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气养血——女人健康美丽的必修课

气血——女人的“美貌控制力”

女人一生对外表的付出成本实在很高,既要讲究化妆技巧,又要做皮肤护理,防晒、补水、抗氧化、抗皱……一个都不能少!但是,外貌的光华还是会随着光阴的流转而逐渐衰退,不到30岁,细纹已浮现在眼角、毛孔越来越明显、成人痘也出来捣乱,让女人对衰老充满了恐惧。美人迟暮当真如英雄末路一样令人扼腕,但是在有些女人身上似乎会让人忘记“年龄”这个词的界定,比如周慧敏十年如一日的年轻脸庞,比如林志玲接受采访时脸上那如同二八少女般的羞涩红晕……

只要是女人都想窥探保持年轻美丽的“美貌控制力”,相貌真的有控制力吗?那些美丽的女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化妆品、整形术吗?当然不是!这些外在工具在“时间”面前,总会显得底气不足。到底是什么?“气血”!这个看上去有点虚的词正是控制美貌的核心力量,女人越发娴熟地使用这个力量,越能自由地解开年龄的禁锢。因为气血是滋养皮肤、使面容保持年轻的根本所在。美容品不能解决美丽的根本问题,气血则能从根本出发,调节人体自身,由内而外地滋养女人的全身。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是指在不断运动、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如果气的推动作用减弱,血液运行缓慢或不能运行,人体面部就会出现青紫(瘀血),头发干枯,眼睛浑浊无生气等现象;气的温煦作用不足,人的面部、耳部、手部等暴露部位就会出现冻疮、寒冷性荨麻疹等病变;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差,会造成人体水液过多流失,面部会因水液流失过多而干燥、脱水,促进衰老;如果气的防御作用减弱,面部就易生黄水疮、扁平疣等感染性皮肤病,从而影响容貌。此外,气虚的人,平时常见面色苍白,虽然白但无光泽,不红润。

“血”指血液,血液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它是女性抗衰老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血虚,血液供应不足,则面色苍白无华,唇色淡白,眼花;血瘀,面色就会暗沉发黑,皮肤干燥无光泽。而且由于“津血同源”,血可变成津液,而津液充足,可使皮肤有弹性,饱满湿润,不易老化;若津液不足,皮肤干瘪起皱,脱屑瘙痒,易老化。

因此女子调补气血刻不容缓。

怎样调养女人的气血

现代女性不仅要忙事业,还要忙家庭,上班期间为了提神咖啡不断,经常不吃早餐,午餐不是盒饭就是方便面,下班后不是聚餐就是泡吧,或者吃完饭就开始坐在电视机前……于是,不良膳食结构、缺乏睡眠、缺乏运动锻炼等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耗损了气血,这不仅危害女性健康,还让女性容颜受损。如何保证气血通畅呢?试试下面这几种方法,坚持,再坚持,改变一定看得到。

1.食疗调养

日常应适当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食物,如鸡肉、乌骨鸡、猪血、猪肝、海参、黄鳝、菠菜、胡萝卜、山楂、龙眼肉、核桃、红枣、黑芝麻、赤豆、莲子、鸡蛋、红糖等。它们都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

2.运动调养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骨髓的造血功能。平时可进行跑步、瑜伽、爬山、气功、养生功、健身操等。另外,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就是说过度用眼会耗伤身体里的气血,也会让人气血不足,对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职业女性和长期用眼工作的人,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3.经络调养

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的保健按摩以消散化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对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4.中药调养

中药调养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比如常用的补血中药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起做成口的药膳,补益气血的效果会加倍。

5.神志调养

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使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使皮肤红润,面有光泽。

“好好吃饭”——女人益气养血的最基本手段

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最直接见效的方法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

五谷杂粮——生气血的原料

生活中,有一些女性为了减肥,不吃主食,饿了就吃点蔬菜和水果,或者喝些牛奶。长时间下来,身材虽保持得很好,但却经常出现头晕恶心、提不起精神、频繁感冒等症状。以至于后来竟然患上了缺铁性贫血。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样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意思就是,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所以当断绝饮食水谷时,人就要死亡。这里的“水谷”,就是指最平常的水和五谷杂粮!不是蔬菜、水果、肉、蛋、补药,就是五谷杂粮,植物的种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它们可以说是植物最精华的、最有朝气的部分,吃下就会生成气血。

再来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意思是说五谷是养命的根本,其他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所以从今天起就好好地吃主食。有了足够的主食后再搭配着吃一些应季、新鲜、最好是本地生长的蔬菜和水果。同时,爱吃大米的人,应尽量搭配吃些面食,因为水稻性寒,小麦性温,性温的食物可健脾胃。相比之下,等量的面食与米食,面食给身体提供的气血能量比米要多。

