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第二版)
- 范强
- 1260字
- 2021-04-03 00:44:49
1.1.2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计算机行业成为最具有活力的行业,极大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依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件不同而将其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如表1-1所示。
表1-1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2.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56年,我国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把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等技术学科作为重点,相继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机构。虽然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速度迅速。我国计算机的发展也经历了4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58—1964年)
我国1958年组装调试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1959年研制成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04机),1960年研制成第一台通用电子管计算机(107机)。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其平均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用于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2)第二代计算机(1965—1972年)
1964年我国开始推出第一批晶体管计算机,如108机、109机及320机等,其运算速度为每秒10万次~20万次。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第三代计算机(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研制成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如150机。然后陆续推出采用集成电路的大、中、小型计算机。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后,DJS-130晶体管计算机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采用大、中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16位的DJS-150机。这个时期,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推出向量运算速度达1亿次的银河-Ⅰ巨型计算机。1992年向量运算达到10亿次的银河-Ⅱ投入运行。1997年向量运算达到130亿次的银河-Ⅲ投入运行,内存容量为9.15GB。
(4)第四代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的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微型计算机形成大批量、高性能的生产局面,并且发展迅速。1997—1999年先后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Ⅰ、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2000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2010年11月14日,国际组织TOP500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当年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目前,我国最快的计算机是“天河二号”,如图1-2所示,它的双精度浮点运算峰值速度和持续速度分别为每秒5.49亿亿次和每秒3.39亿亿次。这组数字意味着,天河二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1000年。从2013年6月17日登上世界超算之巅,至今一直处于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强排行榜榜单。这段时间,我国产生了许多自己的知名微型计算机品牌,如联想、方正、金长城、Acer、实达、浪潮、海信、同创以及神州等,这些微型计算机厂家无论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质量水平上都已经与国际PC厂商IBM、Compaq、Dell等相当。
纵观近60年来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103机到天河二号,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图1-2 “天河二号”高效能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