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2000年10月,美国道尔顿学校的理查德·布卢姆索(Richard M.Blumenthal)校长应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之邀,参加了由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主办的“世界著名中学校长论坛”,作了题为“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的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道尔顿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发展历史及成就,认为道尔顿教育对于21世纪仍然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译者有幸获赠《道尔顿教育计划》英文原著一本(1994年重印版),深为书中的内容所触动,遂于工作之余进行翻译。

美国道尔顿学校创办于1919年,是由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女士创办的一所12年一贯制私立学校。长期以来,道尔顿学校是美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是美国当前颇负盛名的学校,也是一所颇具国际影响的学校。它创造了连续30多年其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其毕业生具备高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等优秀品质,深受美国父母的赞许和美国社会的欢迎。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盛赞道尔顿学校为“哈佛熔炉”,美国权威主流媒体《今日美国》称其为“天才教育的殿堂”。

美国道尔顿学校曾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典型,但它所遵循的原则又不同于后来受到较多批评的进步教育运动的极端原则,即所谓“儿童中心论”原则。“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育一味摈弃,否认学生有被正确引导的可能及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主张对学生放任自流。美国道尔顿学校对传统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又有所保留。因而,道尔顿计划除了充分体现当时的新教育思潮以外,还是一种具体的“较稳健的、较少冒险性的”教育改革方案。

道尔顿学校声名卓著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道尔顿学校遵循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速度等,但这种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有纪律前提下的自由;所谓合作,亦可称之为群体生活的互动,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助手和朋友,这种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均得以提升和发展。道尔顿计划正是立足于激发学生身上的自立和主动精神,便于学生个性的塑造,便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道尔顿学校的训练方法包括三根独具特色的支柱:学科教室(Laboratory)、研究课题(Assignment,或称之为目标明确的功课任务)和学生之家(House)。学生之家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概念有所不同,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的系统。在这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学校中或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学生之家的小组讨论与在学科教室解决问题的小组协作,都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公民概念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以弥补道尔顿计划中强调个人主义的不足。

与其他许多改革者一样,帕克赫斯特强烈反对刻板、专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旧教育模式是从19世纪传承下来的。她的计划中最惊人的革新是用“学科教室”代替传统的教室。在她提出的系统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接受和承担较为长期的学习任务,主要体现为每个科目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她认为,当学生了解一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后,他们将会很快学会安排他们的时间,根据他们的个人兴趣进行学习。学生不再需要听铃声、按课表上课,他们可随自己的兴趣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自己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教室,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学科教室就是一门学科的博物馆,从每个年级的教材、教辅材料到教辅工具等应有尽有。主持学科教室的教师必须是专家型教师,他必须具备该门学科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基础,并能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学校采用学分制来标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时间、以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取得某一门功课的学分。

在某种程度上,道尔顿计划是建立在动机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帕克赫斯特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候。她认为他们的兴趣不能也不可能被时钟牵着走。她认为,从学术或者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在学习任何吸引他的科目的时候,必须让他自由地继续他的学习而不被打断,因为当他感兴趣时,他就会头脑敏锐、思维更加活跃,更有能力征服在他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难题。在新方式下,不会有铃声在指定的时间勉强将其拉开,根据教学的要求,强加给他另一门课程和另一个教师。

在道尔顿计划之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里追求他们自己的爱好,但到月底,学生应该完成教师布置的每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并用卡片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情况。此外,帕克赫斯特在学科领域还保留了传统的规则,并保留了课程的权威性。她认为,应当把学习中的问题直接放在学生面前,并指出必须达到的标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觉着合适。学生对结果的责任心不仅会发展他们潜在的智力,还会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和个性。

这样,除了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加其活力和兴趣提供基础,道尔顿计划还欲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通过学习安排时间和与其他学生在学科教室环境中相互合作,孩子们将学会自我约束。此外,学校环境还将试图复制真实的生活体验,任务的重点将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死记硬背。

帕克赫斯特认为,在孩子开始面对青年和成年的各种问题之前,在童年时代就必须加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教育被设计为给予他这样的自由和责任,并允许他为了自己而独立地处理这些问题时,他才能达到这一步。经验恰恰就是这种东西,没有它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各个年龄段遇到的问题都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孩子受到我们教育体制、规章制度的桎梏和阻碍,将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经验。他既学不会解决自己的困难,也学不会解决与自己同伴的接触中产生的困难。她认为,经验对于孩子的价值简直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较之其他方式,它也能够测试个体的道德和智力结构。它塑造和锤炼孩子的思想,使他的判断力增强且更为敏锐;与此同时,当个体和其他个体发生联系时,它会教给他最最重要的课程——自律。群体意识产生于这种社会经验。只有把这种经验引进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学校生活才能恢复曾经失去的热忱、追求和兴趣。她的最终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吸引人,让教育像游戏一样寓教于乐,最终造就无畏的人类,使他们拥有最宽广而敏锐的理解力,这是我们的理想”。