但是,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吃了主食会发胖,加上杂粮口感不好,坚决不吃。以大量的瘦肉、蔬菜、水果替代,理由是吃这些不会胖!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滞留体内造成,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你只会更胖、更虚弱,离你原来的目的更加遥远。

而且最好粗杂粮和细粮搭配食用;或者粗粮细作;买或做地方风味食品来吃。比如:用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麦仁、玉米仁单独或搭配着,加入些豆类、莲子、薏米、芡实、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熬粥,或是用豆浆机打成米糊来食用,不但有利于消化吸收,还很香甜。

女性要注意的饮食原则

每顿饭只吃八分饱

每顿饭都不要吃得十分饱,八分饱足矣。因为胃本身的消化功能也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不能完全被吸收的东西就会被身体自动储存起来转化成脂肪,令身体不健康。

细嚼慢咽是关键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人们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或者暴饮暴食、狼吞虎咽。要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到了胃里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这些方式囫囵吞进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食物,要靠胃的蠕动来消化吸收,胃又没有牙齿,可想而知这些大块的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会多大。而且狼吞虎咽的时候,胃还来不及把吃饱了的感觉传递给大脑,所以经常吃的是十二三分饱,过量食物身体根本吸收不了,就会变成脂肪堆积在身体里,小肚腩就出来了。

如果换种方式,将吃进来的食物用牙撕、舌搅、唾化,直到食物变细、变碎、变软,这才送入脾胃。这样细嚼慢咽,不但可以减轻脾胃负担还可以令食物被充分吸收,化成气血,滋养肌体。

那么,如何让食物更细碎呢?

◎首先,多吞咽口水。因为口水有稀释食物、清洁口腔、助消化的作用。

◎其次,每口食物宜少量,而且吞咽两次。吞咽两次可以将食物稀释得更彻底。

注意,冷饮与辛辣伤气血

在炎热的夏天,一瓶冰镇饮料、一个冰激凌会让人感觉爽快无比,没有了冷饮的日子简直无法过下去。但是大量的低于体温的饮料会让你的胃内所有的血管剧烈收缩,使脾胃气血凝滞。也就是中医上说的“寒则凝”。而“气血凝滞”则会出现“不通则痛”,因此,经常吃冷饮,易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等症。那么,夏天最好的饮品是什么呢?是温水。温水不但比冷饮更能缓解口渴的现象,有利于排汗和散热,并且能够帮助脾胃运化水谷而化生气血。

此外,辛辣的食物,更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阻碍脾胃气血的生化。而且燥热之性很难疏泄出来,留在体内成为燥热郁滞,然后就会经常上火,甚至出现胃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痔疮、胆囊炎症结石、咽喉发炎脓肿等症。所以少食或者不食辛辣食物为好。

食物也要同气相求——吃要怎么吃,补又该怎么补

补益气血“甘”不可少

我们先来说甘,甘就是甘甜的意思。如果你觉得身体虚弱需要补,不要急于去买补药,首先看看一日三餐,甘味的食品吃得够不够。《黄帝内经》曰:“甘入脾,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意思是甘味食物与脾相配,有补气血、调和脾胃、解除肌肉紧张以及解毒作用。所以,补益气血还需“甘”味。

在日常生活中,甜味食物是大多数人的最爱。比如蛋糕、糖、红枣糯米粥、冰激凌等。但甘味食物不单指甜味,也包括淡味,就是没什么味道但是口感回甜的食物,比如说米、面、各种淡水鱼虾、牛肉、玉米、白薯、莲子、茄子、土豆、芋头、胡萝卜、白菜、冬瓜、黄瓜等。

甘属土,土应四季之气。所以,无论哪个季节,都要以吃甘味食物为主。特别是春天,更要多吃。因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生长需要能量,而甘味食品最能补气血;春天肝气旺,木克土,容易伤脾,甘味是脾的正味,能补脾。再加上“土生金,肺属金”。所以甘味的东西对肺特别好,能润肺、补肺气、滋肺阴。肺是统管人一身之气的。气虚的人,中气不足、气短懒言、爱出汗、爱疲劳,吃点甘味的东西就有补益的作用。

另外,甘味中的甜味能缓解疼痛和痉挛,虚寒腹痛、胃痛、头痛还有抽筋的时候,喝点糖水就会感觉好些。甘味中的淡味能利尿渗湿,比如说薏米,眼泡肿或是小腿浮肿的人就可以多吃一些。

甘味中,淡味或是微甜的食物是我们要常吃的。但过甜则太腻,反而起阻滞功能。《内经》认为,“甘走肉,多食甘则痰溢,皮肤粟起”,意思是说,甘味有滋养肌肉的作用,但是过度进食甘味,不但起不到滋养的作用,反而会化生为痰饮,痰饮积聚于皮下,就会形成痰核,于是就有皮肤粟起的感觉,所以食用甘味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