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图书馆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文化氛围营造

摘要:LC是由1C发展而来,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营造LC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可为大学生成人、成才和教学、科研提供有效的人文关怀,形成共同的文化共识、温馨和谐的服务环境、友好的人际环境、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能真正成为读者学习的乐园、科研的好帮手。

关键词: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文化氛围;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由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1C)向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转变,图书馆建设的着重点也由硬件设施建设转变为软件设施建设,各类硬件设施优良的图书馆更是如此。这类图书馆以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为目标,大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服务项目,实现“文化引导、环境育人”的目的,不断深化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视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打造图书馆的服务品牌,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学习的乐园、科研的好帮手。

一、LC文化氛围营造的概念、机制、特征及其必要性

1.LC的概念 1C向LC转变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其愿景、内涵和功能等方面都有了针对性的发展,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目前,被国内大多数人认可的LC概念为:LC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协同交互式学习环境,它融合了学习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虚实结合的无缝式互动平台,强调对协同式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是一种促进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全新服务模式。由此可以看出,LC的核心是由馆藏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模式和方法开展服务,以适应图书馆在职能和功能上的变化,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项目多元化以及服务质量和效益显著化。

2.LC的运行机制 LC的建设目标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其学习环境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与温馨。同时,LC的运行机制强调的是用高技术装备的学习场所,以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配置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把图书馆服务及环境融入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通过图书馆与校园内的教学、指导、写作、技术和咨询等不同机构或部门的共同合作,在来自不同部门员工与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写作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因此,理想中的LC的运行机制为三层,其核心层为信息服务台;其次是内部支持层,由信息资源部、技术部、参考服务部、读者教育部和管理协调部等内部部门共同构成;第三层为外部支持层,由学校内各院系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以及校外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等部门或机构组成。

3. LC的特征分析 国内外图书馆建设LC的时间都不是很长,造成大家对LC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笔者借鉴同仁对LC特征的分析,认为LC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能吸引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为学生学习成功提供高质量的帮助;

(2)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并满足学生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所需的动态、协同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并为其全方位地服务、指导和帮助;

(4)用高技术装备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中来,提高其信息素养;

(5)健全学习共享空间考评细则,积极邀请用户参与评价、监督与管理,确保LC健康运行和提供高水平服务。

4.LC文化氛围营造的必要性 在高校图书馆进行LC文化氛围营造时,仅有大楼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处处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文环境来陶冶读者的情操,把“养分”散播在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吸取“养分”。通过对LC的概念、运行机制和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LC成功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因素就是其文化氛围营造,这是一个软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LC的成败。

LC的人文环境营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可以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各尽所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营造一个上下一致、团结协作、沟通互信、消除隔阂、增进友情的氛围。有了成功的文化氛围,它就可以很好地支持LC所强调的协同式学习过程。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要构建LC,就必须注重其文化氛围的营造。只有这样,LC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学有所获、助学成功的建设目标,实现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二、高校图书馆LC文化氛围营造的内容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LC的文化氛围营造主要应包括LC服务环境、LC人文关怀、LC人际环境和LC和谐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可以形成共同的LC文化共识、温馨的LC服务环境、友好的LC人际关系、任人唯贤的LC用人机制,并充分发挥“文化”内涵建设的作用,极大提高图书馆在学校发展中的分量,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使LC的绩效更加突出,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技能、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健康成长,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1.LC服务环境 有了大楼和资源,服务环境营造就成为LC实施的关键。为了使读者个体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方便、舒适、温馨,采用目前国内外图书馆主流管理办法实行全开放式管理模式,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LC学习环境。此环境可实现藏、借、阅、查、休等一体化服务,提供一站式的借还服务、咨询服务、用户教育和为研究小组提供学习空间等,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为全校师生提供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网络化、个性化、专家化的服务环境架构,很好地满足读者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所需的动态、协同学习环境的需要,从而大大提高读者满意度,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2.LC人文关怀 有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构造LC人文关怀就尤其重要,使其处处为读者着想,为读者提供一个特别温馨的学习氛围。在LC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一物、一景、一花、一草进行点缀,并充分结合现有的各种设施,使其相得益彰。这种人文关怀包括馆外的绿化与景观建设,馆内人文艺术气息营造、醒目的各类标识、温馨和谐的提示语、轻松欢快的轻音乐、滚动的电子显示屏等。通过LC人文关怀的布局,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还强化了服务方式、方法,有效地改变了过去被动服务状态,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望,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的乐园,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空间。

