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冲压应力应变状态

2.2.1 应力状态

冲压变形是由冲压设备提供变形载荷,然后通过模具对毛坯施加外力,进而转化为毛坯的内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的。因此,研究和分析金属的塑性变形过程,应首先了解毛坯内力作用和塑性变形之间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变形毛坯内各质点的变形和受力状态是不相同的。通常将质点的受力状态称为点的应力状态。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一个平行六面体(单元体)来表示,如图2-5a所示,将各应力分量均表示在前3个可视面(即x面、y面、z面)上,而后3个不可视面(即-x面、-y面、-z面)上的应力分量应与前3个面上对应的应力分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般不予表示。每个面上有一个正应力、两个切应力,共9个应力分量,再考虑切应力的互等性(τxy=τyxτyz=τzyτzx=τxz),则仅有6个独立的应力分量;正应力分量方向的含义是,箭头指向平行六面体之外,符号为正,为拉应力;反之,符号为负,为压应力。对同一点应力状态,6个应力分量的大小与所选坐标有关,不同坐标系所表现的6个应力分量的数值是不同的。存在这样一个(仅有一个)坐标系,按该坐标系做平行六面体,则应力分量只有3个正应力分量,而无切应力分量,那么称这3个正应力为主应力,称该坐标系为主坐标系,3个坐标轴为主应力轴,如图2-5b所示。

978-7-111-49477-5-Chapter02-8.jpg

图2-5 质点的应力状态

a)任意坐标系 b)主坐标系

如果用主坐标系表示质点的应力状态,即单元体上仅有正应力,而无切应力;换言之,仅承受拉应力或压应力,则可将主应力状态分为图2-6所示的9种类型。图2-6中,第一行为单向应力状态:单向拉和单向压;第二行为两向应力状态,或称作平面应力状态:两向拉、两向压或一拉一压;第三行为三向应力状态,或称作复杂应力状态:三向拉、三向压、一压两拉或一拉两压。对于板料冲压工艺,第二行应力状态居多。

2.2.2 应变状态

978-7-111-49477-5-Chapter02-9.jpg

图2-6 主应力状态图

在一般情况下,变形毛坯内各质点的变形状态是不相同的。通常将质点的变形状态称为点的应变状态。一点的应变状态可用一个平行六面体来表示,每个面上有一个正应变、两个切应变,共9个应变分量,经叠加刚性转动可使切应变互等(γxy=γyxγyz=γzyγzx=γxz),则仅有6个独立的应变分量。正应变分量方向的含义是,箭头指向平行六面体之外,符号为正,则表示伸长,反之,符号为负,则为压缩(收缩);而切应变分量的作用是使平行六面体产生角变形。对同一点的应变状态,6个应变分量的大小与所选坐标有关,不同的坐标系所表现的6个应变分量数值不同。存在这样一个(仅有一个)坐标系,按该坐标系做平行六面体,则应变分量只有3个正应变分量,而无切应变分量,那么称这3个正应变为主应变,称该坐标系为主坐标系,3个坐标轴为主应变轴。

用主坐标系表示质点的应变状态,即单元体上仅有正应变,而无切应变;换言之,仅承受拉伸或压缩,而无角变形。由于塑性变形中要满足体积不变的条件,即3个正应变(当然,主应变也是正应变)之和为零,因此,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变值应等于另两个主应变绝对值之和,但符号相反;也就是说,绝对值最大的主应变,永远与另外两个主应变符号相反。故可将应变状态大致分为三类:一向伸长一向收缩、一向伸长两向收缩、一向收缩两向伸长,如图2-7所示。图2-7中,最上面的应变状态是:一个主应变为零,另两个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称为平面应变状态;第二行左边的应变状态是一向伸长两向收缩,即拉伸类;第二行右边的应变状态是一向收缩两向伸长,即压缩类。第三行仅为第二行的特例,左边的应变状态是一向伸长和两向相等的收缩,称为简单拉伸;右边的应变状态是一向收缩和两向相等的伸长,称为简单压缩。

978-7-111-49477-5-Chapter02-10.jpg

图2-7 主应变状态图

2.2.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978-7-111-49477-5-Chapter02-11.jpg

图2-8 切应力和切应变的方向

a)切应力方向 b)切应变方向

由上述可知,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具有相似性。对于小变形而言(不超过10-3~10-2数量级),两者的主坐标系是一致的。

对于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不妨从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叙述。首先讨论应力方向与应变方向之间的关系。

对切应力和切应变,可用图2-8来表示。图2-8a的切应力方向对应于图2-8b的切应变方向,这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正应力和正应变的方向,就不是这样简单了。正应力为正值(受拉)时,正应变未必是正值(未必伸长);正应力为负值(受压)时,正应变未必是负值(未必收缩);正应力为零时,正应变未必为零(可能有伸长或收缩)。

为说明正应力和正应变方向的对应关系,也为说明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数值大小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小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它可叙述为:小变形时的应变分量正比于应力偏量,即

978-7-111-49477-5-Chapter02-12.jpg

式中 λ———常数;

ε1ε2ε3———3个主应变值;

