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传世之谜

据《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勾践不仅喜欢铸剑,他还热衷于搜集和珍藏名剑。当宝剑鉴定大师薛烛看到勾践珍藏的宝剑时,大吃一惊,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稀世之宝。

西门吹雪的剑

有一种人,已接近神的境界。因为他已无情。

有一种剑法,是没有人能够看得到的。因为曾经有幸目睹的人都已死去。

有一种高超剑术的寂寞,是无法描述的。因为它源自灵魂深处。

他以剑法立足江湖,其人喜穿白衣,面容冷峻,生性冷僻,不苟言笑,嗜剑如命,取人性命在电光火石之间,所居住的万梅山庄,如“西门吹雪”这四个字一样,闻之令武林人生寒。西门吹雪的神韵,不在于他闪电般的拔剑,出剑;而在于收回长剑时,剑锋上滑落的那一串血花……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笔下的西门吹雪给许多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身穿一袭白衣,手持一把利剑,行侠仗义,此般侠义之风不知何时已深深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剑,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世人尊其为“百兵之祖”。剑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成为历朝历代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所追捧的对象。不过究竟是谁发明了剑,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根据《管子·地数篇》中“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的描述,判断剑出现于轩辕黄帝时代。

单手握剑的轩辕黄帝雕像

也有人说剑出现于殷末周初,《逸周书·克殷》记载,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此“轻吕”古书释为“剑名”,据考“轻吕”实际上是突厥语,而周人出身戎狄,比商人更容易掌握这种兵器,是以有人推断,剑是从西亚通过游牧民族传入中国。

剑的历史悠久,到了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冶炼技术也逐渐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范了铸剑的法则,使剑成为最主要的短兵器,并成为社会各阶层必有之佩备。佩剑者,或纵横沙场英雄百战,或称霸武林行仁仗义,或随身佩戴孔武有力。而伴随着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这种似乎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神剑”也渐渐走向了现实。

想让其灭亡先让其癫狂

1984年的一天,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贵宾室里,聚集了文物考古和冶金方面的许多专家,他们正在看一个有意义的试验:桌上平铺着一叠纸,足有二十来层,有人小心翼翼地从包装盒中取出一柄2500多年前的青铜短剑。阳光透过玻璃窗,照的铜剑寒光闪闪。只见他用剑锋在纸上轻轻一划,那些纸立即被齐刷刷地割成两半。人们禁不住连声说:“真锋利!”

这柄青铜剑为何如此锋利?它是怎么得来的,它的主人又是谁呢?我们不妨将思维飞越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过程中!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刚继王位,吴王阖闾即趁越国哀悼先王之际大举兴师伐越。越国军民痛恨吴国乘人之危的行径,同仇敌忾,奋力抵抗,竟然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负伤死在归国途中。临终前,吴王阖闾告诫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的复仇之师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一举击败越军,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骄傲的夫差应允了,于是勾践偕夫人入吴为奴,受尽凌辱。为奴三年后,骄傲霸气的吴王夫差不顾国相伍子胥的劝谏,竟然释放勾践返越,为自己埋下了苦果。

伍子胥画像

回国后,受尽侮辱的越王勾践并不死心,他卧薪尝胆,积极准备复仇。性格阴冷的勾践想起一个对付夫差的“阴招”,也就是“送美女给事吴国君臣,乱其心志”。

勾践命范蠡在越国各地找寻美女,最终选中西施、郑旦。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选美”。越王获取貌似天仙的西施、郑旦后,便给这两位姑娘披上轻软的罗纱,打扮得如花似玉。大臣文仲则认为,真正的美人应该具备三条:一曰容貌美,二曰善歌舞,三曰形体佳。西施、郑旦只具备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条。于是,勾践便命人在会稽城外的土城建起一座美人宫,让文种负责训练西施、郑旦,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越王又命人为她们定制华丽适体的宫装,然后才派范蠡带着两位美女去吴国进献。

