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孔明治蜀——蜀汉诸葛亮时代
- 三国之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 宿巍
- 15199字
- 2023-02-13 14:33:28
(一)蜀汉派系
蜀汉章武三年(223)五月,诸葛亮护送昭烈皇帝刘备的灵柩回到成都。太子刘禅在为父服丧后,正式登基即位。刘备的吴皇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两年前被刘禅娶进门的太子妃张氏,车骑将军张飞的大女儿被立为皇后。
后主刘禅即位后于当年改元,改章武三年为建兴元年。
刘禅做了皇帝,随即大封文武。
丞相诸葛亮,封武乡县侯,开府治事。不久,刘禅又令诸葛亮领益州牧。丞相主管中央国政,益州牧执掌地方行政,蜀汉帝国其实也就一个益州,如此一来,蜀汉帝国的军政大权全部归于诸葛亮。
用刘禅的话来说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即刘禅把国家大小政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自己只承担祭祀之类象征性事务。
蜀汉帝国正式进入诸葛亮时代。
史书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其余文武也一并受到封赏。但曾经追随刘备的名臣将相业已凋零殆尽。文臣庞统死于213年,法正死于220年,马良死于222年,刘巴死于222年,黄权被迫降魏。武将关羽死于219年,黄忠死于220年,张飞死于221年,马超死于222年。
刘备的“五虎上将”只剩下一个长期不受重用的杂号将军——翊军将军赵云。
刘禅即位后,对这位当年在长坂坡千军万马之中舍命相救的老将给予重用,任命赵云为中护军,统领宿卫军,晋升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赵云终于熬到了名号将军。
对赵云的提拔也出于诸葛亮的授意。蜀汉几员大将中,诸葛亮对赵云比较偏爱。证据之一,诸葛亮刚刚主政便刻意重用赵云。证据之二,五年后,诸葛亮首次北伐,兵出祁山。赵云受命率领一军为疑兵与曹真大军对阵,独当一面,这是刘备时代不可想象的。
豫州旧部 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平舆)人。刘备在豫州时,陈到便追随在刘备左右,忠勇善战,跟赵云一起统领刘备的侍卫亲军,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赵云。
陈到之所以没有名气,罗贯中等民间小说家艺人是要负责的,因为在《三国演义》里,罗先生未给他安排角色,当然陈到之所以寂寂无闻,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赵云太相似了,后来也正是陈到在赵云去世后,接替了赵云的职务。可以说,陈到早已成为赵云的影子,从而完全被赵云掩盖了。
刘备当豫州刺史时的旧部固陵太守刘琰,封都乡侯,升卫尉、中军师。
袁綝,豫州颍川郡人,建兴八年(230),接替李严升任蜀汉前将军。
早年追随刘备的旧部,也只剩下这些人。糜竺、简雍、孙乾、伊籍等已先后去世。刘备在那边,应该不会感到寂寞。
荆州集团 荆州义阳郡人,镇北将军魏延,字文长,封都亭侯。
荆州义阳郡人,江阳太守刘邕,字南和,赐爵关内侯。
荆州襄阳郡人,巴东太守辅匡,字元弼,升镇南将军。
荆州南郡人,高翔,受封都亭侯,后升任右将军,与前将军袁綝、左将军吴懿、后将军吴班并列,诸葛亮时代蜀汉帝国“名将”。
荆州武陵郡人,侍中廖立,为长水校尉。
东州集团 李严,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费观,字宾伯,江夏<黾阝>人,刘璋女婿,李严好友,曾任巴郡太守,时任江州都督,常年在益州东部巴地,费观与李严的关系好似刘备跟关羽、张飞,一个字,铁,两个字,很铁。
刘禅即位,身为东州集团二号人物的费观自然也在封赏之列,被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
李严的山头主义相当重,这表现在他不论对诸葛亮领衔的荆州集团还是益州本土势力,都保持着距离。他对同僚时任巴东太守的荆州人辅匡不感冒,却跟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费观打得火热,显然,李严是以地域派别划线。
自刘备入主蜀地,就一直注意团结刘璋旧部即东州集团,刘备刚来就让诸葛亮与董和共同执掌左将军府政务,诸葛亮与董和分别代表荆州与东州两个政治派系,两人合作得非常好,益州也迅速安定。
董和死后,刘备选择了李严接替董和,希望李严也能像董和那样,继续搞好团结,但李严后来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不但不团结,还拉山头拉派系,要不是诸葛亮及时出手,蜀汉很可能分裂,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来敏,字敬达,被称为蜀汉的孔融,汉朝名臣来歙之后。父亲来艳曾任汉灵帝朝司空,三公之一,荆州义阳郡新野县人,刘璋的远亲,早年入蜀。刘备时任太子家令,刘禅继位升虎贲中郎将。
这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狂傲公子,平常口无遮拦喜欢乱放炮,他最终也毁在他这张嘴上,好在刘禅不是曹操,不然,这位蜀汉的孔文举早就脑袋搬家了。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刘焉时避乱入蜀。刘备时任议郎,刘禅继位升屯骑校尉。
(二)开府治事——诸葛亮
