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5年。
重耳继位第二年,周襄王的弟弟子带(王子名带)发动叛乱,周王逃到郑国避难。这次郑国文公敞开城门迎接了落难的周天子。周王向秦晋两国求助,秦穆公点兵准备启程救助天子,谁知,晋文公不顾刚登王位还未稳妥,国内不安,抢先一步派兵勤王。晋文公帮助周王平了子带之乱,拥戴王室有功,得了周襄王手写《晋文侯命》诏书,封为‘侯伯’,并赐四邑。彼时,秦穆公已明白重耳并非是能任他摆布之人,简直是养虎为患,心中十分后悔扶持了重耳。
文公否极泰来运势正旺。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军、楚军对阵。重耳遵守了先前的诺言退避三舍,之后仍大败楚军。未几,便在践土与鲁、齐、宋、蔡等国会盟,执牛耳成为盟主。周天子承认其地位,晋文公在列国群雄中称霸。穆公心里更加不是滋味。
公元前630年。
一天午后,闲来无事,晋文公忽然想起自己从前逃难时,路过郑国求助,到了城下郑国文公却不给他开城门的往事;虽说郑文公胆小自私怕惹祸,但是在城墙上露面却不开城门实在是过份!可耻的小人!又想到城濮之战,郑国虽与晋结盟,却提前将兵士偷偷送到楚国相助,两面三刀实是可恶。文公越想越气,心里郁闷之极,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当下写了封文书,要讨伐郑国的不敬之罪。
郑国的公子兰一直在晋国逃亡。公子兰兰心蕙质,深得文公喜爱,在晋国谋得了大夫一职,随侍在文公左右。晋文公想到公子兰轻车熟路,便思忖着让公子兰打头阵,即可鼓舞士气,也可借此立下战功,好叫那些晋国老臣闭嘴,休再说他任人唯亲。
未料想公子兰拜答:“臣听闻君子虽远在他乡,不可忘父母之国。今君上罚郑,臣不敢同往。”
晋文公遭到拒绝,并未生气,点了点头:“此真君子行径也!”更加对公子兰刮目相看。
思忖良久,晋文公向秦穆公修书一封,派快马送去,称愿两国联合一同伐郑。
秦穆公欣然答应,这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名正言顺的进入中原地区。
秦穆公率兵亲征。
秦国刚驻扎了营盘,郑国大夫烛武(烛地叫武之人)就来觐见。
“大夫前来所为何事?是要向我秦国进献城池吗?”左右傲慢地问。
“非也!老朽来劝秦国退兵!”
“你说什么?!”旁边的武将作势拔剑就要杀烛武。
“请听老朽一言。说完再杀不迟。”烛武并未惧怕。
穆公点头道:“讲。”
“晋国拉着秦国一同伐郑,我郑国弹丸之地,以卵击石,恐顷刻间化为灰烬。然,秦晋胜了之后呢?无非是扩大了晋国的统御,于秦国又有何益?国君忘了上次勤王之事吗?秦国同样出力,却被晋国抢得了先机。重耳获得了天子赐封,秦国未得半分好处,只为他人做了嫁衣!咦,国君能让此种事情发生两次吗?”
秦穆公沉吟半晌,烛武所提之事乃是他心里一根肉刺,经年拔除不去。
烛武又道:“秦国非但不能助晋,反而应帮我郑国守城为上策。秦郑并不接壤,中间隔着偌大的晋国。晋国拿下郑国后疆域增大,秦国面对的则是更为强大的晋国啊!文公称霸之心不绝,国君岂可不防?”
