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员工不喜欢开会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领导极度喜欢开会,而员工极度讨厌开会。在领导的眼里,开会是正常工作,不开会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但是在员工看来,频繁开会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为什么二者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令人讨厌的低效率会议
通过观察一个公司的会议制度,具体会议的准备、进行过程和会议决议的执行结果,可以基本判断其管理水平。
人们对开会吐槽最多的地方,就是会议的拖沓、效率低下。很多公司的领导非常喜欢开会,甚至没事也要强行开会,就是为了突出自己的领导地位。这样的会议拖拉严重,纯属浪费时间,怎么能让下属高兴得起来呢?
还有一种会议也深受员工厌恶,那就是占用时间的会议。有的领导专门挑下班时间开会,动不动就开两三个小时,但是讲的没有一句有用的,全是废话。员工下班时,时间已经很晚了,员工也处于疲惫之中,这时再花两三个小时开会,任谁都不会开心的。
也有一些领导在开会前完全不做准备,一切从零开始,结果与会人员一头雾水,要花很多时间讲明背景、概念。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鸡同鸭讲——没有共同语言。真正高效的会议在会前、会下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了,开会只是统一意志,形成决议。有些公司会议基本属于临时通知,相关人员也不可能做充分的准备,或者重要人员出差在外无法参加会议,这样的会议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这些低效率的会议会把人们原先制订好的计划给打乱,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作效率下降,带来的是生活品质的下降。
打造高效会议的五大原则
1.会议时间以10分钟为单位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一个企业的经理如果用超过25%的时间开会,就是一种病态组织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会议都把时间默认为30分钟,或者1~2个小时,因为人们在做工作计划的时候,总是喜欢按天数和小时来计算,人们习惯了“××天做完××事”“每天花××个小时做××事”。
但是对于员工来说,连续1~2个小时的会议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简短的交流或许就能解决,就算不能解决,也能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向,接下来回到位子上继续工作就行了,长时间的会议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因此,在准备会议的时候,不妨给会议设定一个“闹钟”,规定以10分钟为单位,能够在10分钟内解决的,就绝不拖到20分钟;能用20分钟解决的,就不拖到30分钟。
2.明确会议的主题
很多领导在开会的时候,嘴上滔滔不绝,但是底下的员工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在开会的时候没有确定主题,让员工觉得这次会议没有重点,也提不起精神。开完会议以后,员工很快就会忘记会议的内容。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即便是看起来最没有作用的茶话会,也有着联系感情的作用。所以,在开会之前,就应该事先设定好本次会议的主题。会议的主题一般有一个就可以了,主题太多容易让人感到混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集中相关人员,高效解决问题。有些综合性会议的主题较多,有的甚至超过了三个,带来的结果就是议题越多,参加人员越多,会议效率越低下。
3.选择相关的与会人员
开会也要找对合适的人,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会议。参与会议的人,数量不必太多,可以让与会议议题直接相关的人参加,而负责从旁协助的人看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假如与助手没有直接的关联,可以不用麻烦他们。具体的议题让主要负责人员直接汇报,领导不要代为汇报,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白白耽误大家的时间,更不要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想当然地盲目决策。另外,开会的人最好是有决策权的人,主管人委托他人代为参加,也要赋予相应的权力,否则就会因做不了主而造成议而不决。
4.会议人员要保持对等的地位
开会往往是大家坐在一起商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秩序和流程,如此才能井井有条。因此,对等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格上大家都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在职位上应该有所区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找那些能说得上话的人。参与商务沟通的人会因学历、职务等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商务沟通中,对话的双方一定要对等,企业总裁不可能找一个普通的职员进行商务沟通,双方的阅历和见识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很难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5.开会也要讲究时效性
信息是有时效性的,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内,在与客户进行商务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不论是向下传达信息,还是向上提供信息,都应遵循“及时”的原则,只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商务沟通才有价值。
在发生问题时,要做到及时沟通,这可以使自己容易得到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迅速了解客户的想法。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能够及时获取资源的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对此并不重视,遇到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和对方沟通,等对方从其他渠道得知消息时,再想和他们进行沟通,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