刘备在世时,军政大权从不假手于人,诸葛亮只能当个留守丞相,但凡军国大政,都是刘备自己拿主意,其他人即使如诸葛亮也只有建议权,至于采不采纳,那全在于刘备,最后拍板的只有刘备。
三国开国之主,刘备、曹操、孙权都喜欢大权独揽,特别是刘备跟曹操,这两位的江山全靠自己打拼,更是视权力如生命,片刻不放手。当然放手的时候,也有,那就是要死的时候,所以才有永安托孤。
刘备建国时,诸葛亮就已经是丞相,但刘备却没让他开府,开不开府,区别非常之大。不开府,就不能有自己的僚属与办事机构,这个丞相也就是打了折扣的。
开府就是实权丞相,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作班子,选拔幕僚在丞相府中任职,便于培养亲信,也方便开展政务。
西汉一朝前期丞相都是开府的,只是到了武帝以后,相权开始遭到削弱,到了东汉,丞相制度一度被取消,也就无所谓开不开府了。
曹操恢复丞相制度,便开府治事,开府就意味着丞相有独立于君权之外的相权,曹操开府是为了专权,名正言顺地独揽大权。
所以没有哪个强势君主会长期允许丞相跟自己分权。丞相的权力扩大,就意味着国君的权力缩小,历史上只有在特殊时期,丞相的权力才会比肩甚至超越君主,比如曹操与汉献帝,诸葛亮与刘禅,这个类比或许有些奇怪,但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目的,是否忠诚。曹操强化相权是为篡权,而诸葛亮掌权,首先由刘备的托孤之语,结合此时蜀汉帝国的具体情况,恰恰是君弱国危,需要一个强势的丞相支撑危局。
刘备是一个强势的皇帝,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会让诸葛亮开府也在情理之中。但刘备也知道自己走后,儿子扛不起这副重担,那就必须分权给丞相。
刘禅刚刚即位就给了诸葛亮开府治事的权力,显然是遵照他父亲的意思,刘备是想把这个做人情的机会留给儿子,加深刘禅与丞相诸葛亮的感情。
刘备不是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那就是相权的扩大,好在诸葛亮信得过,诸葛亮的忠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刘备与诸葛亮十几年的君臣,刘备太了解诸葛亮了。刘备这一生,打仗的本事平平,但看人的确很准。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信,后来果然铸成大错。
诸葛亮获准开府,终于成了实权丞相,蜀汉帝国也进入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随即开始筹建自己的相府幕僚团队,毕竟,即使如诸葛亮也需要有帮手,帝国政务千头万绪,诸葛亮虽是历史上出名的贤相,临事不苟、事必躬亲,但靠他一人还是远远不够的。
很快,一批优秀的人才聚拢在诸葛亮身边,此时诸葛亮的丞相府就是浓缩版的朝廷。从入选名单人员的籍贯就可窥见当时蜀汉的政治风向。
参军马谡,字幼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哥哥马良,刘备的亲信、诸葛亮的好友。马谡凭借特殊的身份与才干,自然是重点培养对象,入蜀后,先后历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
马谡虽是读书人,却对军事特别感兴趣,平时读的也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兵书战策,讲起军事理论更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诸葛亮特别爱找马谡聊天,两人聊天的内容自然不是街头大妈那些鸡毛琐事,而是军国大计。
诸葛亮开府后,第一个就想到了马谡,让他给自己参谋军计,当参军。在马谡看来这是学有所用,在诸葛亮看来也是用人所长,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马谡只是个理论家。
三年后,诸葛亮又招了一个参军,此人就是后来颇有争议的杨仪。
参军杨仪,字威公,荆州襄阳人。
杨仪最早是曹操那边的人,在曹操的荆州刺史傅群手下当主簿,后来反正,投奔了坐镇荆州的关羽,做了关羽的功曹。
关羽曾派杨仪入蜀,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与杨仪谈起军国大计,杨仪对答如流,颇有见识。刘备对杨仪大为欣赏,当即把杨仪留下,任命杨仪做了左将军府的兵曹掾,刘备当时的官职是左将军,他的这个兵曹掾也就相当于兵部,杨仪的这份新工作实际就是兵部尚书。
刘备称汉中王,杨仪被正式任命为尚书。刘备称帝随后东征,时任尚书令的刘巴与尚书杨仪都随同出征,但杨仪跟刘巴的关系相当紧张,跟上司闹别扭自然没好处。
不久,杨仪就被免职赶回了成都,只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弘农太守。当时弘农是曹丕的地盘,曹丕当然不会让杨仪去自己那里当官,杨仪的这个太守只是遥领,挂个名而已。这在当时很流行,一来可以安置闲散人员,二来对外可以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直到诸葛亮南征前夕,杨仪才再次被起用,成为诸葛亮的参军。
东曹掾蒋琬(?—246),字公琰,荆州零陵郡湘乡(今湖南湘乡)人。随先主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县长。广都归蜀郡管辖,具体地点在今天的双流,距成都很近,蜀郡郡治即蜀汉帝国国都,刘备经常外出巡视,考察吏治,体察民情,时常顺路到广都视察,这对蒋琬可不是什么好事。
蒋琬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因此郁郁不得志,常常借酒浇愁,不好好办公,罗贯中笔下的那个“不务正业”的耒阳县令庞统的原型就是这位蒋琬。
