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子,一个“80年代”文学镜像的生成
- 赵晖
- 2745字
- 2020-07-09 16:14:04
导论
一
1989年3月26日卧轨辞世的海子[1],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海子自大学期间开始写诗,主要创作时间集中在1984—1989年。生前留下二百余首高质量的抒情诗,七部实验色彩极浓、手法多样、风格杂芜的长诗《太阳·七部书》和八篇诗学札记,后两者带有明显的断章性质。他的作品在生前知音不多,公开发表诗歌五十首,见于官方刊物的仅二十首左右。1989年的“诗人之死”,使诗人的诗歌与声名广为传播,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2]。
随着海子作品的流传、出版,关于海子诗歌的研究也日渐丰富[3]。1999年,海子十周年祭,第一部海子评论文集《不死的海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它几乎囊括了截至1999年关于海子的全部重要怀念和批评文章[4]。其文倾向互异,有赞有怨,文体各别,或忆或论或评,堪称海子研究及研究“海子研究”不可绕过的开卷书目。2001年,第一本海子传记《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出版,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可信赖的评传版本,提供了海子研究的许多珍贵资料[5]。其后跟进的两本带有畅销书性质的海子传记都在不同程度上沿用了《海子评传》中“既有的路径和考证”[6]。
很难具体估量“诗人之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海子的诗歌研究。能够知道的是,迄今为止,海子研究可以海子十周年祭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要的研究成果结集为《不死的海子》。由于时间的接近,第一阶段的海子研究更多地笼罩在“诗人之死”的阴影之下,有关“死亡”的种种形而上讨论是此阶段海子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诗人之死》(吴晓东、谢凌岚)、《形而上死》(李超)、《先知之门》(朱大可)、《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宗匠)、《向死亡存在》(肖鹰)等文章都聚焦于海子的死亡,“一个脆弱的生命被时代在根本点的脆弱放大了”[7]。“海子”在知识精英的叙述中“无可避免”地成为一面理想的风旗,从“理想主义”向度上理解海子其人其诗的重要研究思路也就此开启。此外,大多数海子诗歌的研究“范式”也已提出:如海子诗歌中的“麦地”与“太阳”意象,内部的自我分离和分裂,长诗的原型分析,浪漫主义田园情怀,存在主义、神性维度,歌唱的节奏与韵律,二元对立的意象结构方式等[8]。甚至不乏经典的范本,如“史诗构造”之于骆一禾,“亚洲铜”之于奚密,“麦子”之于燎原都由于作者开阔的视野、缜密的辨析而成为海子研究中不容忽视的篇章。
有关“诗人之死”的焦虑,到第二阶段更多地转为隐性叙述,表现在其更多地作为诗人的生平背景或一种性格倾向而非唯一的关注点出现在研究中。第一阶段开启的“范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细化、展开,对海子诗歌的意象研究是其中发展最为充分的部分。将海子的诗歌与其他诗人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的维度来关照海子诗歌创作是第二阶段研究的新特点。从诗歌类型研究来看,周瓒、西渡对海子的长诗研究做出了新的推进,但长诗门前依旧是燕雀可罗,相比之下,“抒情诗”俨然是海子研究中始终高温不下的热点,诗歌“细读”是研究者普遍倚重的方法。此阶段的成果丰富了海子的诗歌研究,但论题重复、观点雷同、结论陈旧等也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诗歌“细读”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带来了海子诗歌研究视野的封闭性,但事实上,能够深入诗歌肌理,辨析诗歌精微技艺的理想“细读”一直姗姗来迟,而摆脱印象式的鉴赏与大而无当的空泛的现象描述,针对诗歌文本做出切实有效的探析,目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2002年经审查通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式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9],尽管教育界和学界对其仍有争论,但此举无疑开启了海子诗歌通往“经典化”的路程[10]。由于中学教育的特殊性,一般的教参教辅都倾向于给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田园诗”的定位,这种理解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海子研究第一阶段中已被提及、后又为一些论者接续的所谓海子诗歌中的“田园情怀”与“隐逸心理”。海子诗歌“入选课本”为海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收效不高、简单重复劳动的到来。
[1]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2] 西川:《怀念》,见海子著、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页。
[3] 海子诗歌一度依靠民间手抄形式流传。《海子诗全编》出版之前,海子重要的诗歌选集有:《土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版;周俊、张维编:《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年第1版;西川编:《海子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至《海子诗全编》(西川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出版,海子诗歌研究全面展开的基础已经形成。其后海子作品选集及关于海子的评论集出版情况:高波:《解读海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程光炜编:《海子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周易主编:《海子的诗》,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版;胡书庆:《大地情怀与形上诉求对海子〈太阳〉七部书的阐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 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5]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海口: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海子评传(修订本)》,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 余徐刚:《海子传诗歌英雄》,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周玉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引文参见燎原:《海子评传(修订本)》,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7] 肖鹰:《向死亡存在》,见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8] 严格来说,有些“范式”并未得到有效跟进,但研究者富于开创性的个人论述已经使之可以作为一个可持续开掘的园地或者向度而存在了,也就意味着其对未来的研究具有某种“范式”的意义,故在此一并使用“范式”一词。
[9] 参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说明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
[10] 参见刘贞福:《谈中学语文课本新诗选篇》,载《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3期。“入选新诗原则上是名家名篇,要以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中学生纯正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在中国现代诗中,只选最优秀诗人的作品,如,郭沫若、艾青、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人的诗;在中国当代诗中,只选著名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如,舒婷、海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