σ1′、σ2′、σ3′———3个主应力偏量值。

主应力偏量定义为:设σ1σ2σ3为3个主应力值,则平均应力σm=(σ1+σ2+σ3)/3,那么,3个主应力偏量分别为σ1′=σ1-σmσ2′=σ2-σmσ3′=σ1-σm

由式(2-3),依照比例定律,又可导出以下公式:

978-7-111-49477-5-Chapter02-13.jpg

式(2-3)、式(2-4)、式(2-5)也适用于全量应变理论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2.2.4 硬化与硬化曲线

1.硬化

在冲压生产中,毛坯形状的变化和零件形状的形成过程通常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金属材料在常温下的塑性变形过程中,由于冷变形的硬化效应引起的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使其强度指标(σsRm)随变形程度加大而增加,同时塑性指标(AZ)降低。因此,在进行变形毛坯内各部分的应力分析和各种工艺参数的确定时,必须考虑到材料在冷变形硬化中屈服强度(或称变形抗力)的变化。材料不同,变形条件不同,其加工硬化的程度也就不同。材料加工硬化不仅使所需的变形力增加,而且对冲压成形有较大的影响,有时是有利的,有时是不利的。例如在胀形工艺中,板材的硬化能够减少过大的局部集中变形,使变形趋向均匀,增大成形极限;而在内孔翻边工序中,翻边前冲孔边缘部分材料的硬化,容易导致翻边时产生开裂,则降低了极限变形程度。因此,在对变形材料进行力学分析,确定各种工艺参数和处理生产实际问题时,必须了解材料的硬化现象及其规律。

2.硬化曲线

表示变形抗力随变形程度增加而变化的曲线称为硬化曲线,又称实际应力曲线或正应力曲线,它可以通过拉伸等试验方法求得。实际应力曲线与材料力学中所学的工程应力曲线(又称假象应力曲线)是有所区别的,假象应力曲线的应力指标是采用假象应力来表示的,即应力按各加载瞬间的载荷F除以变形前试样的原始截面面积A0计算(σ=F/A0)。没有考虑变形过程中试样截面面积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准确的;而实际应力曲线的应力指标是采用正应力来表示的,即应力按各加载瞬间的载荷F除以该瞬间试样的截面面积A计算(σ=F/A)。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9所示。从图2-9中可以看出,实际应力曲线能真实反映变形材料的加工硬化现象。

图2-10所示是用试验方法求得的几种金属在室温下的硬化曲线。从曲线的变化规律来看,几乎所有的硬化曲线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塑性变形的开始阶段,随变形程度的增大,实际应力剧烈增加,当变形程度达到某些值以后,变形的增加不再引起实际应力值的显著增加。也就是说,随变形程度的增大,材料的硬化强度dσ/dε(或称硬化模数)逐渐降低。

978-7-111-49477-5-Chapter02-14.jpg

图2-9 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

1—实际应力曲线 2—假象应力曲线

978-7-111-49477-5-Chapter02-15.jpg

图2-10 不同材料的硬化曲线

求硬化曲线的试验工作既复杂,又要求精细。由图2-10可知,不同的材料硬化曲线差别很大,而且实际应力与变形程度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所以不可能用同一个数学公式精确地把它们表示出来,这就给求解塑性力学问题带来了困难。为了实用上的需要,必须将实际材料的硬化曲线进行适当的简化,变成既能写成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又只需要少量试验数据就能确定下来的近似硬化曲线。在冲压成形中,常用直线和指数曲线表示的硬化曲线。

由图2-11所示可见,用直线代替硬化曲线是非常近似的,而且仅在切点它们的数值是一致的,在其他各点上都有区别,特别是变形程度很小或很大时,差别尤为显著。

用直线代替硬化曲线的直线方程式为

978-7-111-49477-5-Chapter02-16.jpg

式中 σ0———近似的屈服强度,也是硬化直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

D———硬化直线的斜率,称硬化模数,它表示材料硬化强度的大小。

由于实际硬化曲线与硬化直线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冲压生产中经常采用指数曲线表示硬化曲线,即

978-7-111-49477-5-Chapter02-17.jpg

式中 C———与材料有关的系数;

n———硬化指数。

不同n值的硬化曲线如图2-12所示。Cn值取决于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其值见表2-2,可通过拉伸试验求得。

硬化指数n是表明材料冷变形硬化的重要参数,对板料的冲压性能以及冲压件的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硬化指数n大时,表示冷变形时硬化显著,对后续变形工序不利,有时还必须增加中间退火工序以消除硬化,使后续变形工序得以进行。但是,n值大时也有有利的一面,如对于以伸长变形为特点的成形工艺(胀形、翻边等),由于硬化引起的变形抗力的显著增加,可以抵消毛坯变形处局部变薄而引起的承载能力的减弱。因而,可以制止变薄处变形的进一步发展,而使之转移到别的尚未变形的部位。这就提高了变形的均匀性,使变形的制件壁厚均匀,刚性好,精度也高。

978-7-111-49477-5-Chapter02-18.jpg

图2-11 硬化直线

978-7-111-49477-5-Chapter02-19.jpg

图2-12 不同n值的硬化曲线

表2-2 各种材料的C和n值

978-7-111-49477-5-Chapter02-20.jpg

注:表中数据均指退火材料在室温和低变形速度下试验求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