但蒋琬比小说里那个庞统运气差多了,他没有等来三将军张飞,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且说这一天,刘备外出巡视,正好路过广都,我们说过,广都距成都很近,既然路过,刘备顺路进了县衙,想看看这里的官吏平时都是什么表现。刘备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扑鼻而来的酒气,当刘备看到烂醉如泥的蒋琬,不禁勃然大怒。幸亏,陪同的诸葛亮一再讲情,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上,才赦免了蒋琬,但县长当不成了。
刘备当汉中王后,蒋琬又被重新起用,入朝担任尚书郎,官阶不高,但却在权力中枢。诸葛亮一向很欣赏蒋琬,当年就对刘备说蒋琬非百里之才(当时一个县方圆在百里左右),开府后,马上把蒋琬招入麾下,担任丞相府东曹掾,也就是当年曹操手下毛玠、崔琰的角色,权力很大。
蒋琬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未来的岁月里,蒋琬将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西曹掾李邵,字永南,益州广汉郡郪县人,刘备入主益州后任益州书佐,蒋琬入蜀也是书佐。两位书佐同时成为诸葛亮的东、西曹掾。
蜀汉建兴元年(223),李邵被诸葛亮任命为西曹掾,与蒋琬协力辅佐诸葛亮,丞相府东、西曹执掌实权,诸葛亮的这一安排,同样具有政治深意,刘备入蜀后,益州人被压制的状况并没有改善,这影响了益州人参政的积极性,诸葛亮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提拔益州犍为郡人杨洪为蜀郡太守就是为安抚蜀人之心。
诸葛亮的两曹主管,蒋琬,荆州人;李邵,益州人,诸葛亮以此向内外昭示蜀汉团结一心的政治局面。
丞相府长史王连,字文仪,荆州南阳人,刘璋时入蜀。刘备取蜀,远近郡县望风而降,梓潼县令王连却死守不降,刘备钦佩欣赏王连的气节,并不强逼。成都归顺后,王连才投降,担任司盐校尉,主管盐政,考核优良,升任蜀郡太守。
诸葛亮开府,王连被召入丞相府,为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丞相府长史向朗(167—247),字巨达,荆州襄阳宜城人。原来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归附刘备。刘备入蜀,让向朗做了巴西太守。223年,刘禅继位,任步兵校尉。225年王连去世,向朗接任丞相长史。
向朗是荆楚名士,曾师从司马徽求学,是诸葛亮的同门师兄,既是名士,平常交往的自然不会是白丁,事实上,向朗跟徐庶、庞统都有交情,跟诸葛亮也不会陌生。
主簿杨颙,字子昭,荆州襄阳人,杨仪族兄,入蜀后任巴郡太守,诸葛亮开府召入府中做丞相主簿。
诸葛亮一向勤于政事,每天不分昼夜批改文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经常累得汗流浃背,这也是后人颇多非议之处。诸葛亮事必躬亲,自己累得不行,手下人却又无事可做得不到锻炼,很多人据此认为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与诸葛亮的这种做事风格关系甚大。
杨颙每每见此情景,心中不免痛惜。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就上来劝说,丞相您每天这样事无巨细、凡事身体力行亲自过问,这不是丞相该做的。朝廷设置百官,理应各尽其职,您一概包揽,自己辛苦,百官也不得其职,昔日汉朝名相丙吉,不问街头尸体却担心耕牛生病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当然知道杨颙是对的,但此时蜀汉危机四伏,诸葛亮又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他不是不明白个中道理,只是重任在肩,别人干,他不放心。
主簿胡济,荆州义阳人,这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官员,多次向诸葛亮直言进谏,在当时,诸葛亮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敢直言犯上,那是需要勇气的。
主簿宗预,字德艳,荆州南阳安众人。214年,随张飞入蜀,诸葛亮开府,任为主簿。
丞相令史董厥,字龚袭,荆州义阳(今河南桐柏)人。诸葛亮多次表扬董厥的恪尽职守。蜀汉后期,董厥继蒋琬、费祎、董允之后,执掌蜀政。
丞相参军廖化(?—264),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人,曾任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廖化假意投降,后装死带着老母西奔入蜀,在秭归遇上东征的刘备。刘备见了廖化,知道荆州人心思汉,当即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随同出征。
诸葛亮开府,廖化被召入任参军。
门下督马忠,字德信,益州巴西郡阆中人。举孝廉入仕,任汉昌县长。刘备兵败猇亭,消息传到蜀中,巴西太守阎芝立即紧急动员征发郡县兵五千让马忠率领增援前线。
马忠带兵一路急行军,还没赶到战场,刘备已回到永安,虽然没赶上战斗,但刘备对巴西兵危急时刻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刘备特意召见马忠以示鼓励。交谈中,刘备发现马忠颇懂兵法,是个将才,对一旁的尚书令刘巴说:“我虽失黄权,却得狐笃(马忠早年被寄养在外婆家,此时尚未改名),可见,蜀中不乏贤才。”
