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之一:取什么样的“外贸依存度”?取“外销主导型”,抑或“内销主导型”“内外销并重型”?

要把这一条先定下来。因为它涉及一个企业的产品结构、设备配置、人才配置、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向、工艺技术标准、产业链组成等一系列方面。

纺织、服装工业就整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上可以以1980年为中线划分为两个时期。从1980年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30年间,中国纺织、服装业基本上是内向型。这个时期,国家致力于发展纺织工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广大人民群众“衣被甚少”的问题。这个艰巨任务在80年代前期基本完成了。随着纺织、服装工业迅速发展并逐步发展为“纺织大国”,从1984年取消布票、国内城乡市场敞开供应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就总体而言,是内外销并重而适当强调外贸出口。80年代中期,国务院对纺织工业提出“出口导向”战略。1986年8月,11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轻纺工业出口问题。会议明确:“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一定时期内要依靠纺织,还得发挥这个优势”。同年10月召开的12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再次明确:“纺织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同时决定“服装和丝绸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纺织工业部1986年年底召开的厅局长会议,作出了要把发展纺织工业的指导思想,从以国内市场为主转移到保证国内市场的同时,着重抓出口创汇上来。从此时起,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时期。国家在多个方面鼓励、支持纺织品、服装外销出口;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又成功地实现了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的目标。结果就是:纺织品、服装出口,从1980年44.3亿美元,逐步上升为1990年的138.5亿美元、1995年的379.7亿美元、2000年的520.7亿美元、2003年的804.8亿美元、2004年的973.85亿美元。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占的比重,相应地从1970年的2.9%、1980年的4.6%、1990年的6.8%,大幅度跃升为2003年的17%左右,2005年的将近25%。我国人口众多且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市场始终是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立业之本;而外贸出口,则已是拉动中国纺织、服装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纺织、服装企业界当前在研究、制订本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应该考虑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的这个大趋势。

世界各国在宏观经济分析中,采用“进出口总值与GDP的比值”的计算公式得出“外贸依存度”。世界银行则是以“商品贸易额与GDP的比值”来分析各国的外贸依存度。这两种计算公式得出的“外贸依存度”,对于一个工业部门或企业来说,都失之宽泛,不够直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工业部门实际需要出发,主要是分析全社会口径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兼用实物法和价值法。实物法,是分析纤维加工量的内外销比例;2004年的计算结果是外销24%,内销76%。价值法是分析出口总值与“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的比值;2004年的计算结果是外销30.25%,内销69.75%。如果改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口径计算,采用“纺织品、服装出口交货值”与“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的比值,得出的结果在2004年也是30%出头一点(31%)。再如果服装行业单算,则其“外贸出口依存度”要比纺织、服装统算高出很多。服装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4年上半年为50.2%;2005年上半年略有回落但仍高达47.16%。

一个国家长期致力于国际贸易,其外贸出口依存度自然会逐步上升。但外贸出口依存度并非越来越高。从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供求关系对商品售价的影响)和经营风险(出口过多,必然会导致贸易争端以至反倾销)的历史经验看,纺织、服装这个庞大产业部门就总体而言,30%左右的贸易出口依存度,比值还不算太高,但出口的实物数量已极为可观。因此,可能要适当控制了。那就是,“放手发展外贸出口(就数量而言)”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转向集约经营的时代已经到来。不仅是要从“以量取胜”的出口模式中解脱出来,必要时国家还得通过自我设限、征收出口税等宏观调控手段,将某些敏感商品的出口总量(数量)保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就企业而言,也有个掌握好“外贸出口依存度”的问题。这里面,首先要联系宏观(全社会,纺织产业)的“外贸出口依存度”进行研究。如果某个大类商品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已经够高了(或者国家已在控制了),那就不要去“火上加油了”。反之,当然还可以继续开拓市场。

各个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外贸出口依存度时,当然还要考虑本企业的各种因素。至于企业自身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其计算方法可以兼用实物法和价值法、收入法。实物法侧重分析本企业大类产品(例如纯棉纱、涤纶布、印染布、西装、男衬衫等)的内外销(数量)比例。价值法,是看“出口交货量与工业销售产值的比值”。还可以用“收入法”,即“出口总值(从美元折回人民币)与企业内外销销售总额的比值”。三种计算公式不妨并用,综合地加以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更为全面地从战略上掌握外贸出口依存度,还能从中分析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水平。

