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易学与比较文学

我们似乎刚刚经历了一个解构一切、消解一切、终结一切的时代,而这样一个时代还远没有成为历史、成为过去。我们在解构中嬉戏、狂欢,而渐渐忘却了建构的责任。当然,与殚精竭虑、持之以恒地建构相比,解构总显得轻松愉快,若是纯粹破坏性的解构,那就更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痛快了。譬如小孩搭积木,精心搭建起来的作品,可以在顷刻之间推到,化作乌有,这种痛快来得容易,去得也迅速。渐渐地我们都习惯了解构,而不再费心费力去建构,与其穷毕生精力去建构自己的理论和体系,以便让他人去解构;不如随解构之大潮随波逐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反而可以得风气之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我们看到叶隽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多年以来兢兢业业地建构有关侨易学的理论和体系,不由得不心生感动和钦佩。尽管这种理论还留有诸多的不完善、不周密之处,可以给那些解构主义者留下解构和嬉戏的机会,但是,我们相信,历史书写的总是那些建构者,或者说,历史就是由那些建构者的活动和成果构成的;而那些解构者除了可以帮助建构者将其理论建构得更加周密和严谨外,将随着潮涨潮落最终会烟消云散、不留踪迹。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香港科技大学名誉教授陈建华指出:“‘侨易学’是一门探讨文化迁徙、交流和变化的学问,无疑是一门大学问。”[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教授在论及叶隽教授的《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时指出,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学者所构筑的一幅色彩斑斓的中国学术地图中,“叶隽所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侨易学,将在这幅地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该书不仅鲜明展现了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发展道路上的自觉意识,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关键性的一步。”[2]但迄今为止,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而在学术的最高追求上,二者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小,最终将趋于一致。由于侨易学乃是由叶隽教授及其团队新创的理论,尚未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与接受,因此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完全没有现成的成果或资料可以依傍,因此本文只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点摸索和探讨,权且算做投石问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