很显然,刘备是把马忠当作了黄权的接班人和替代者。诸葛亮开府,马忠这样的人才自然要收入麾下。诸葛亮提升马忠做了门下督。
不久之后的南征,马忠将大展身手,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东宫旧臣 刘备这些年都在为事业打拼,在子女教育上可以说相当失败,但你要说他一点儿事都没做,也着实冤枉了他。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很快任命了一批青年才俊做太子宾友,曹丕有太子四友,刘备也给刘禅找了几位“小伙伴”,费祎、董允。
费祎(?—253),字文伟,祖籍荆州江夏<黾阝>县(今湖北孝感),早年入蜀,跟刘璋是亲戚。从政治派别上,费祎应算东州人,但其入仕在刘备入蜀之后,被看做荆楚士人,而东州人也把他看成自己人,费祎政治上的双重身份,加上本身的才干让他成为蜀汉帝国刻意培养的对象,从刘备到诸葛亮都是如此。
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被选为太子舍人,陪侍太子读书,这是一个极有政治前途的工作。刘禅即位,晋升费祎黄门侍郎,皇帝近臣。诸葛亮也特别喜欢这个年轻后辈,费祎成为诸葛亮心腹。
董允(?—246),字休昭,祖籍荆州南郡,董允的父亲就是曾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一起辅佐刘备的董和。董和也是刘璋时入蜀的荆州人,政治身份是东州,但他跟刘备、诸葛亮的关系好,儿子董允借了老爸的光儿,被刘备、诸葛亮视为自己人。跟费祎一样,董允也是身兼荆州、东州双重政治身份的特殊人物。
董允的仕途与费祎简直一模一样,先是被选为太子舍人成为太子宾友、东宫旧臣,刘禅即位后,又是黄门侍郎。
这两位蜀汉政坛的后起之秀,眼下虽然位卑职小,但谁都清楚他们是帝国的高级储备干部,有朝一日,必然出将入相,执掌中枢大权。
两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又都是诸葛亮的亲信。
诸葛亮身为丞相,日理万机,对皇帝的教育,其实有心无力,只能靠费祎、董允在旁辅佐。诸葛亮也只有把小皇帝交给他们才放心。诸葛亮之所以没让他们进入相府,目的就在于此。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指的就是皇帝待的皇宫,府即是丞相府,这是蜀汉帝国的两个政治中心。在诸葛亮看来,两者必须保持步调一致。
相府人才荟萃,但小皇帝那边就不好说了。对这位17岁的少年天子,诸葛亮时刻不敢放松,但有费祎、董允在,以两人的才干胆识,诸葛亮相信,有他们,宫中府中就能俱为一体了。
内忧外患的帝国 诸葛亮接管时的蜀汉帝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形势不是很糟,而是相当糟。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就是,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对外,与曹丕的魏国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与东吴的夷陵猇亭战役刚刚结束,此役,汉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内部,荆州、东州、益州三个政治派系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益州人,自从刘备入蜀,就一直被打压,很多人对新建的蜀汉帝国抱着敌视态度。
三国中,以蜀汉的疆域最小,国力最弱。
以蜀汉章武元年(223)三方控制的地盘、人口计算,曹魏帝国拥有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户口103万户,人口6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六成。这九州全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发达地区,虽遭战乱破坏,但恢复潜力巨大;
吴国占有荆州(部分)、扬州、交州三州之地,户口48万户,人口31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三成;
蜀汉只有一个益州,户口20万户,人口132万人。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一成多一点儿。这样的国力,不要说魏国,就是吴国也远强于蜀汉,仅就人口吴国就是蜀汉的两倍。
(三)安抚蜀人
外有强敌环伺,内部派系纷争。小皇帝又不懂事。刘备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但面对危局,诸葛亮丝毫不乱,从容部署。
诸葛亮首先安抚蜀中人心,特别大力起用益州本土人士。蜀郡太守杨洪就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益州人。杨洪以前是犍为太守李严的功曹,李严还在犍为,杨洪就已经当上了蜀郡太守。杨洪又向诸葛亮推荐部下书佐何祗干练而有谋略,诸葛亮马上提拔何祗,杨洪还在蜀郡,何祗已超升广汉太守。
诸葛亮此举深得巴蜀人心。
但刘备对蜀地士大夫一向心存戒备,刘备在世时,重用的还是他的豫州旧部以及随同入蜀的荆楚人士。刘备这么做不是没有原因的,刘备入蜀后,蜀地士大夫对刘备的敌视情绪相当严重,具体表现就是不配合、唱反调、消极应对。
李邈,字汉南,益州广汉人。刘璋时任牛鞞县长。刘备做了益州牧,任命李邈为益州从事。215年正旦,刘备大宴群臣,李邈奉命行酒,终于有机会见到刘备,发泄心中的怨愤。