从战略上考虑本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主要的关联因素是:

1.基于对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和世界纺织、服装工业总状况的分析和预测 特别是一些直接影响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因素。例如,世界范围纺织、服装产业大转移的进程;一些“自由贸易区”的大动向;一些“市场准入”的国际认证如生态纺织品标准等,将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为新的贸易壁垒等。

2.考虑国家有关纺织品、服装外贸的重要政策和纺织、服装业的产业政策 现在看来,包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内的几项基本国策和产业政策是不会变的。但在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的平均利润率相当低的情况下,国家在“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主动设限、征收出口税等方面的政策动向,以及这些政策可能的调整会给本企业外贸出口带来多大影响,则要充分估计。

3.考虑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最先进入市场经济,并已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大产业部门;“大纺织”各行各业企业界的生产、经营和市场选择,已经基本上由企业依据经济规律自行安排。因此,在研究、制订外贸出口中长期战略时,自然是一切从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为归依。既不需要牺牲企业经济效益去服从国内市场“保障供给”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内市场业已供过于求的条件下,这样的计划经济做法事实上早已没有必要)。也不需要牺牲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去服从地区、部门“创汇业绩”需要。纺织品、服装无论内销或外销,近年都只能拿到工业产品的平均利润;但在一般情况下,外销产品的利润率略高于内销产品,而且货款结算方面的问题较少。因此,一些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把外贸依存度定得稍高一些是很自然的。

4.考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为此,需要对构成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各项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衡量。包括:设备技术现代化程度,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基础,科技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水平,外贸人才等。企业地理位置、港口条件、运输条件等也应考虑进去。

5.经济安全和企业经营风险 纺织品、服装无论内外销都有一定风险,但外贸的风险概率要大一些。在研究本企业的外贸依存度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一般地说,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将外贸出口依存度定在50%、60%以至70%,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退回国内市场),比较适当。从经济安全看,85%左右应是极限。至于定位于90%以上以至“百分之百外销”,这样在企业经营方面的“破釜沉舟”之举,一般是不可取的。除非是做OEM贴牌加工,贸易伙伴要把生产能力统统包下来,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列出违约责任条款。

战略问题之二:采取何种市场定位?是“市场多元化”,还是“市场专一化”?

近年人们说得较多的是“市场多元化”。其实这是就纺织、服装产业整体而言的。如果就一个个企业而论,则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作出适当选择。

“市场多元化”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市场主动权操之在我,“东方不亮西方亮”,经济安全系数较高;对贸易伙伴有挑选余地;价格、利润的上浮空间较大。其缺点是产品结构往往会调整频繁,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销售活动的费用开支增大,不利于保持成本、价格的竞争力;经营难度较大,不利于客户的稳定。“市场专一化”的好处是销售渠道稳定,有利于实行生产专业化,有利于在贸易双方互动中不断改进产品。如果贸易伙伴是有能量、有诚信、目光远的客户,往往可以取得明显的“双赢”效果。其缺点是市场主动权操之于人,订单说没就没了,供货协议说吹就吹了;价格主动权也往往操之于人,很容易被无理压价而只能吃口苦饭。更重要的是经济安全问题。贸易伙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或经营方针改变,以至贸易伙伴国家的政局变化、国家间政治关系和整体经贸关系的恶化,都会导致贸易额的剧降。

从战略高度看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是“市场多元化”优于“市场专一化”,一般情况下宜于认定“市场多元化”并作出相应部署。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取“市场专一化”。例如,某些市场较窄的高档、特殊产品的外销,某些极具发展潜力并有较高利润的OEM贸易,具有很强互补性的双边贸易等。

战略问题之三:采取什么样的品牌战略?

推进名牌战略,是中国纺织、服装业持续发展并走向世界的客观需要。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作的决策是,是采取单一品牌战略,抑或主、副品牌配置以至系列品牌?

