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机遇和挑战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将面临什么机会呢?在我们眼前有三大机遇。至2020年能否实现从“上中等收入”至“高收入”的跨越?2030年之前经济总量能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50年,能否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实现现代化?

一、至2020年,能否实现从“上中等收入”至“高收入”的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78—2015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6%,即实现了9%以上的年均高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开创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纪录的是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保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随后,中国台湾地区以26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打破了纪录,韩国又以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再创一个新的纪录。接下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15年,一共37年的时间,实现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与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总量来看,2015年年底中国GDP达到67.7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29.9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来看,2015年年末为49351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8.4%,为1978年的20倍。中国人口基数大,占全球人口22%。改革开放37年来,在人口总量增长43%的情况下,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仍然能够达到8.4%,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提高了世界经济总量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全球人均GDP的水平。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2014年的人均GDP如果按汇率法换算成美元,略超7 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的划分方法,人均GDP小于12476美元,高于4056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的国家。至2014年年末,有54个国家属于此类。如果从这个划分标准来看,中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之列。从目前情况看,在列入世界银行统计的国家中70个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其中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有一些是石油输出国家。在这70个“高收入”国家中,有20个人口超过1 000万人的“人口大国”。大国经济的特点,是在起飞前的准备和起飞初期,发动得会比较慢,但是到了起飞之后的中后期,特别是到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时候,高增长的持续性要比较小的经济体更好。因为它有较为完整的国内的生产和分工体系以及较大的内需,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发展惯性。而如果能够保持持续的较高增长,就有可能实现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的跨越[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成功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那些大国的历史经验,我们也存在着用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可能性。如果以中国在2010年达到世行划定的“上中等收入”标准为起点线,再用10年时间,到了2020年,我们能否把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实现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重申了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首先是在建党100年前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2020年正是中国实现发展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点。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与实现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就经济发展本身来讲,它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但是从物质基础上看,这些目标都需要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提供支持,否则就称不上是建成了小康社会。因此,我们提出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GDP的总量比2010年(按可比价格)翻一番”。2010年中国GDP总量为40.89万亿元,翻一番就是82万亿元左右。按照2010年的汇率换算为17.6万亿美元。而美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7.4万亿多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在2020年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中国经济的总量就达到了美国当前的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提出的另一个数量目标是“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变,那就要求人均国民收入翻一番。如果这一比重还有所提高,那么城乡居民的收入还有可能增加得更多。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处于人口高峰,未来还有可能减少。所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长,现在基本上和GDP的增长是同步的。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是49000元人民币,如果人均增长和GDP保持同步,即从2016—2020年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5%—7%,那么到了2020年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将达到67 000—69 000元人民币(按照2015年价格计算),按2015年的三年平均汇率换算成美元,为12000美元左右,这正是目前世行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的起点线。也就是说,如果在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翻一番,到了2020年,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所以说,如果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经济增长水平来看,则相当于实现了从“上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历史穿越。

二、2030年之前,经济总量能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十三五”规划就是实现这个历史穿越的决胜期,这最后五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机会。如果该目标得到实现,中国就进入了“高收入”阶段。再往下发展,如果不出意外,中国GDP的总量很可能在2030年之前超过美国。

中国GDP超过美国的意义有多大?在19世纪初叶以前,中国是世界老大。按照麦迪森的研究,1820年前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曾经占到世界的30%多[2],比美国在当代占比最高的年份还要高(美国GDP占全球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前后,2000年为30.7%,这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占比的提高而不断降低,到2014年降到了23.1%,但仍然是世界上GDP占比最高的国家)。但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落后和挨打的历史,中华民族逐渐重视全面学习西方文明。从经济发展来说,中国让出了帝国位置,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老大。到19世纪末德国人曾经一度超过了英国。而到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又超过了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1913年到现在,美国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上已经待了整整一个世纪了。所以,如果在2030年之前,中国经济的总量能够超过美国,重新回到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这在我们的民族发展历史上颇有意义。

三、2050年,能否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实现现代化?

再往下的第二个百年,也就是到了本世纪中叶2050年,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人均GDP的水平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所谓现代化,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0世纪的现代化和21世纪的现代化的内涵是不同的。它不仅是个历史的范畴,更是一个国际的范畴,一定要在国际上领先,才能叫现代化。也就是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才叫实现了现代化。

这个目标回过头看,就是当年邓小平给中国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实施。

1979年,邓小平同志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1987年接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接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等外国政要,多次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第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是一个没有解决温饱的国家,直到1992年,中国840多个县市才取消了粮票和粮食的限价,宣告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这其实就是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达到按世行的标准的“下中等收入”的起点。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也就是2000年,实现初步小康。当时提法很简单,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 000美元,那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统计还是按照传统苏联的物质资料统计方法(MPS)、用工农业生产总值来统计。但是到十三大报告,由于我国的经济总量统计已经改革为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再用工农业生产总值而开始使用GDP指标(服务业的增加值也放在里面,但是扣除了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原材料投入以及重复计算的部分),我们的目标调整为接近或达到1 000美元,基本实现初步小康。从此中国对经济总量和增长的变化,采取了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的衡量标准。在2000年,我国经过全面测算,宣布初步小康或总体小康的目标基本达到。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统计学上中等相当于平均数,表述得更精确一点,就是“本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目前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已经达到了20000美元以上,我们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后来,党和国家又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进展,提出了一些中期目标,如从2010年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翻一番,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把邓小平当年描绘的远景更加具体化了。在实践中我们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而且经济增长仍然充满活力。如果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000美元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一番甚至更多,在2050年达到25000美元以上(按照2020年可比价格计算),我们就可以说是全面实现了现代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在我们的发展历史上,距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过。我们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把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带到这样一个门槛上:再给中国5年时间,中国实现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再给中国1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有可能重返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再给中国35年的时间,中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

[1] 根据林毅夫的研究,从1950年到2008年,只有13个中等收入经济体进入到高收入阶段,其中有8个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本来差距就不大,或者是石油生产国,去除这8个,只有5个经济体,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参见林毅夫:“中国2020年可能跻身高收入国家”,和讯网,2015年10月30日)。而这些东亚经济体完成由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

[2]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参见〔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261页,“附录B:1820年以前世界人口、GDP和人均GDP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