李邈当众对刘备说:“振威将军(指刘璋)因您是汉室宗亲,请您讨伐张鲁,如今张鲁尚在,振威却已不存,臣以为您得本州,于义有阙。”刘备心中大怒表面却不动声色,说:“既以我为不义,何不相助振威?(既然你认为我的做法不合道义,那为什么不帮助刘璋抵抗我呢?)”李邈也不怕,说:“非不敢也,力不足耳。(我不是不敢,只是力量不足罢了。)”如此放肆,执法官员要将李邈法办,亏得诸葛亮再三求情,刘备才饶过李邈。但李邈并未因此收敛,对诸葛亮更谈不上感激,甚至后来诸葛亮出师北伐,他也极力反对。更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大发厥词而被刘禅明正典刑。
李邈现象并不是个别特例而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当时蜀地士大夫中有类似态度者,不乏其人,不过,李邈表现得过于突出而已。
李邈与李朝、李邵并称“李氏三龙”,在蜀中颇有声望。裴松之以为李邈早亡之弟与后二者方为三龙。李邈愚狂,不配称龙。
李邵,字永南,李邈之弟,官至益州治中从事;
李朝,字伟南,李邵之兄,官至益州别驾从事。
刘备出兵汉中,益州人士纷纷站出来唱反调(不合作的具体表现)。儒林校尉周群,一向敌视刘备,公开在朝中散布反动言论。后部司马张裕曾在涪城大会当众嘲笑刘备,这时也出来说风凉话,刘备忍无可忍,诸葛亮求情也不好使,刘备到底还是把张裕杀了。
正因为蜀中士大夫多有敌视之心而无相抗之力,故刘备虽对蜀中反对派心存戒备,但并未大开杀戮,而仅仅将其中张狂者如张裕枭首警示众人。
刘备称帝,益州犍为南安人费诗在一片拥戴声中却偏上书反对,让刘备大为恼火。
刘备东征汉中,益州广汉人时任从事祭酒的秦宓说天时不利,出兵必败,所谓天时,纯属扯淡,估计连秦宓自己也不会相信什么天时,说白了,他就是看刘备不爽,故意恶心刘备。刘备也不客气,当即把秦宓关进牢房,让这位老兄到监狱里去研究天文。
有这些经历,也难怪刘备对蜀中士大夫没好感了。
但诸葛亮很清楚,蜀汉帝国要稳固,必须取得益州人的拥护。矛盾必须化解。为争取蜀中本土支持,诸葛亮煞费苦心。
姚伷,字子绪,益州巴西郡阆中人。姚伷是蜀人中对新政权抱有好感的人,经常向诸葛亮推荐本地贤才。刘备时任功曹书佐。建兴元年(223),被提升广汉太守。
李福,字孙德,益州梓潼郡涪县人。刘备时是书佐。建兴元年(223),被提升巴西太守,江州都督,加封扬威将军。对这位仁兄,很多人特别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应该不会陌生,诸葛亮临终前,前去探病并询问接班人的尚书李福就是此人。
之前那个喜欢研究“天文”的秦宓也被诸葛亮放出来,委以重任,担任益州别驾,不久转任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益州犍为南安人,费诗的老乡,蜀中名儒五梁被征召做了功曹。
益州梓潼郡涪县人,李福的老乡,蜀中大儒杜微,字国辅,被征为主簿。但这位杜微是三国时代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导者,自从刘备入蜀后,这位仁兄突然就变聋了,整日闭门不出,诸葛亮征召,也不理睬,最后还是被人用软床抬来。见面后,诸葛亮知道杜微“耳聋”,就用笔写字跟杜微交流,但杜微还是一副爱理不理的嘴脸。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让杜微做了个挂名的谏议大夫。
后来那个著名的投降派谯周也是此时被诸葛亮起用的。
谯周,字允南,益州巴西郡西充人。此时的谯周还是个青年学者,但在蜀中也已小有名气。诸葛亮为了收拾人心,让谯周做了劝学从事,这是个学官,很适合研究学问的谯周。
尽管杜微这类不合作的顽固派始终存在,但诸葛亮的努力还是收到了回报,部分蜀中士人对蜀汉态度开始发生转变。相传,诸葛亮还曾在成都北郊筑了一座求贤台,招纳四方贤士。
蜀汉建兴元年在蜀汉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诸葛亮全面掌权后,终于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负,大量起用新人。据相关学者统计,诸葛亮几年间起用文武63人,其中荆州28人,益州29人,其余各州6人。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众人因此心悦诚服,蜀汉朝廷呈现从未有过的和谐局面。
(四)南中叛乱
刘备死后,蜀中有诸葛亮镇抚,比较安定,顺利渡过危机,但南中各郡就不同了。
建兴元年(223),南中益州郡大姓雍闿聚众叛乱,当地土人并非愿意反叛,但雍闿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惜造谣诓骗。蜀汉朝廷对南中的控制本就薄弱,而地方大姓、郡守是朝廷与百姓之间的纽带桥梁,两者的沟通主要依靠地方大姓,而存心造反的雍闿想从中做手脚简直太容易了。
雍闿即利用这一点,煽动当地部族,聚兵叛乱。
雍闿带兵攻入益州郡太守府(今云南晋宁)杀了太守正昂,又通过东吴交趾郡太守士燮,向孙权称臣。正昂被杀后,朝廷派蜀郡人张裔接任。
张裔,字君嗣,刘备时先后任巴西太守、司金中郎将。张裔到了地方,就被雍闿捆成了粽子。忘了说了,张裔上任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没带兵。而人家雍闿是有家兵的。雍闿并没杀张裔,而是把这位太守大人打包之后直接送给了孙权,作为自己的见面礼。
孙权收到礼物很开心,当即任命雍闿为永昌郡太守。益州郡已经是西部了,永昌郡则在益州郡的西面,西部的西部,那里是蜀汉国土,压根儿就不归孙权,孙权慷他人之慨,这无本生意做得真划算。