单一品牌的好处是有利于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营销策略以至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进行品牌建设;而且一旦形成四海皆知的名牌后,其品牌效应可说是无可限量——产品价值倍增,市场拓展事半功倍,甚至仅是做OEM生意就可以日进斗金。

当今一些世界级名牌如耐克(NIKE)、阿迪达斯、李维·斯(牛仔裤)、皮尔·卡丹等,都是单一品牌战略的成功例子。近年在时尚服饰领域很活跃的鳄鱼、BOSS、POLO、金利来、真维斯、班尼路、佐丹奴等海外名牌,也是走单一品牌的路子。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一些已开始取得名牌效应的产品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杉杉西服、雅戈尔西装衬衫、波司登羽绒服、三枪内衣、铜牛内衣、鄂尔多斯羊绒衫、恒源祥毛线、博洋家纺等,都是以单一品牌闯市场并取得成功。

事实上,我国纺织、服装业早期的一些名牌,如新光内衣厂的司麦脱衬衫,永新雨衣厂的ADK(大地)雨衣,五和织造厂的鹅牌汗衫,章华毛纺厂的章华花呢,天津东亚毛纺厂的牴羊牌绒线,新丰印染厂的白猫花布,中纺公司的龙头细布、五福布、跳鲤细布、四君子哔叽、兰凤纱、菊花牌内衣等,都是一厂一品牌着力经营的成果。

至于采取主、副品牌配置和品牌系列的做法,在纺织、服装工业也不乏成功先例。其好处是便于作各类、各个档次产品的市场探索,并可以分散经营风险。主、副品牌配置,适合于大中型企业同品种不同档次产品的经营。品牌系列,则适合于大中型企业的多品种经营。

结合外贸出口推动名牌战略,比较之下,我认为一般以采取单一品牌战略为宜。

第二,是内外销同品牌,还是外销产品另设品牌?

内外销同品牌,这是最理想的。当前一些跨国公司经营的国际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国内外同一品牌。这样,不仅有利于名牌战略,而且有利于生产、经营安排。但采取内外销同品牌有两个条件:一是内外销产品的质量、档次应同一水平;二是品牌名称要设计得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都合适(最好是做到NIKE和家电的SONY那样)。前面一条一般问题不大,后面一条则有点难度。因此我认为:

如果在国内市场是“驰名商标”,而这一商标对外销产品却明显不甚合适(例如福、禄、寿、喜等),就要果断地另行设计,而且越早越好。

如果在国内市场已是“驰名商标”,而这一商标对外销产品是否合适还很难作出结论,不妨经过几年探索后,再行取舍。

如果某个品牌在国内市场还没有什么知名度,而企业的外贸依存度又比较高,那就不妨“内销服从外销”,索性从打开国际市场的角度另行设计,设计出国际化的内外销通用的新品牌。

第三,还应该注意商标设计是个很深的学问,要做到“华洋通用”尤其难。我想,结合推进外贸出口设计品牌,设计思路宜为:

(1)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考虑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外贸依存度已相当高,新设计的品牌宜适当国际化。如果在国际化中渗进一点民族特色更好(但不必勉强)。

(2)宜与产品的特点和性能、产地有巧妙的联系。例如,内蒙古东胜的羊绒衫以“鄂尔多斯”命名,就设计得很高明。

国际著名的麦当劳快餐公司近年居然也开始介入服装业,它推出的童装品牌定名为Mckids,设计得颇为巧妙,值得借鉴。

(3)宜设计得雅俗共赏。过雅与过俗都不可取。

(4)切忌“傍名牌”(“傍”世界级名牌),那是最没出息的,甚至还会引发商标侵权纠纷,连累到外贸工作的其他努力。

战略问题之四:主要采取何种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抑或两者兼取、跟着订单走?

多搞些“一般贸易”自然最好。自主品牌,自主定价,自主设定产品结构,自主选择市场和客户……;这样,一般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我国纺织、服装业事实上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合计534.94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66.5%。2004年在各项主要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仍是最为迅速,其总值达到659亿美元,在整个出口中进一步上升到68%。从战略上考虑,“一般贸易”能多搞就多搞,不存在限制问题。

但加工贸易也不容忽视。2003年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出口247.33亿美元。同年加工贸易出口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73%;这三成份额,可就是近250亿美元呢!对这样规模的贸易方式,岂能不予关注!更何况,对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加工贸易还是关系企业兴衰的生命线呢。OEM贴牌生产,虽说只能从委托方分得很小的一块蛋糕(毛利率一般在10%以下),可终究为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订单以至新的商机;而且,企业还可以利用“国际著名品脾的OEM受委托企业”的名声,为本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带出本企业的自主品牌。

