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因材施教?

1. 案例背景

欧阳老师七年前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在这七年里,欧阳老师教过各种中文课,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从零起点的学生到高级班的学生,从听力课到写作课,她都可以胜任。一年前,欧阳老师作为交换老师,来到美国的一所公立中学教授汉语。欧阳老师接任的班是初中二年级,已经学过一年汉语,前任老师的教法不是很得力,所以这个班的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开学以前,校长把这个情况介绍给欧阳老师,希望他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欧阳当时想,同是一个班的学生,不会有太多差别,再说他在国内也教过类似的班级,不会有太大问题。

开学上课以后,欧阳老师才体会到这个班学生的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有的是一年级初期的水平,有的是中期水平,有的是后期的水平。按照什么水平备课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能针对那些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教学计划,欧阳老师希望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学到新知识。但是事与愿违,上课的时候,基础差的学生听得云山雾罩,最终失去了兴趣,开始捣乱;而优等学生又感到无聊至极,头脑开始“想入非非”。课堂上或者乱成一团,或是死气沉沉,欧阳老师头痛极了,他向校长汇报了情况:“我就一个人,教授同一个班级里水平各异的学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教好这样的班级。”校长告诉他,像这样的班级,学校里有好几个,有经验的老师知道怎么教好这样的班级,并建议他去听听谷老师的课。征得谷老师的同意后,欧阳坐在教室的后边,观摩谷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2. 案例描述

谷老师教的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班上有26个学生,今天要讲的是“一……就……”的句型。欧阳老师猜想,谷老师的教学计划一定是先讲解该句型的语法规则,然后做句型练习。可是谷老师却没有这样做。开始上课的时候,谷老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知道的动词写在纸上,基础好的同学能写出10—20个动词,基础差的同学能写出5—8个动词。谷老师从这些动词中挑出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动词,然后,谷老师开始作示范,把两个有意义的动词用“一……就……”的句型连起来,她一边作示范一边讲解句型的用法和意义。接着,她带领全班一起练习。她说前半句,学生们完成后半句。例如,古老师说:“我一放学……”学生接着说:“就回家。”在练习过程中,谷老师了解到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句型的用法;一些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还有一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

接下来,谷老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做练习。她让那些差不多快要掌握的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个人,反复练习;而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学生,谷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拓展练习给他们,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谷老师知道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最需要帮助,所以她参加那些需要单独辅导的学生小组,回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运用这个句型。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都有自己的练习目标。

下课以后,欧阳老师问谷老师教好这样班级的诀窍是什么?谷老师告诉他,因材施教。谷老师从来不抱怨她的学生基础多么参差不齐,她意识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经验、个性、成长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她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欧阳老师问她:“这可能吗?”谷老师点点头,说:“可能,但是难度也很大。”她告诉欧阳老师,她的教学计划不是为三年级水平的学生准备的,而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准备的。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她都精心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难度更大的是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准备各种练习活动,别的老师准备课堂练习活动时,只是针对全体学生,而她要准备的练习却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以她备课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两三倍。

3. 案例分析

不管是中国的课堂还是美国的课堂,都会有在同一个班里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种情况无疑给老师带来教学上的麻烦。有些学校还会有混合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背景。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教这些学生?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实际水平,还是按照教学计划上制定的水平?这是老师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在上面的案例中,谷老师教26个水平不一样的学生,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首先,谷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理念不同,在谷老师看来,没有两个学生是完全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谷老师结合学生自身条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达到相应的水平。谷老师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是根据学生的水平,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做练习,并为每个不同能力的小组设立跟他们能力相配的目标,这样,每个学生在同一个课堂都有自己不同的事情做。还有,谷老师的因材施教还包括,对班上基础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美国的教育在强调平等教育的同时,非常注重个性化教育,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天赋不同,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的精髓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最适合的教育,帮助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使天资聪颖的学生和学习迟钝的学生都得到同样、同等的提高。因材施教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的“材”有所了解,既要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个人特点。老师一方面要“因材”,更主要的是要“施教”,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多数人都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要能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正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着多样性一样,教学的措施也应该是多样的。老师在提问内容和方式,布置作业的分量和难易及课外学习和指导方面都应该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从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照顾到个别人的特点和需要。

我们应该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者我们期望的水平出发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果向基础差的学生灌输他们理解范围以外的东西,他们在学习上几乎不可能成功。在学生生字还没有学会的时候,就要求他们造句,怎么可能?如果强迫他们做那些他们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结果只有失败,照这样下去,就只能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但是,如果结合他们自身的情况,讲授他们理解范围以内的知识,那么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只要目标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可以,这样,学生不会因为达不到目标而放弃中文学习。成功的老师不是把优等的学生培养成优等的学生,而是运用自己的才智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挖掘出自己的闪光点,实现自己的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