雍闿收到孙权派人送来的任命状,更加张狂了,这下有人撑腰。雍闿还让在蛮夷中素有威望的孟获到处串联,到各个部落去煽动不明内情的夷人造反,孟获很卖力气,可劲儿忽悠,南中一带的蛮夷部落纷纷起兵,加入雍闿一伙。
牂牁郡(今贵州福泉)太守朱褒、越嶲郡(今四川西昌)蛮夷夷王高定,先后叛变,响应雍闿。
诸葛亮曾让李严劝说雍闿,晓以大义,李严足足写了六张纸,反复规劝,但雍闿只用一张纸打发了李严,在信中,雍闿的狂傲达到了极点,说什么如今天下三分,我不知道该听谁的,言下之意,自己要当老四。
雍闿揣着孙权的任命状,大大方方来永昌上任,谁知到了永昌郡界,人家根本不让他进。春风得意的雍闿被结结实实揍了一闷棍。
永昌确实没有太守,前任太守离任后,朝廷还没来得及派人,雍闿就到了。此时永昌的负责人有两个,永昌郡人吕凯与府丞蜀郡人王伉。
之前说过,当时的官场潜规则,一般是由地方大姓豪强担任功曹,只有太守、郡丞少数人是上面派下来的,永昌的归属,就看吕凯的态度,幸好吕凯靠得住。
吕凯与王伉率领军民闭境拒守,拒绝雍闿入境。在牂牁、越巂、益州纷纷叛乱,地处偏远的永昌郡又在四面受敌的险恶形势下,吕凯等永昌军民依然坚守不屈,奉蜀汉正朔。
两年后,诸葛亮南征到永昌,听说了吕凯等人坚守孤城守义不屈的事迹,十分感动,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连连称叹永昌人的忠诚坚贞。
(五)闭关安民
南方动荡,诸葛亮却并没有立即出兵。他深知此时蜀汉连遭大败,又新丧元首,急需休养生息,此时动兵时机未到。所以,面对南方雍闿等人的跋扈骄狂,诸葛亮选择了暂时隐忍。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方为上策。
诸葛亮派兵封闭通往南中各郡的关隘,把主要精力用来恢复国力,发展生产。
都江堰 成都平原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所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也就是说,在这里种地,不用担心水灾、旱灾,基本能旱涝保收。能做到这些,是因蜀中的农田水利建设搞得好,而都江堰功不可没,蜀中之所以能称为天府之国,靠的主要就是都江堰,其具有的防洪排涝的水利调节功能,确保了成都平原成为一方沃土。
都江堰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造,到了三国仍发挥着巨大功效,诸葛亮当然清楚都江堰的重要性,专门设置堰官,负责日常管理维护,这里常年驻守着一千多士兵,任务就是疏浚保护都江堰。
史称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田畴辟、仓廪实,所谓田畴辟是指土地基本都得到了开垦,没有大片荒地;仓廪是指堆放粮食的仓库,实就是满,也就是说粮仓堆满了粮食。
盐铁之利 解决了粮食问题,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要富国强兵,仅仅有粮食是远远不够的。
古代利润最丰厚的莫过于盐铁之利。汉武帝时为增加国库收入,曾下令盐铁官营,也就是由国家垄断买卖。刘备入主益州的第二年就宣布盐铁官营。
蜀汉主管盐政的是司盐校尉王连,正是因他在任期间盐税收入丰厚,为国家赚了不少钱,非嫡系的王连才一路高升,做到蜀郡太守,刘备还给他加了一个兴业江军的荣誉头衔,仍旧主管盐政。
蜀汉地处西南内陆,不像魏国、吴国靠海,可以引海煮盐。但蜀汉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井盐。
一次,诸葛亮亲自到成都西郊的临邛县视察井盐生产,临邛井盐是火井即靠燃烧井内天然气,一般有二三丈深,五尺宽。据说,诸葛亮没来之前,火井常常因井内的天然气不足而往里投柴火助燃。自从诸葛亮来视察之后,火井便火力旺盛,燃烧充分,再不用往井里添柴。
此事不胫而走,当地百姓将诸葛亮视为神仙。其实,这一点儿不神秘,诸葛亮只是把火井略作改进,缩小了井口而已。在古人看来很神秘其实并不复杂,道理很简单,之前井口有五尺宽,导致井内气压降低,天然气时断时续,火自然不旺。而诸葛亮缩小了井口,使井内气压稳定,天然气燃烧充分,火力自然就旺了。后来,蜀人把经过诸葛亮改进的火井就叫诸葛井。
畅销外贸品——蜀锦 说到蜀地特产,就不能不说驰名古今的蜀锦。三国时代,蜀地丝织业相当发达,成都更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蜀地出产的锦色泽艳丽、质量上乘,全国闻名。
正是因为蜀锦畅销全国,是蜀汉帝国的主要收入来源。诸葛亮特别设置了锦官,主管蜀锦的生产销售。史称成都机杼相和,走在城里到处都能听到织布的声音。成都也因此被叫作锦官城。锦官的办公场所就在今天成都城南夷里桥南一带。
不论是魏国的曹丕还是东吴的孙权,每年都要从蜀汉购买大量的蜀锦。诸葛亮自己也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诸葛亮说这话时刚接班不久。蜀汉丧师失地,元气大伤,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正是靠着蜀锦带来的丰厚收入才摆脱困境。
(六)结好东吴
诸葛亮执掌蜀汉大权后,力主与东吴恢复盟好,联吴抗魏是诸葛亮的一贯立场,这倒不是诸葛亮多喜欢孙权,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前面说过,以人口和所占土地等计算,汉、吴两国的国力加起来也不如魏国。
与强大的魏国对抗,两国只有联合一条出路,蜀汉需要东吴,东吴同样需要蜀汉,两者的关系唇亡齿寒。这一点,魏国刘晔早已看出。刘晔能看出来,诸葛亮、孙权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事实上,两国之间的外交和解早在猇亭夷陵之战不久就开始了,但出乎很多人意外的是,主动提出和解的并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曹操善谋,刘备善“逃”,孙权善交,各领风骚。即使之前跟刘备打得头破血流,但事情一过,孙权马上又向刘备伸出橄榄枝。与曹丕结盟,处于弱势一方的孙权,扮演的只能是孙子,这他当然不干,跟蜀汉结盟就不同了,跟蜀汉相比,他的实力明显要强得多。