这里,我想直接引用龙永图先生有关“加工贸易”的一番精辟议论:“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加工贸易还有至少20年以上的增长期,我国应该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流。几乎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都注重搞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是零关税,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贸易方式”,“国外一个品牌也是经过数十年才搞起来的。另外,正是因为知识产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才有目前的国际产业大转移。”

我认为这些论点极值得纺织、服装企业界高层人士参考。因此,干脆来个原封不动的“拿来主义”,用来作为探讨这个战略问题的结论。

战略问题之五:以什么样的产品结构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适销”。无论出什么档次、什么品种的产品,都应以“适销”为前提。

纵观中国纺织、服装工业推进外贸出口的历史过程和现状,最为现实并易于“把蛋糕做大”的战略,是盯住“中档和中档偏上”的商品市场。如果说得形象一点,以纽约市场而论,就是主打曼哈顿第七大道(服装大道)和梅西百货公司市场,而不必硬往第五大道挤。其实,像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精品服装店经销的高档、华丽、个性化要求很高的服装,市场很为有限,根本不是主打批量生产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界的用武之地。而第七大道那些二三百美元一套的西装,二三十美元的衬衫,四五十美元的休闲服和牛仔裤……这样价位的服装,却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界的优势产品。当然,并不排除某些大企业花点代价设法在房租惊人的纽约第五大道占一席之地,借以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形象。更不排除通过OEM方式进入这样的市场。

主要以“中档和中档偏上”的产品结构去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并不排除加工我国珍贵原料(山羊绒、真丝等)的企业,以高档以至超高档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至于低档及中档偏下的产品则已不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外贸出口的优势所在,一般就不要去下工夫了。除非是运用现代科技搞点“粗粮细作”。

适时让出低档及中档偏下商品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也有利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界的集约经营,是必然的趋势。采取这样的战略措施,还有利于实现与“低我一筹”的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的共赢、多赢。

战略问题之六: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以什么取胜?

从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历史看,世界各国纺织、服装业在这个问题上曾采取过多种战略。可以是“一贯的高档货,高品质,高价位”,例如英国毛纺织业在呢绒出口中采取的战略。可以是以产品的现代化设计取胜,例如意大利纺织服装业推出的风靡世界各地多年的粗纺呢绒休闲服和轻薄呢绒。可以是以产品引领时尚、更新换代迅速取胜,例如韩国出口的T恤。可以是以产品质量稳定取胜,例如巴基斯坦出口的棉纱、棉布。总之,得有自己的一张或几张王牌。

中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应该从“以量以廉取胜”转向以质取胜,这个问题已经谈论多年了。抓住贸易自由化的战略机遇,今后一些年应该是最终完成这个转变的时候了。1997~2002年我国服装出口单价连续6年下降,这一局面在2003年有所改变,当年服装出口金额增幅首次高于服装出口数量的增长。2004年出口金额增幅再次高于数量增幅。200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的平均单价为2.6美元,同比上升20%。

最近几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在“以质取胜(确切地说应是以物美价廉取胜)”方面的努力,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中国许多纺织品、服装,早已进入发达国家连锁商业、购物中心、大百货公司等主流商业。一些重要产品的外销价格,已开始略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男式西装、男式衬衫、羽绒服等重要商品的工艺和品质已达到国际水平,并已开始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如果保持这个发展势头,在市场经济催化下,再经过十年八年的努力,应有可能基本完成转向“以物美价廉取胜”的战略转变。一些已完成技术改造、拥有较多人才的大中型企业,还应该提前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与此同时我还认为,对“廉”也不能一概否定。相对于发达国家本土纺织、服装产品价位的“以廉取胜”,实际上是国际产业大转移以及中国企业界在国际产业大转移中得益的根本原因,也是近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界在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对生产、销售成本的控制;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人工成本较低,价格相对便宜”的国际市场竞争手段。归结到外贸出口的长期战略,是否可以表述为“以质取胜而价格明显便宜”?总之,在产品品质比较优良的同时,没有“价格相对便宜”这一招,恐怕也是不行的。

