存与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同级层面与不同级的层面。例如,某一地的植被类型,在气候受当地气温、降水、蒸发等因素影响决定其属于森林、草原、荒漠,即使在森林中,亦有热带常绿雨林、季风雨林、温带阔叶林与寒带针叶林之分;在水文方面,除气候的降水外,还有地下水的情况;在地貌方面,又可能与所在地是平原、山地而有不同。这些都属于自然地理方面同级层面的相互依存与影响的关系。

在不同级的层面中,例如,对这片森林,以人与其关系来说:人们如果认为其是发展农业的阻碍,可能用一把火就把它化为灰烬,也就是常说的刀耕火种,使其变为耕地;人们如果认为其是一种木材资源,则会将其砍伐后予以出售;人们也可能认为它有保护水源的作用,就当作涵养林保护起来;如果人们认为它是具有很高价值的生态风景林,会严加保护,甚至限制人类的活动。这就是这片森林与人的关系,属于不同层面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在此人地关系中,反映了可能性的学说。

我们还可以引一个人文方面例子,如北京城。其作为聚落在早期是由于军事的原因而兴起。在具体的城址选择上,它是考虑到平原的地形及防止洪水灾害与对水源的利用方面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址的变迁、功能的变化(从军事重镇到国家首都,后又成为文化名城,现又成为国家首都与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城市),这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其城市今天所留下的元、明、清的格局又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思想。这说明在人文现象中既受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制约,又受到各种人文地理的因素的影响,充分表现其综合性特征。

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离不开其座落的区域。区域是有大小与尺度,每个区域都是以其所在地的更小范围的区域为背景。我们再以北京为例,其军事重镇是反映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的冲突。在地理环境上反映气候的干旱与湿润的差异,北京正是湿润向干旱的过渡区。这是北京所在的大区的特点。往下,北京是华北大平原与燕山山脉的接触地区,有平原可以得人力与粮食,有山地可以作为屏障。再往下,北京是选在燕山由东向西与由西向南的转折处,是正对着转折处由南口到八达岭的关沟,守住这里就可以阻挡游牧民族骑兵南下进攻北京。从这个例子中,可见分析与认识一个地理现象,不仅要与其所在的区域联系起来,还应与其更大的区域的背景相联系。

各地理区尽管其组成的要素来说是相同的,都是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但是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两个自然区会绝对相同的。因此,每一个自然区都有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深入了解与认识自然区的特点不仅对保护环境有利,对利用当地的资源也是十分必要的。

动态性 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从短期尺度来看,其动态与变化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因此,给人们往往产生一种现象,似乎是不变的。所以,德国学者康德(1756-1796)在其自然分类中,将按时间对事物进行描述或分类的称历史学,按地区来对事物进行描述或分类的称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的突出特点在地区,所以人们认为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其实,地理学不仅是空间的科学,也是时间的科学。例如,人文地理学中所研究的各种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而其现在的空间分布现象只是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与历史学的时间尺度是相同的。就是自然地理中的各自然现象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中,特别是在人为影响下,那些易于变化的自然现象会在历史时期内亦发生巨大变化。这正如我国通常所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苍海桑田”所反映自然环境的历史变化。因此,在地理学中出现了研究史前时期环境变化的古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历史地理学。在历史地理学中,既有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研究,也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研究。

地理环境的动态性已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不仅引起一些地区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而且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大气增温,引起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需要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而且已经到了世界各国人民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1] 科斯马斯(522-547 A. D. )的《基督教地形学》。

[2] 对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地理学体系表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