所以,孙权战后主动示好,就是想与刘备言和,为日后两国恢复邦交打下伏笔。222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到白帝城访问,刘备随后也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刘备去世,孙权还特意派立信校尉冯熙到蜀汉吊唁。
有了这些基础,诸葛亮开始着力恢复与吴国的盟好。
对与吴国恢复邦交,蜀汉内部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原因是孙权不可靠。从孙权以往的经历看,这是一个为自身利益,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家伙。
孙权跟刘表有杀父之仇,但为了荆州,刘表死后,他马上派鲁肃去慰问;他跟刘备是盟友,结果盟友关羽攻打襄樊,他从背后下黑手;赤壁战前,他跟曹操关系很好,但为了地盘,立即与曹操翻脸。
他联刘又反刘,降曹又叛曹,借荆州的是他、夺荆州的也是他,捧曹操的是他、骂曹操汉贼的还是他。
尽管孙权有以上不良记录,但对诸葛亮而言,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三国鼎立的形势,就是二弱抗一强,两国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只有联合。之前引起两国不和的荆州归属,如今已尘埃落定,至少暂时如此。
此时蜀汉同时面对两大强敌,出兵东征夺取荆州,并不现实。对蜀汉而言,眼下最实际的是生存而非开疆拓土。曹魏是篡夺汉室的奸贼,势不两立,可以争取的只有东吴。而东吴不堪受魏压迫,也希望改善与蜀汉的关系。
诸葛亮相信,孙权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愿意与蜀汉联合的。
但两国之前既然已经兵戈相向,想谈和也绝非易事。虽然刘备跟孙权已经为此做了铺垫,但要真正实现邦交正常化,还是有很多事要做。
联吴抗魏,事关重大,担当此任者,需机智、聪敏,有才辩,口才必须好,干外交全靠一张嘴,但那种只会夸夸其谈肚子里一堆草的草包也不能用,要知道,对方可是以精明滑头出名的孙权。
诸葛亮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苦恼。直到一天,一个人的出现。
说起此人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人物。此人姓邓名芝字伯苗,荆州义阳新野人,入蜀多年一直默默无闻,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直到刘备到来,邓芝才时来运转。
一次,刘备到郫县视察,碰巧遇上了在此地管粮库的小官邓芝,就跟他聊了起来,几番交谈后,刘备发现邓芝思维敏捷、谈吐不俗,是个人才,当即提拔邓芝做了郫县县令。不久因政绩卓著,邓芝又被提拔为广汉太守,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从一个落魄士人到坐镇一方的二千石高官,邓芝的人生发生逆转,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备的赏识提拔。因此,邓芝对蜀汉可谓忠心耿耿,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更是心怀感激。
刘备称帝,邓芝被召入朝任尚书,成为天子近臣。当诸葛亮为出使东吴的人选而犯愁时,同样为帝国前途忧虑的尚书邓芝,主动找到诸葛亮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如今国家贫弱,主上富于春秋(年纪小的委婉说法),此时应派遣使臣与东吴修好,与之共抗曹魏,才是上策。”
诸葛亮看着邓芝微笑说:“此事我考虑很久,只是一直未找到适合的人选,今天才有了合适的人。”邓芝忙问是谁?诸葛亮笑着说:“就是您了。”
建兴元年(223)十月,背负着重大使命,邓芝以中郎将身份出使东吴。望着邓芝远去的背影,不知诸葛亮会不会想起十四年前,他也是在兵败长坂万分艰难的情势下,出使东吴寻求结盟的。十几年过去了,蜀汉虽在西南建国,但仍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个,这就决定了蜀汉必须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而不能两面出击。
汉贼(魏)不两立,只剩东吴了。
对三国形势,曹丕同样洞若观火。所以尽管曹魏与东吴经常爆发边境武装冲突,曹丕甚至派兵南下三道伐吴,但两国使节仍往来频繁。曹丕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希望蜀汉与东吴走到一起,两国不和,受益最大的就是魏国。
精明的孙权对三国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打败了刘备,又主动求和,与之保持接触。与曹丕这边,孙权也不彻底翻脸,仗照打,礼照送。孙权费尽心思玩平衡,就是想从中捞到好处,加重自己在谈判桌上的地位。
但这种两面讨好,两面都不得罪左右逢源的小把戏,注定不能长久。三国英雄辈出,名臣谋士更是层出不穷,谁都不傻。孙权的小聪明,曹丕明白,诸葛亮更清楚。于是,两方都不断向孙权施压,让他表明立场。知道你小子狡猾,但我们也不是吃素的,说吧,你到底站哪边!