3. LC人际环境 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LC成功运行的润滑剂,如密歇根大学艺术与工程图书馆馆长Miller M D在介绍该馆LC运行10年来的经验时写道:“跨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是一件很脆弱的东西。越能未雨绸缪和注重人际关系,跨部门间的协作也就越容易”。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LC馆员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导致在人际沟通和协调上产生一定困难。因此,LC人际环境营造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决定LC实施的成败。为此,在实施LC过程中,必须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分工协作,注重各环节的衔接,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有效避免各部门间的不满情绪和心理伤害情况的产生,使全体LC成员树立“一盘棋”的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LC的效率。

4. LC和谐文化 LC和谐文化是在图书馆实施LC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共同价值观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目的是在LC工作环境中创造一种和谐一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发挥其文化优势,增强其凝聚力。这种和谐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一种升华、拓展、延伸,它集中反映在网络环境下的LC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且是和谐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并为LC协同工作提供一种无形的保障和动力。

在实施LC过程中,构建LC和谐文化要把尊重人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培养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注重环境氛围,培养团队精神;注重领导与成员同参与,共命运,深入领会其内在精髓,准确把握其建设方向。具体来讲,就是要进行充分调研,吸引成员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共同实施,构建和谐文化的“魂”,形成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LC精神,充分体现其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时代要求,确保和谐文化为LC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高校图书馆LC文化氛围营造应强化的几个方面

1.强化沟通与合作,培养馆员协同精神 在实施LC过程中,加强与学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促进其教学科研,也可以很好地解决LC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通过充分利用各学院的专业优势,安排部分教师担任LC的不同角色,不仅能解决LC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也能使LC的服务更具针对性。如邀请人文社科学院的教师担任写作指导馆员,邀请信息中心人员担任兼职IT馆员,邀请重点学科教师担任学科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将这些具有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聚集在一起,既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也有利于培养馆员的团队协同精神,从而实现不同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学习,达到双赢的效果。

2.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队伍建设 要完善LC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科学地引进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布局合理的馆员队伍。为此,图书馆一方面要广开人才引进渠道,将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内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和充实LC的人才队伍,使馆员成为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扎实、图书情报知识熟练、服务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最终满足LC读者个性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对新招聘人员严把入口关,确保LC馆员的综合素质。

3.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LC是在I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各类新技术的应用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图书馆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引导馆员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其知识结构,以此来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培训的内容要根据馆情和具体岗位要求而定,从而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LC人才队伍,以适应LC发展的需要。如笔者所在图书馆就提出:对一般的LC馆员要重点培养其检索能力,明确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与职责范围;对于学科馆员,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口院系学科的概况及馆藏中有关该学科的文献资源情况,还包括IC中常用应用软件和专业软件的操作技术。

4.强化应变能力,实行岗位轮换机制 LC强调协同工作,其各项工作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因此,如果实行岗位终身制,不仅难于激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还会严重限制馆员潜力的发挥。采用岗位轮换机制不仅可以让大多数馆员有机会了解LC的整体运作流程,还可以让馆员不断提升自我,增强馆员岗位的应变能力,从而才能使馆员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使大家都成为多面手。

5.强化学科馆员服务,健全评价体系 学科馆员是实施LC成功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学科馆员评价体系,可以使LC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而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消极被动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LC的协同性和桥梁纽带作用,最终实现提升服务水平的目的,实现双赢局面。在实施的过程中,LC学科馆员围绕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教授、二级学院和科研院所开展工作,形成层次分明的服务体系,开展预约、上门等专家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实现点对点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20-23.

[2] 黄良燕,詹庆东.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图书馆的素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1):96-97.

[3] 朱永武,蒋仁营,梁芳,等.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J].现代情报,2009(9):148-149.

[4] 张英.迈入人文的殿堂——图书馆人文环境探析[J].图书馆学刊,2005(1):24-25.

[5] Miller M D. Learning common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Experience.[2009-06-20].http://works,bepress.com/mdmiller/18/.

[6] 刘青.信息共享空间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26-27.

[7] 郝群.基于用户调查的研究型高校IC构建设想[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114-115.

[8] 康存辉.学科馆员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4):51-52.

本文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核心、CSSCI)2011年第5期87~89页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