这话一语中的,秦穆公觉得甚有道理。
烛武趁热打铁,上前一步道:“留下郑国,他日秦军若是东来,郑国必扫榻相迎,于国君百利而无一害啊!”于是穆公留下杞子带领两千兵马帮助郑国驻守北城门,连夜悄然退兵了。
翌日,晋文公听得秦军动向,便知秦郑已结盟。重耳权衡利弊,不愿与秦国兵马正面冲突,遂去书一封要求郑文公立公子兰为太子,也退了兵。
————————————————————————————
这一年到了公元前628年。
陆浑戎人本是游牧民族,从瓜州迁到中原南留城,一切都需从头适应。十年过去了,祖上几百年传下来的生活习惯都要一一改变,民生愤慨怨声载道,举国民众更加痛恨秦国。
连桑年年派人送谢罪鱼书给他的王,这年,王终于宽恕了他的罪行。
于是我们一众人在这年年底一同回到了南留城。
成昆在城外迎接我们。大约十年未见,几个人抱头痛哭一场。人生苦短,能有几个十年?而我们还能见到彼此,真是上天的恩赐。
南留城的宫殿不大,里面装饰也不算豪华,皮毛装饰倒是随处可见。王座上也披着虎皮,脚下是羊羔皮毯子。一瞬间,我想起了西戎王,想起了仲姐,想起遥远的西戎,恍如隔梦。
见了王,我们听说了一件事。
王对着连桑说:“之前一直不让你们回来,是怕一回来,秦国就要来拿人,我护不住你们,枉送性命。秦国一直想挺进中原,怎奈晋国死死卡住崤山函谷关要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秦人无法东进。目前听说晋文公新丧,晋国晋襄公继位,秦国蠢蠢欲动!新君未稳,秦国确实有可乘之机。现下国君都不理会‘不加丧’这一条,说不准会有一场大战。但若是晋国战败,我们也会跟着遭殃啊。”
“你们做好准备吧,想想应对之策,以防万一。”陆浑戎王礼数周全,周朝话说得非常好,让人惊讶。
回来后非子说:“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恐怕机会要来了。”
【秦宫】
郑国在洛邑的东边。西边是周朝,北部是晋国。
秦穆公一直想东进中原。
公元前630年秦做为晋国盟国攻打郑国,烛武不战而屈人之兵,仅凭一人之力,力退秦晋两国。这两年秦国还是无法东进寸步。
终于,到了公元前628年。
晋文公重耳薨了。人死约消,秦穆公觉得时机来了,东进有望。
紧接着公元前627年年初,大雪纷飞中,郑文公也薨了。。。
三年前伐郑时秦国留下的两千军队已在郑国站稳了脚跟,杞子成为了北城门的守将。
这天,杞子派人送来鱼书密函,信中说:“吾王在上。郑国国君新丧,臣下现已掌握了郑国北门,可手持虎符开闭城门。主上若是带兵前来,臣下会由内敞开大门迎接秦军,破郑易如反掌。”
穆公阅后大喜,手拍案几道:“真乃天助我也!攻下郑国,我们就等于前后包抄了晋国,染指中原指日可待!”
穆公觉得这是老天送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按耐不住兴奋,与众臣商议。
“我们先派重兵借道晋国攻打郑国,定能重挫郑国!待收拾了郑国,转回头,两面夹击,岂非还有机会一举攻陷晋国?”一位臣子进言,穆公不住赞许点头。
上大夫蹇叔站了出来说:“君上应三思。我们长途奔袭郑国,劳师动众,恐难保不为人知。郑国如有所防范,我们可能功亏一篑啊!君上,万一失算,得不偿失!”
上大夫百里奚也反对,穆公又转头问其子百里孟明视(百里氏,姜姓。字孟明,名视。又称孟明视或百里视。)
百里视是一员年轻好战的猛将,此刻热血沸腾,即刻抱拳揖礼点头道:“君上圣明!我等愿往!定一鼓作气,拿下郑国!”
秦穆公缕着长髯点头道:“现今周王虽式微,但还存留。四邻虽小国,却未尽数依附。郑国对寡人对秦国而言实在重要,如果拿下郑国,秦国就在中原有了一席之地,真正进入了中原腹地!到了周天子脚下,或许能得到周天子封赏,成为堂堂正正的诸侯国!”上回帮着晋国勤王,晋文公被封侯,秦国却没得到封赏,这一直是穆公心里的一个结。
百里奚上前一步又劝:“君上,郑国公子兰一直追随晋文公,两国同气连枝,大举犯郑恐怕晋国从后夹击我军啊!”
