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的改革(第三卷·学府篇)
- 钱颖一
- 4150字
- 2021-03-29 13:40:47
创新人才教育
(2017年6月9日)
今天我担任参事讲堂第一讲的主讲人,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创新人才教育”。这个标题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把它理解为“创新人才的教育”(Educating Creative Talents),讲创新人才教育中的问题。另一层是把它理解为“创新的人才教育”(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of Talents),讲对人才教育要有所创新。我会讲这两个层次。
首先要说明的是,今天我讲的是我过去11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和教授,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感悟。一方面,我是基于实践的观察和行动,是有的放矢的。经济管理是热门专业,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按照高考分数这个指标,是全清华乃至全中国最为突出的。这些年来,我在清华教过数千学生,与数百名同学有比较深入的交往。所以,对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有接近最新实际的感悟。
同时要说明的是,我并非教育学专家,没有这方面的理论训练。我的思维受经济学的视角、方法影响比较大。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我并非第一人,在此之前,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有研究教育的,并且其结果在教育界有重大影响。但我并不是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研究教育问题,而是更多地针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我希望这种跨界研究有所帮助。
一、创新人才教育问题的提出
明年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从1978年的人均几百美元的低收入,到人均接近9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到总量超过11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在我们向高收入、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是关键。这已经形成共识。
创新有很多因素,技术、商业模式、资金、市场等,也有运气等偶然因素,但是在我看来,创新的核心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创造性思维,教育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12年前的2005年,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也就是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为什么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在校学生最多的国家。前天和昨天是全国高考,今年940万人参加高考,将有700多万被本科或专科录取。中国高校在校生有2 700万,高等教育在学规模3 600多万,这些数字都是全球第一。相对于这样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受教育群体规模,无论是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我们的创新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太少。
近年来,我们的进步还是不小的。据《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数量在2005年占全球总量的13%,在2015年增加到占全球总量的20%,仅次于美国。虽然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科学研究突出成果仍不够高、不够多。比如,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还没有一个人获得菲尔兹奖。当然我们不能以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为唯一指标,但是它们说明一些问题。
二、创新人才缺乏的根源和后果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也是长处。首先是对教育的投入,来自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并不少。其次是对知识的重视,是全社会的。知识点的传授、掌握,不仅多,而且早,面广。这是我所说的基本知识的“均值高”的原因。
认清这个长处很重要。第一,它能解释为什么中国能有迄今为止的经济增长。第二,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想学习我们。
正是在理解中国教育的长处的基础上,我们来反思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然,问题很多,我想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所以把教育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高考也是考知识,知识就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不能说不对。知识当然重要,但是,我们要问:创新人才的教育,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中国教育问题观察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爱因斯坦的下面这句话,我印象很深。他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奖后,首次访问美国。当被记者问到声音的速度是多少时,他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然后他说了一句名言:“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了解多少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去思考。”在当时,很多事实可以从书中查到。在今天,上网也可以查到。在未来,机器会帮你查到。
这个问题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候的后果都越来越严重。所谓越来越严重,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说,今后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就要依靠创造性人才。然而,创造性人才就不是通常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好学生”。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第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最近很热的关于“人工智能”(AI)的发展。尽管目前我们还看不清楚“人工智能”的准确影响,但是已经清楚的是,“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也就是“图像识别”来工作。因此它完全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来掌握知识的能力。所以,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人工智能”更可能替代那些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长处,即对已有知识的积累。据报道,6月7日,也就是高考那天,人工智能机器参加了高考数学,满分150分,两台机器分别考到了134分和105分,而且分别只用了10分钟和22分钟。这只是开始。
正是由于以上这两点,让我们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更应该具有改革的迫切性。这是在肯定现有教育的长处,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的基础上的判断,是基于经济发展未来、科技发展未来的判断。
创造性思维从哪里来?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创新教育问题。我在下面提出两个重要因素。
三、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有知识,但是不仅仅是知识。关于创造力,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都有很多系统的研究。我并非从学术角度来谈,而是从教育实践,特别是我在中美七所大学中学习、任教、担任管理工作的经历中的观察来谈。
爱因斯坦还有两句话一直对我影响很深,一句是“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另一句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在这里都没有讲知识本身,而是超出知识以外的东西,特别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正是我们忽视的。
从这两句话中受到启发,我提出一个假说,就是创造性思维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根据这个公式,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大,也就是说,创造力并非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知识通常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多而增多。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而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心理学家观察到,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递减。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好成绩,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教育投入越多,教师和学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减少程度就越大。虽然知识增长了,知识点掌握了,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却被扼杀得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彻底。
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减少了产生创造力必要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四、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二:有更高追求的价值取向
创造性思维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们面临的一个具体的困难是急功近利,更一般地说,是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有害的。
两周前的5月25日,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人要有“purpose”和“higher purpose”。“purpose”有多种翻译,翻译成“目的、目标”太功利,翻译成“使命”又太抽象,在这里翻译成“追求”可能更合适。所以“higher purpose”就是“更高的追求”,这是价值取向,是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扎克伯格讲要有“更高的追求”有广泛的意义,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更高的追求”也是创造性思维背后的动力。
让我再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在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说,在科学的殿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的。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科学探索是创新的一个例子。更一般性地说,我认为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更幸福。
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备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人才,除了前面说的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还取决于价值取向。
五、教育改革应该做什么
如果以上的反思是对的话,那么它就意味着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人才教育。我根据上面的分析提出三条建议,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
第一,教育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护、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这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目前的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为出发点和考核点的。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多、不够深,学得不实用、不够前沿。但是,如果我们更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应该做大幅度的改变。
教育改革,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