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导读
老子看到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矛盾突出,于是想用缩小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因此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要求人们回到质朴淳厚的“无为”境界。很多人据此认为老子鼓吹愚民思想,其实是他反对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认为恢复淳朴民风,国家才能大治。这正是他的社会理想。
原文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2]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3],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4]其心,实[5]其腹,弱[6]其志,强[7]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8],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9],则无不治。
注释
[1]尚贤:崇尚贤能之人。[2]贵:重视,珍贵。[3]不见可欲:不显露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见,同“现”,显露。[4]虚:空虚而无欲。[5]实:充实,填饱。[6]弱:削弱,减损。[7]强:强健,增强。[8]无知无欲:没有心智,没有欲望。[9]为无为:按照无为的原则处事。
译文
不崇尚贤能之人,就可以使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之物,就可以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露能够引起贪欲的事物,就可以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使百姓头脑简单,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心智,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有所作为。总之,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事,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
五代蜀主孟昶生活奢侈,宋太祖平蜀后,见到孟昶用七样宝贝镶嵌的溺器,怒斥孟昶过于奢侈,命人将其打碎。此图为明张居正撰《帝鉴图说》插图《碎七宝器》,描绘宋太祖命人打碎镶嵌宝物溺器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