邓芝满怀期待到了江东,却一连好多天都得不到孙权的召见。
很显然,孙权避而不见,又在耍滑头。孙权既想缓和与蜀汉的紧张关系,又不愿与之过分“亲近”,以免刺激魏国,曹丕为人可是有名的“小心眼儿”。同时,孙权又时时感受到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对曹丕的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十分不满,每当此时,他又怀念起与刘备集团合作的“蜜月期”。孙权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摇摆不定。
这些年,孙权一直脚踏两只船,他也习惯了这种生活,要他下决心跟曹丕分手,孙权一时半会儿还真有点儿难下决心。这倒不是说孙权有多么喜欢曹丕,但魏国的实力摆在那里。
眼下东吴跟曹魏虽然冲突不断,但还时有联系,一旦跟蜀汉结盟,那跟曹丕就算彻底分道扬镳。蜀汉弱小,魏国强大,孙权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虽然只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但这个选择题并不好做。
当孙权还在为选哪边而纠结,邓芝帮他下了决心。待在馆驿的邓芝处境并不比孙权好,邓芝是带着任务来的,不摆平孙权签盟约,何颜见巴蜀父老。孙权迟迟不露面,邓芝就猜出了八九分。
不能再等了,邓芝决定主动出击,他给孙权上了一份表章,大意如下:“我此次出使贵国是为恢复两国盟好,而大王不知为何,迟迟不愿召见,我这次来不单是为敝国,也是为了吴国。”当然,邓芝写的不会如此简单,只是陈寿先生只写了这么多,剩下的,也只能靠猜了。不过,这也不难猜,邓芝肯定把两国修好的利害关系给孙权讲清楚了,不然孙权不会看了表章就答应见他。
这番情景有点儿像十几年前的赤壁之战,那时,诸葛亮只身出使东吴,肩负着拯救刘备集团的艰巨任务,正是有诸葛亮帮孙权算账,分析形势、讲明利害,才促使孙权决定联刘抗曹,双方缔结同盟。历史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诸葛亮换成了邓芝。
邓芝的任务虽不如诸葛亮当年那般艰巨,但也决不轻松。
继十几年前诸葛亮与孙权的历史性会面后,邓芝也迎来了孙权的召见。双方见面后,省去寒暄(没必要),直奔主题。
孙权说:“孤(孙权自称)诚心愿与贵国重归于好,但贵国主幼势弱(搞不好哪天就被魏国兼并了),所以有些犹豫。”孙权说的是实话。
邓芝从容对答:“蜀汉与东吴占据四州之地(蜀汉有益州,东吴占据荆州大部,加上扬州、交州),大王乃当世英雄,诸葛丞相也是人杰。汉有险固山川,吴有长江天险,我们两国各有优势,如两国联合,进可灭魏,退守也可鼎足而立。大王您又何必仰人鼻息向仇敌称臣!大王您向曹魏称臣,魏国定会让大王您到洛阳朝觐(这很丢人),即使您不去,也会让您的太子去(当人质同样丢人)。如您不答应,魏国就会以此为借口出兵。到时,我们蜀汉再顺流而下,那时,大王能不能保有江东尚不可知(跟魏国联合没好结果,威胁)。”
邓芝又打又拉软硬兼施,句句戳到孙权心里,外交官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言善辩的口才,更要能洞悉人心。孙权被说动了,下决心与曹魏一刀两断,重新与蜀汉和好,正式恢复两国邦交。
两国复交后,一次,邓芝奉命再次出使吴国。这时两国关系已经正常化,特别是孙权与邓芝打了多次交道,早已是老熟人,见了面也就无需客套。
招待酒会上,孙权高兴地对邓芝说:“等灭了魏国,天下太平,我们两国平分天下,那将何等快乐。”邓芝却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果灭魏之后,大王您还不知天命所归(指蜀汉作为正统当然要统一天下),那就只有双方君主各修品德,大臣各尽职责,那时真正的战争方才开始呢!”孙权听了哈哈大笑说:“想不到,您的诚实到了这样的程度啊!”
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写道:“此前的使臣不尽如人意,和好两国的只有邓芝。”
两国既已和好,之前被雍闿当作礼物送到东吴的张裔,孙权自然也没有理由扣留,马上派人把张裔找来,打发他回国。临走之前,孙权特意召见了张裔。
这本来是一次很平常的走过场的会面,但素来不拘小节喜欢开玩笑的孙权却不放过任何一次拿人开涮的机会。张裔刚进来,孙权上来就问了一个带有明显挑衅意味的问题,孙权说:“我听说你们蜀地有个叫卓文君的寡妇,后来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难道你们那儿的风俗就是这样的吗?”
张裔明知孙权在使坏,可对方是君主,又不能翻脸对骂。但张裔毕竟在官场多年,反应敏捷,马上说道:“卓文君私奔固然有伤风化,但以我的愚见恐怕还是要强过朱买臣的妻子。”(朱买臣是汉朝名臣,他早年落魄,他的妻子不甘心跟他过苦日子,跟别的有钱人跑了。)张裔的一番话,不卑不亢,回击了孙权,又让其无话可说。
孙权又说:“您回去后,一定会受到重用,您准备怎样报答我呢?”张裔从容答道:“臣戴罪之身,如果侥幸得到赦免,臣五十八岁之前的性命是父母所给,之后就是大王您所赐予的。”孙权听了大笑,对张裔颇有欣赏之色。
张裔告辞出来,却有点儿后悔自己刚才锋芒太露,担心孙权不放他走,于是命人昼夜兼程一刻不停地往回赶,没过多久,孙权果然后悔,派人来追,但张裔已经走远,追不上了。
孙权喜欢在庄重严肃的外交场合开玩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位老兄的前科可以追溯到刘备时代。伊籍曾奉命出使东吴,孙权早就听说过伊籍能言善辩,就想试试,这也符合孙权一贯的恶搞风格。
当伊籍按外交礼节向孙权施礼下拜时,坐在上面的孙权突然冒出了一句:“先生服侍无道之君一定很辛苦吧。”孙权本以为这下能难住伊籍,在那里坏坏地等着看伊籍发窘出丑。但没想到站在下面的伊籍思维敏捷,马上回了一句,“一拜一起,并不辛苦哇。”说完,伊籍抬起头,微笑着看孙权。
孙权一愣,随即大笑,本来想戏弄人家没想到反过来却被人家嘲弄了一番。孙权这才知道,伊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这个小故事算是一段外交花絮,但也是一个外交小胜利。所以回去后,刘备马上给伊籍升了官,给了伊籍一个昭文将军的荣誉头衔。
伊籍后来与诸葛亮、法正、李严、刘巴一起制定《蜀科》即蜀汉的根本大法。
张裔流落吴国,始终不曾屈服,堪称三国时代的苏武。张裔回国后,果然受到丞相诸葛亮的重用,先是担任丞相府参军,参与相府政务,不久又当上益州治中从事,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助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