帕克赫斯特所著的《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全面阐述了道尔顿学校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是对美国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总结与概括。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此书已被译为10多种文字。早在1924年,我国也出版了一个中译本(只翻译了部分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教育实验。但由于当时我国既不具备相应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不具备经济基础,加上效仿者的生搬硬套,实验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这么说,真正触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我国比美国至少晚了60年,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教育改革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有着十分相似的背景和内容。

道尔顿学校的前任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校长在“道尔顿计划在21世纪中的角色”一文中指出,明天的学校将与20世纪20年代的学校截然不同,但奇怪的是,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却与当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他希望,一些20世纪初创造的基础概念和原则也能成为21世纪学校的指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尔顿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确能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缘由:

第一,道尔顿计划产生的背景与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极其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文化飞跃发展,教育亦有较大发展,但教育的滞后与弊端也有目共睹:刻板、专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使学生只能静坐听讲,呆读死背,这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低下与创造力缺失。然而,国家要面对迅速工业化和人口都市化快速增长所引发的实际问题,人们普遍感到要有新型学校以新的教学方式满足新时代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必然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积弊重重,主要表现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改革势在必行。既然两国不同时代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其相似的背景,那么,别国已经卓见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及经验就必有可以借鉴之处。

第二,道尔顿计划所倡导的教育目标与我国素质教育倡导的目标几乎一致:强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与生动活泼地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然而,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目标是行为的方向和指南,既然目标近乎一致,那么行为方式就必然可以借鉴。

第三,道尔顿教育计划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改要求完全一致。道尔顿教育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其常态方式。更重要的是,道尔顿教育计划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到了可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组织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学习速度进行选课走班,甚至不受铃声的限制,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性与主动性。也就是说,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天赋、基础、兴趣以及周围环境对他(她)的影响等因素,对他(她)进行量身定做,让他(她)成为一个能够达到其最佳水平的人。

第四,道尔顿计划的亮点与素质教育的重点正巧吻合。道尔顿计划的亮点在于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如作者所言:“我所贡献出来的,不过是发展教师和学生创造能力之教育的初步。”道尔顿学校不仅能使资质优秀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也能使资质平常的学生得到超水平发挥,甚至成为天才学生。其秘密就在于他们注重发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充满创造力的人。

总之,道尔顿教育计划是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在这个计划之下,学生能自由翱翔于知识的海洋,能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能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当您阅读《道尔顿教育计划》一书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它是遥远的和空洞的,它所述说的思想和事件就在您的身边,无论您是校长、教师或是家长,您一定会从中受到诸多启迪甚至恍然大悟。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道尔顿教育计划必定是一种可资借鉴的、颇有成效的思路与方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尔顿教育的最新发展,译者陈金芳博士曾两次特地到《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发源地——美国道尔顿学校做了考察,参加了两届国际道尔顿教育协会举办的国际道尔顿教育大会,并成为国际道尔顿教育协会的专家组成员;译者赵钰琳教授牵头组建了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道尔顿教育专家委员会,致力于将道尔顿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将二者的结合作为重点课题和发展项目加以研究,以期促进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国际道尔顿教育协会对译者在中国传递和推动道尔顿教育理念和方法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感谢。

自《道尔顿教育计划》中译本出版以来已印刷多次,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和教育专家更加重视《道尔顿教育计划》传递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理念和方法,受其启迪涌现出了一大批教改代表性学校,诸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十一学校、清华附小、上海复旦附中、吴淞中学等,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借鉴道尔顿教育理念和方法,实行选课走班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目前,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2007年、2013年、2016年、2017年分别印刷出版的《道尔顿教育计划》中译本已完全脱销,遂准备修订再版。本次改版修订了部分翻译问题,并增加了对道尔顿计划的解读内容。

《道尔顿教育计划》不愧为一本教育学名著,作者的思想机敏而深刻,笔调流畅而生动,加上所涉学科不下10余种,且写作年代久远,使得翻译工作难度较大。由于译者的水平和见识有限,译文中的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分工是:陈金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本书文字部分的翻译工作;赵钰琳(北京大学),负责本书的结构安排、书中部分图表的制作及联系授权与出版过程中的联络工作;武锡申(中央编译局),负责全书的审读与定稿工作。

在本书中译本即将进行再版之际,我们衷心感谢甘维珍(Kamsky)公司的董秀莉女士,道尔顿学校的前校长布卢姆索先生、埃伦·斯坦(Ellen C.Stein)女士和现任校长吉米·贝斯特(Jim Best)先生,他们对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工作给予了真诚的鼓励和帮助。此外,湖南大学的陈晓湘女士对本书的翻译工作多有赐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国际道尔顿教育协会区域协调员时慧敏女士对本书的修订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译者 陈金芳 赵钰琳
2018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