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然而“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只有努力从教学中发现科研兴趣点,再将科研成果回馈于日常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教学与科研工作,实现双赢。英语文学是外语教学与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文本与学理论是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应持续关注外国文坛的新动向,及时译介新人新作以及经典大家的新成果。这样一来,我们从事的英语文学教学、研究与译介就可以形成一个体系,简称为教学研译一条龙模式。

英语文学的教学并非单一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升华道德情操。要做到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前提,西方文化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86”,到了美国俚语中就摇身一变成为动词,这要追溯到20世纪早期美国实行的禁酒令;司空见惯的抽象名词在英语中出现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这要归结于不同文化群体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抽象思维见长,所以英语中难觅象形的单词。鉴于西方文化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我们通过问卷的方式发现了教学中的弱点与不足,找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及时革新观念,探索了文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案,找准了努力的新方向。

新批评学派倡导的细读(close reading)其实是文学科研的基本方法,不仅重点词汇非常重要,字里行间的语义也非常关键,因此文本细读属于科研的基石与主体。与此同时,经典文本需要我们常读常新——卡尔维诺对经典的定义即是我们不断重读的作品,以期在新的时代与文化语境中继续发扬它们的魅力与价值。按照大的文类划分,我们的文本涉及诗歌、小说、戏剧与短篇故事,关注其中的文学意象、叙事手法、神话原型、宗教元素等,发掘文本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多佛海滩》一诗镶嵌着三个特殊的意象,显示出作者融历史典故与社会现实的匠心;有关《大地》和《喧哗与骚动》的解读都是基于原型神话批评的框架,是对女性身体与土地意象之间的原型关联进行阐发;《德西蕾的孩子》的宗教意象掩饰了文本内在的种族主义倾向,整个故事显露出与女性主义者的解读相背离的底色。英语文学自有其内在的传统体系,后世作家从先辈文学遗产中既有继承又不乏新的发展,互文性的存在决定文本比读的重要性,我们从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埃伦·吉尔克里斯特的作品中比读出与福克纳文本的异同之处。

文学文本的解读需要内外结合,位于文本外部的副文本信息、文类框架、意识形态乃至文学文化理论都给文学阐释带来重要的启示。英国海洋文学历史悠久,到了19世纪,随着英帝国持续的经济发展与海外拓殖,文学家们不自觉地将帝国意识形态融入文本内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当然,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光鲜背后,隐藏着文学家们的苦涩乃至血泪经历,济慈备受肺结核病痛的折磨,以及勃朗特姐们遭遇的性别歧视困扰,都是当时英国社会内部的典型个案。网络女性主义起步较晚,但文化底蕴浓郁、传播速度惊人、影响范围广阔,为我们解读网络空间中的热点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还可以应用于更为广义的影视文化研究,发掘电影镜头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

外国文学译介是我国文学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应该不断关注外国文坛的新发展与新动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及时译介过来。新西兰女作家贝里尔·弗莱彻(1938— )随着网络女性主义这一理论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这里将她早期的获奖短篇故事《御用女裁缝》译出,考察了她女性主义三部曲的叙事特征,并对小说代表作《铁嘴》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译介学告诉我们,外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旅行受到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制约,因此在考察福克纳于20世纪30年代初入中国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了五四新文学繁荣发展前后的文化语境。细察福克纳的小说与短篇故事代表作,我们发现他在不同文本中流露出一种将意识流碎片式叙事结构具象化的倾向,暂将其定名为非线性艺术叙事。此外,我们推介了谢尔顿、阿迪切、康斯坦丁、胡赛尼等新人新作,评介了德拉布尔的近作《千金宝贝》,翻译了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故事。

本书是我们近十几年来从事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一个小结,凝聚着我们在该领域中持续探索取得的点滴成绩,其中不乏学术研究上的稚嫩与青涩,恳请各位专家同道们批评指正。本书所列大部分内容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外国文学动态》《当代外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上海理工大学学报》《世界文化》等刊物,它们的结集出版得到了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与同事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郝妮娜女士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作者
2017年7月于山海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