于是,历史上第一次“选美”产生的冠亚军随即成为施行“美人计”的工具。原本好色的夫差见到如此绝色美女,自然大悦。伍子胥急忙劝阻说:“不可,王勿受也……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灭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夫差根本不听伍子胥的这番美女“祸国论”,得西施、郑旦后便神魂颠倒。命筑姑苏之台,横亘五里。建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筑天池,池中设青龙舟,舟中大摆妓乐,轻歌曼舞,日夜与西施、郑旦为水嬉;营造供歌舞表演与欢宴的馆娃宫、海灵馆,用珠玉装饰楹槛,金碧辉煌。一边是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一边是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勾践还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生的孩子越多给其父母的奖励就越多。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勾践时刻不忘耻辱,日日等待时机。历经“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越之国力日渐恢复,吴王对此却未加以警惕。

公元前482年,夫差参加黄池之会精锐尽出,仅留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吴王夫差雕像

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留下这段可歌可泣的“王子复仇记”。越王勾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时光飞进,他很快沦为一抔黄土,渐渐隐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世人皆知勾践“卧薪尝胆”和西施的故事,不过至今仍然让他出尽风头的却是他的一柄佩剑——越王勾践剑。

高冷的青铜剑

1965年12月,一群农民正在湖北省荆州市修筑“二干渠”。由于连续几年干旱,当地收成很差,连栽红苕都没有收成,当地政府为了解决天旱问题,便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现在的川店、马山、八岭山等乡镇的部分村,这条渠道就是“二干渠”。修渠的过程中,民工发现了“五花土”,指挥施工的公社技术人员认为下面可能埋有古墓,便向上级汇报此事。考古专家来后,判断下面是一座楚国贵族墓,考古队很快进入现场。

由于荆州以北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发掘时天气严寒,常有雨雪,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困难。当考古队来到公社后,当地公社不仅抽调民工帮他们发掘,还安排了部分民兵帮助维持秩序,并在墓地附近找了几户人家,安排考古队住宿。由于连日雨雪,发掘工作持续了几个月,文物出土后,参观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文物在墓地旁边展览的几天,大大小小的各式车辆从藤店公社门口路上一直停到公社门口路上,绵延好几公里。

这座楚国贵族大墓被命名为“望山一号墓”,与此同时还发现带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无封土堆的小型墓葬30多座。“望山一号墓”是一座中型、有封土堆、带墓道的竖穴坑木椁墓,墓坑东西长16.1米、南北宽13.5米。该墓因未被盗掘,随葬器物保存较好,发现有包括剑、戈、矛、殳和镞5种共66件兵器,其中一件青铜剑最引人注目。

这柄剑位于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外套有黑漆木鞘。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盘型,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圈同心圆,圆茎空心,近首处略粗大,近格处较细小。格的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几何花纹。当人们将它从剑鞘内抽出时,顿时有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只见剑身呈紫黄颜色,毫无锈斑,其光亮、色泽如同新铸成的一般。剑身较宽,中脊起棱,两锷垂末微弧,两面满饰黑色菱形花纹。在靠近剑格(即剑身和剑柄之间的椭圆部分)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也称“鸟虫书”,共8个字。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初步解读出铭文中的6个字,分别为“越王××”“自作(乍)用剑”,由此可知这是一把越王的佩剑。但是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该剑又属于哪位越王的呢?唯有弄清剑铭中至关重要的两字王名,才能做出定论。

越王勾践剑

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学术大讨论。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流与研讨,终于确定这两个字为“鸠浅”(也有说是“鸠潜”),也就是大名鼎鼎卧薪尝胆的勾践的名字。于是这柄青铜剑被命名为“越王勾践剑”。

这柄宝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时毫无锈蚀,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据称,在发掘现场有人伸手去拿剑,手指刚一碰到剑刃,殷红的鲜血顿时就流了出来,足以见得宝剑的锋利程度,怪不得这把越王勾践剑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剑”。