战略问题之七:“技术加艺术”,致力于提升纺织品、服装的艺术设计水平,从而以较大幅度提高外销产品售价、增加产品附加值。

精致完美的纺织品和服装,从来就是“技术加艺术”的产物。纺织品、服装的艺术设计(织物花型和纹样、服装的款式和色彩运用、装饰件配置、家用纺织品美术设计等)水平的高下,不仅直接关系市场销路,而且直接影响产品价位。这些年来人们常说的“提高外销产品附加值”,就纺织品、服装而论,其实最直接、关联度最大的是艺术设计。同一品种、档次的纺织品或服装,由于艺术设计水平的差别,价格往往相差好几成以至几倍。遗憾的是纺织品、服装的艺术设计,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国际竞争力诸因素中,却往往是弱项。

因此我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界,有必要把艺术设计问题提到战略高度。要像抓“技术含量”那样抓“艺术含量”。要在外贸洽谈中对艺术设计水平按质论价。要大大提高艺术设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体现在设计部门经费安排和设计人员报酬上。应该注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地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艺术素养。为此,要舍得花些本钱。在这个问题上,投入产出比肯定是会很高的。

从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销纺织品、服装艺术设计问题,还一定要注意:织物、服装、家用纺织品,其艺术设计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又应有别于纯艺术品的创作。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两个认识、理论误区。

其一,不要把T台展示的某些过于超前的审美情趣,与内外销产品实用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法混为一谈。尤其不要让一些追求怪诞的学派领错了路,让一些徒劳无功的怪诞设计作品充斥需要实实在在做贸易的产品陈列室。因为,真正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主流商品的织物、服装、家用纺织品的成功设计,总是在原有的成功设计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具有实用性的设计。例如:苏格兰格子呢、波斯地毯、日本素雅的家纺产品、韩国引领潮流的T恤衫等。

其二,是对“民族化”的过分强调。从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服饰、民族纹样中汲取营养以丰富纺织品、服装的艺术设计,这是世界各国纺织、服装界都很注意的问题。中国是文明古国,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界尤其要关注从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发掘宝贝。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要把握好恰当的分寸,而不要绝对化、简单化。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而最近几十年间,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服饰越来越明显地在“趋同”,“地球村”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趋势。事实上,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大宗产品如休闲服、运动服、西装、衬衫、西裤、羽绒服、羊毛衫和巾被类产品等,无论款式和色彩运用都是“国际化”的(影响所及,连国内市场也在国际化。曾是那样普及的中山服,曾一再提倡的旗袍,曾在APEC会议后着实热闹了一阵的唐装,现在确实已很难“复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硬要把“民族化”塞进外销纺织品、服装艺术设计,以至生搬硬套“民族的就是国际的”,那不是空谈误国吗!

再回到发展战略议题上来。总之,提高外销纺织品、服装的艺术设计水平,是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并提升产品价值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应该从战略高度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如实承认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并虚心地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战略问题之八:合作共赢。

这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近年特别强调的一个大方针。所谓共赢,其具体含义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界与发达国家(它们一般为主要进口国)企业界(厂商、劳工界)的双赢;中国作为主要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与同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的有关国家企业界之间的双赢;实现各国优势互补,推动双边以至多边贸易。这一具有大国风度的战略,作为新方针在几个国际会议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有关国家企业界人士的热烈响应。

“共赢”的方针,体现了我国在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中一贯强调的平等互利的原则。我认为这并不是为了减少贸易摩擦而专门讲给外国人听的,而是争取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持续发展的一条高明方针。设想,一进入贸易自由化的时代,就一年到头接连不断地打倾销与反倾销的官司,打知识产权的官司,打贸易壁垒、“市场准入”的官司……这样永无宁日,即使道理在我们一方也会搞得两败俱伤。

实现共赢,首先当然要从思想上接受这一方针。然后,切切实实地体现在外贸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在出口数量、价格竞争方面宜有所节制,不要逼得贸易伙伴国的相关产业、相关企业无路可走;争取与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界建立平等互利的中长期合作关系;有生意大家做,不要搞市场的“通吃”;如有需要与可能,走出去在海外设厂,这样既可拓展本企业的市场,又可以为所在国创造就业岗位做贡献等。总之,只要指导方针中有“共赢”这一条,办法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