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用友U8)(第2版)
- 杜娟 饶兴明
- 3771字
- 2020-08-27 05:27:07
1.2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
1.2.1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软件第一次利用计算机处理工资,使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它彻底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方式。最初计算机会计业务的处理只使用在单个的业务处理上,如工资、销售统计等。1965年以后,形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出现了总账系统、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财务报表等。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决策支持系统。这时,计算机开始帮助预测、决策,如“供应管理”、“存货管理”等。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被引入管理会计的支持系统,增强了会计的经营管理功能。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一体化、综合化的发展,产生了ERP系统。
在我国,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业务的处理起步比较晚。在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试点。1981年8月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财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1982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我国公开出版第一本介绍计算机会计运用的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此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2.2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单项处理阶段、综合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决策支持系统阶段、商务智能系统阶段。
(1)单项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代替手工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并不广泛,只是被运用在对单个会计业务的处理上,如早期的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原材料的核算等。这时的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特征是:程序简单,程序和数据相互不独立,没有数据库管理。但是,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2)综合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利用计算机能够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如工资核算与账务处理等一起构成会计核算系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程序已经构成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管理,程序和数据相互独立,使用比较灵活。
(3)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对会计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具有反馈功能;能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利用计算机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进行处理。如会计系统与其他系统结合,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软件支持,数据共享度提高,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
(4)决策支持系统处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和决策模型库。计算机以此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多样化的、不确定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方案,如各种经济模型处理。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数据冗余度小,数据不断扩张,有分布式终端,构造网络。
(5)商务智能系统处理阶段。商务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BI)具有集成化数据管理、灵活的数据访问、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报告等能力。商务智能系统可以进行企业绩效评价、企业战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分析、企业价值分析、本量利分析、人力资源分析。通过六方面的分析展示企业战略的整体目标达成情况、财务状况、企业经营状况及其他情况,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商务智能系统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业务数据会逐步积累到各种系统中,通过商务智能系统的建设,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数据内在联系,更快地分析问题和掌握企业实际情况。
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从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阶段开始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而商务智能系统阶段则可以说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2.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在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经过了很长的发展历程,纵观发展历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年前)。1979年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储。只有少数单位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只是在单个的业务处理上,如工资核算、原材料核算等。在这一阶段,由于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中文的财务软件相当少,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缓慢。
(2)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8年)。以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会计电算化试点为标志,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初步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掀起了研究会计电算化的热潮,许多单位纷纷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组织开发会计软件。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建立会计理论结构模型。但这一阶段,开发的会计软件投资大、周期长、质量不高、稳定性差。计算机技术尚未在我国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3)快速发展阶段(1988—1998年)。经过前一阶段的初步探索,1988—1998年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阶段,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关键时期。1988年12月,产生了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它是现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它成功开发了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中的工资管理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并通过了财政部评审。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还出现了其他软件公司推出类似子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这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在财务部门使用,具有进行全部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功能,可独立满足小型会计单位一般的会计核算要求。但对于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仅仅满足记账、算账、报账的功能显然是不够的。
(4)普及与提高阶段(1998年—21世纪初)。自1998年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领导下,各级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许多地区和部门制定了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提高。
这一阶段,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过去记账、算账、报账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求建立以管理为核心的面向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原来单一的只能在财务部门使用的系统需要发展为跨越多个部门的企业会计应用系统。由原来的几个孤立的子系统发展为具有财务、报表、应收、应付、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多功能高度集成一体化的会计信息系统。
(5)全面企业管理阶段(未来趋势)。国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物料需求规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制造资源规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Ⅱ)、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21世纪初,我国一些财务软件公司开始向ERP进军,标志我国会计信息化又一新阶段的到来。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基础上,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其扩展了MRP的功能,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近些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国也有一些软件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研究开发国产的ERP系统。用友软件集团向传统的ERP挑战,提出全面实施网络财务战略,建立新型的ERP软件,使ERP集成网络财务的功能。国产的财务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在现在与未来的不断完善、提高,必将实现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型和网络化,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强化企业竞争能力。
1.2.3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纵观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有如下发展趋势。
1. 标准化
要解决会计信息的传递、会计电算化后的审计等问题,会计电算化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财政部作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者,首先,统一制定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其次,制定统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最后,指导进行规范化的软件开发、对软件进行评审、验收。
2. 集成化
目前,会计信息在整个企业信息中占到70%以上。借助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供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ERP系统就是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3. 网络化
随着网络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代替人工进行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记账、算账、报账,对会计信息分析、预测、决策,帮助企业加强信息传递和交流,实现财务和业务协同及远程报账、查账、审计等功能,支持电子账单、电子货币,改变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多功能化正逐步增强。
4. 智能化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侧重于提高人工数据处理、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实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研究新的成果,采集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分类存入计算机,在预测、决策过程中,由决策目标确定输入以后,利用专用语言,如PROLOG、LISP等,经过反复推导,调出有关专家经验和智慧,辅助决策,以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5. 国际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各个国家之间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增强,经济信息处理需要向国际标准靠拢。我国现在使用的是财政部颁布的2007版本的会计准则。它与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之间还有一定的出入,在某些经济业务的处理上缺乏与国际的可比性。会计电算化走国际化的道路,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