穿越时空的技术

要说这柄青铜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这要从铜剑表面看不到的复合金属工艺来看。什么是复合金属工艺呢?简单地说,就是这柄剑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铜合金铸成的,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为了使剑韧性好,不容易折断,剑脊部的铜中少加一点锡。而为了使剑的刃部锋利,就在刃部的铜中多加一些锡。一把剑用两种合金,因成分不同,熔点也不一样,怎么铸造呢?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两种合金在温度上的区别,即先浇铸含铜较高、熔点也较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溶点较低的剑刃,于是两种合金就复合成一体了。使铜剑既坚韧又锋利。这种金属复合工艺,堪称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大创造,领先世界2000年。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与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剑首的11道极细小同心圆圈之间的圈壁仅仅在0.2毫米之间。即使现代的工艺也叹为观止。有人曾用现代车床技术仿制,同心圆的间距还是比较厚一些。所以古人的技术奥秘确实让人佩服!

越王勾践剑细节展示图

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时,越王勾践剑和东汉的银缕玉衣都是其中的精品,郭沫若先生在展出前,专为勾践剑和银缕玉衣题诗一首,诗云:“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越王勾践剑的展出,轰动了日本科技界和考古学界,许多学者对我国古代精湛的铸剑工艺盛赞不已,叹为观止。

1984年12月,越王勾践剑又和刚在江陵出上不久的吴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誊为“稀世珍宝”,是我国古代兵器中的“双壁”。

勾践所在的越国地区原本就有质地精良的铜、锡和非常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当今浙江著名的旅游胜地——莫干山,就是因为传说中的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夫妇曾在那里铸剑而得名。越王勾践为了强兵强国,着力发展兵器的冶铸,所以才能有这么精良的铜剑问世。

说到这里,有这么一个问题,越国位于浙江,怎么越王勾践的宝剑却是在湖北江陵的一个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呢?这涉及楚、越两国的关系,对此曾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根据史书和竹简所记,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于是勾践就将他珍贵的青铜宝剑作为嫁女之器,越王勾践剑因此流入楚国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墓主邵固是以悼为氏的楚国王族,从他祭拜先王、先君推测,他是楚悼王之曾孙,竹简中还记他常“出入侍王”,说明他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邵固死时很年轻,楚王也可能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最终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赐葬邵固墓中。

吴王夫差矛

再一种意见是战利品,结合《史记·甘茂列传》和《韩非子·内储说下》所载史料剖析,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怀王曾派邵滑到越,离间越国内部矛盾,诱使越国内乱,楚怀王乘乱亡越。事后便将掠夺回来的越王勾践剑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灭越的大功臣邵滑。邵滑死后,便将这把驰名天下的宝剑殉葬。究竟是哪种原因呢?目前还不能下结论。

近年来,在湖北荆州辖区还出土了越王鹿郢剑、越王州勾剑、越王不光剑、越王剑等,现均存放在荆州博物馆。根据在今山西、安徽、湖南等地都有越王剑出土的事实,有人质疑,根据其他证据认为楚灭越的年代要比传统说法晚一些,而越王勾践剑等被葬入楚墓的时间要早于越国的覆灭,如此看来,越王勾践这把随身佩带的青铜宝剑,为什么会在远离越国的江陵楚国墓葬中出土,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千古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这把随身佩带的青铜宝剑究竟是如何进入到楚地的还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而除去不知如何入楚外,越王勾践剑还给后世带来了诸多的谜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宝剑“千古不朽”依旧锋利无比的谜题。

早在1977年12月,有专家学者采用了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的科学检测。经检测发现,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依据剑各部位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剑脊含铜较多,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剑刃部含锡较高,使剑硬度大锋利无比。而且从剑身上的菱形纹饰中发现,除青铜成分之外,还含5%左右的硫。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日常情况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可以理解。但金属的表面硫化技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发明的,是现在仍在广泛使用的使钢铁表面光滑的技术。如果说勾践剑也使用了这样的技术以防锈,那将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当时研究人员对这个结论很慎重,他们称也可能是表面氧化层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尚无足够数据确定铸剑是使用了硫化方法。可在此后的新闻报道中,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金属表面的硫化处理技术的神话被不断传炒。

