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化郡主

杨容率领数百明军将士,乘竹筏顺江而下,再弃筏登岸,晓行夜宿十余日,便已赶到本邦和晋王李定国会合,李怡仍在山上等候,严防吴三桂清军。

吴三桂驻扎在永昌府,也是四处征粮,上表朝廷请求援军,粮草。以期进攻怒江西岸明军,命王辅臣,胡柱国领兵出施甸县之姚关,伐竹木以准备渡怒江,贡山磨盘石一战清军损失较重,朝廷不得征调另一清将爱星阿,前去助吴三桂。卓不泰等因兵败已被朝廷削职,吴三桂因手握重兵,清廷不便责罚,因此才免于被处罚。

永历帝等大批隨行官眷,自孙崇雅铜壁关兵乱后,渐在缅边境集结。黔国公沐天波到缅甸首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联络缅国王莽猛白,缅王虽答应接纳永历帝等人,但缅王和朝臣对沐天波傲慢无礼,沐天波心中极怒,然而寄人篱下只得无奈而回腾越边境一带,缅王命四艘客船到腾越边境接永历帝等。

沐天波等有识大臣认为,不能将命运全部寄托于缅甸保护之下,如若缅情有变,则后果难料,要求将太子留在边界,派人送到白文选和李定国所在木邦以防不测,然而永历自昆明出奔而来,已如惊弓之鸟,且已草木皆兵。所随大小官员无不争想逃命,那顾得上太子?沐天波对永历;“太子关乎大明一脉,万一缅方加害,岂不是束手待缚悔之晚亦!”永历听罢半天不语,又谓马吉翔和其弟锦衣卫指挥使马雄飞等;“朕自登基以来四处奔劳,国势已危豈可再骨分离?况既入缅甸,清军不至于入缅,戓可保全我大明一线,怎可让太子留在国内冒险?”马吉翔之女为永历之妃,父女等巴结永历帝,不听沐天波之言。又责晋王拥兵自重。

马吉翔兄弟私下议道;“若将太子留在境内,万一李定国,白文选突然拥立太子即位,将来光复中原,那永历帝不是失去了手中权力?倒不如将太子和永历帝都挟在身边。”于是找女儿商量,极力反对将太子送往木邦,一同带住缅都阿瓦。

沐天波见谏言无用,便找来马太后,希望太后能说动永历帝将太子留下,太后,王皇后,窦妃等极力劝将太子留下,然而永历在马吉翔劝阻下决意挟太子南下,太后垂泪;”天亡大明,老身这把老骨头还乡无望,只有客死他乡了。”众人无不泪如雨下,沐天波长叹一声悄然而退。

永历帝之胞妹,安化郡主时年纪不足二十,虽生在王侯宫廷,然而隨南明王朝马背上流亡,历见永历流亡缅甸,只顾四散逃命,因此不愿再隨永历南下,毅然谏永历帝;“今大明虽已没落,然而朱明尚有后人,岂可如皇兄不顾大局?滇西数十县仍在明朝手中,各地明军尚有数十万众,晋王,巩国公,广国公等各路将士正在抗清,皇兄怎能不战而逃?皇兄此一去各路抗清将士那还有心思抗清?”也有部分官员赞同安化公主之言,而永历帝曰;”国内各路将士虽浴血奋战,然而清军势大不妨先入缅一避,待局势稍安,再送太子回国不迟,况南下阿瓦离晋王巩国公所部也不远,万一生变再送太子回国也不迟,朕意已决众人不须再议!”众人苦谏,永历帝不听。

安化郡主毕竞柔弱女子,年纪尚轻在众人眼里不过童孩,永历帝已决心入缅,众人苦谏不得,安化公主自不愿隨行入缅,泣拜别马太后,永历帝等只带四,五名随行宫女寻入滕越境内,向南找白文选李定国而去,永历帝隨行官员见安化郡主如此气节,多叹不如。

由于缅方不许明军带兵刅入境,许多士卒多丢弃兵刅,扔得到处皆是,也有不少兵卒不愿入缅,便隐入山中和当地居民生活,因此现在永昌府境内仍有其大批后人,人心已散尽,连当地缅民也讥笑永历帝等,堂堂上国天子竟是如此狼狈,只顾逃命,有失大国宗主身份,当然对永历帝而言,逃命才是最要紧,那顾得上什么身份和尊严了?

不久缅甸国王派了四艘客船来接永历等南下,缅甸国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历竟然在马吉翔等簇拥下丢下太后自己先登船!太后大怒说;“请军未到,皇帝此时未至颠沛,即不顾亲娘耶?”永历等才停泊两天,便分两路走,一路位高权重者随他乘船,其余大部则步行南下,走陆路一路上被缅人抢掠,很多人被抢入当地人家中,到达阿瓦时已是惨不忍睹。永历等乘船一路上靠沿河缅民供给,走了十多天到达阿瓦,这年五月缅人在阿瓦城郊区用竹子围了座城,永历这才住定下来。

其实境内仍有许多抗清武装,兵力不下数十万,只是永历帝等一味逃命,川滇之间无法形成统一战略指挥,各自为战,让清军各自击破。况且当时怒江以西和西南地区尚控制在明军手里,广西西部仍有不少明军在抗击清军,自李定国在贡山重创清军以来,吴三桂等在短时间内也无力向木邦进军,对志在复国南明将士而言戓许也正是一有利的时机,毕竟南明内部还是有不少杰出的人材,象李定国,白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