“晋国也在国丧中,估计应接不暇。再者,公子兰追随的是重耳,现重耳已死,还有何惧?新君小儿未必就和公子兰交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乃霸业险中求也。”
巨大的诱惑力使穆公不听两位上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的劝阻,一意孤行,准备伐郑。
穆公点兵三万众,派大将百里孟明视为帅,带领西乞术、白乙丙两员猛将东进攻伐。另派两位公子随行监军。
大部队旗风招展,浩浩荡荡往郑国开拔。晋国正在国丧,举国哀悼,一片死气沉沉。秦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借道晋国而行,一路畅通无阻。
这日经过东都洛邑王城。
周王室此时羸弱,然而毕竟是中原的天子。虽说天下已呈礼崩乐坏之初势,各国诸侯大将们带兵经过周王宫时,还是会下马下车,对九鼎礼拜,以示敬意。
这一群秦国年轻将士并未将周天子放在眼里,根本忘记了两位上大夫的叮嘱,趾高气昂,大力地抽着马驾着车,唱着歌从宫门前呼啸而过。
周王孙满还不到八岁,站在宫门前的台阶上,看着夕阳下这扬长而去的兵士问周天子:“我闻听夫子常说历来骄兵必败啊!他们大张旗鼓丝毫不掩人耳目,难道不怕郑国人知晓?”周天子没有答话,低叹一声,落寞的领着王孙满转身回宫,转头瞥见有两架马车停了下来。天子摇了摇头,径直回去了,并未留意下马之人。
大军浩浩汤汤,逶迤而行。岂知,大军刚到滑国,就有人通报说郑国的大夫前来迎接秦国将士,百里孟明视心里一怔,皱着眉与其他两员大将对视一眼。
“欢迎贵客前来狩猎!我王派我来给诸位将军引路,去往猎场。”郑国的大夫恭敬谦卑又热情,兴高采烈大声地说。
秦国三位大将面面相觑,交换着眼神,心想恐怕事有所败露,估计郑国已经知晓。百里视便尴尬地笑着答:“对对,我等就是去射麋鹿!”还做出射猎的姿势。
此人乃是郑国贩牛之人,更常在各国贩卖消息,名弦高,对天下大事也能知一二。当年蔡将军就是让他打探到赵军将赵棠与小夫人闵珠之事。弦高看到秦军大举来犯,从周国穿街而过径直往东,料定必是来伐郑的。国难当头,弦高立刻赶着自己的牛群到了军前,献上自己的十二头牛,来见百里孟明视。
弦高作揖谎称道:“列位将军,这十二头牛是我国新君郑穆公赐给众将士的。新君说贵客远道而来辛苦了!若是看中郑国的猎物,尽管猎取,不必手下留情!郑国虽小,礼不能废。虽在国丧中,也已为贵客们备好了美酒佳肴,为马匹备好了牧草。秦国贵客们请尽情享用!”
出了军营,弦高立刻连夜飞鸽向郑国新君传递了消息。
晚上,秦军杀了这十二头牛犒赏众将士,饮酒至深夜。
郑国新君兰收到密报后,马上派人去北门小心打探,不要走漏风声。很快,去的人回来跪地回禀道:“君上,秦国杞子带着秦军在偷偷地擦枪磨戈矛,厉兵秣马,武器上的光差点闪瞎了小人的眼!”
郑穆公站起来,即刻派人去抓秦军首领杞子等人。
晨起秦军中有人来报:“报——杞子设法留下话来:我军所图已然败露!杞子趁夜奔逃至齐国,另外两名内应也逃去了宋国。郑穆公已有准备,新君身穿孝服头缠孝麻,站在城头誓死护国。郑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我军切不可冒进!切切!”
出师不利,郑国已有了防备,果然应了上大夫蹇叔的话。三位秦国大将商量一番,权衡利弊后准备返程。然,大军劳师动众不远千里,不愿白跑一趟,三员大将以碾压之势顺道灭了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