勾践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而且出土几十年后,剑的表面已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是难以绝对阻止的。因此剑不朽的原因,更大程度上也许不是由于剑本身,而在于当时特殊的环境。

根据基本的化学常识,古墓中铜器可发生锈蚀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铜在潮湿的条件,有空气或氧气存在,可发生锈蚀,生成铜盐;第二,铜在潮湿的条件,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可产生电化学腐蚀;第三,铜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可生成铜的硫化物,发生锈蚀。

勾践剑在出土时插在黑漆的木质剑鞘内,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外面层层相套有一椁两棺,并且椁室四周用质地细密的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非常好。墓室深埋在数米深的地下,墓坑上部是夯实的填土,这样的环境就使得棺椁内部几乎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断绝了与外界的空气交换。而“望山一号墓”又位于今天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经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为稀少。正是这种完全隔绝氧气的稳定条件,最终使得勾践剑没有生锈。

精美的越王勾践剑

望山一号墓主墓

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柄青铜剑,这三柄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而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的吴王夫差矛,不管是从时代还是制造工艺上都很接近越王勾践剑,但是因为该墓保存状况不好,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矛的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

可以肯定,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也许是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而不是其他的原因。但这样说剑身上的硫化物又怎么解释呢?又学者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墓葬中都会有大量的陪葬品,而其中不管是尸体、衣物还是食物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简单说这些物质便是越王勾践剑表面硫化物的来源。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处理”这个结论,简单地说,“硫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物质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学者们认为,越王勾践剑是经过硫化铜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但后来许多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和个人,在经过无数次地对比发现,最接近“越王勾践剑”原始“包浆”的只有硫化铬,而非硫化铜。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春秋时期的中国人是否掌握“硫化处理”技术?据说“硫化铬”是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发明的,并被列为专利。

其实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技术元素,在中国并非孤证。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有这样一句话:“一号兵马俑坑T2第十一过洞的一件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碎片压住而弯曲,当把陶俑碎片拿掉后,剑立刻反弹恢复平直。”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名词“金属记忆”,又叫“形状记忆合金”,此项技术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世界材料科学中。

勾践的嗜好

尽管宝剑不朽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所处的密封环境,但不可否认当时的青铜铸剑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那么自然在人们心中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这柄旷世名剑的铸造师又会是谁呢?据考证,欧冶子是最有可能的铸造师。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被公认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欧冶子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能刻苦耐劳。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欧冶子雕像

据《拾遗记》等古书记载,越王勾践有一个嗜好就是铸制名剑。在《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中记载,越王勾践持有铸剑师欧冶子铸造的五把名贵的宝剑,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都是削铁如泥的稀世宝剑。后来越被吴打败,勾践把湛庐、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阖闾求和,但因吴王无道,其中湛庐宝剑“自行而去”,到了楚国。正所谓“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为了此事,吴楚之间大动干戈,爆发了一场战争。

由于勾践名剑众多,收藏价值极高,并且古代尚武之风浓郁,一把稀世神兵更是世人所追求的。特别是勾践死后,有许多人士曾绞尽脑汁去寻找他所珍藏的宝剑,但一无所得。除去近现代武侠小说的渲染,我们所得知的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如《史记》《越绝书》《列子》《吴越春秋》,有些是真实存在,而有些仅仅是人们假象或文学渲染的产物,但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剑文化的代表者,剑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中华名族某种正德、正身、正义的气节。

正如越王勾践剑一样,虽历经岁月变迁,依然显示出越国上下齐心协力,推翻吴国残暴统治的壮举。天下第一剑也算是名至实归。此剑不仅有超高的艺术价值,还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堪称国宝中的国宝,目前估价上亿元,但是其具体价值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