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纺织品的质量与标准

第一节 纺织品的质量和质量管理

一、纺织品质量的含义

产品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品质量通常称为品质(quality),是指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美观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广义的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完成其使用价值的性能,即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和社会要求的各种特性的总和。由此可见,广义的产品质量既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特性,也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计量仪器、对用户的服务等质量要求,这些质量统称为“综合质量”,由此构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纺织品质量也称为纺织品品质,是用来评价纺织品优劣程度的多种有用属性的综合,是衡量纺织品使用价值的尺度。纺织品的特性有很多,但只有与满足需求有关的那些特性才构成其质量。人们的需要会随着纺织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因此,所谓的“多种有用属性的综合”,其内涵不仅因纺织品种类的不同而异,而且对同一种纺织品,尤其是多用途纺织品来说,也会因用途不同而不一样。例如,外衣着重强调外观风格、耐日晒色牢度、抗静电、抗起球、抗皱等特性,而对吸湿性以及柔软性不用多作考虑,但这两个特性恰恰是内衣着重要求的,相反,并不重视外观风格和耐日晒色牢度等特性。

二、纺织品的质量特性

产品的质量特性是指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属性和特征。构成纺织品质量的特性有很多,它们对质量都有一定的贡献,但其重要程度却不相同,而且会因用途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纺织品质量的评价和管理过程中,没必要考虑其质量所包含的一切特性,并且将各种特性同等看待,而应该根据其实际用途权衡轻重,尽量简化,选择3~5项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的特性,按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加权综合成消费者真正希望的质量,以提高质量评价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1.真正质量特性

真正质量特性是指消费者对纺织品的直接质量要求,如舒适、耐用、耐洗、耐晒、防水、阻燃等特性。因此,针对纺织品在使用时最重要的性能和功能,真正质量特性应当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为最终目标。由于纺织品的用途和使用条件不同,消费者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质量特性一般难以定量和检验,通常用一些能够反映产品真正质量特性的代用质量特性简单地“表达”产品的真正质量特性。

2.代用质量特性

代用质量特性是指反映产品使用目的的各种技术规格参数。由于纺织品的规格和技术条件是由纺织标准或贸易合同中品质条款所规定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可以量化、检测和标准化的,所以容易被纺织品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和消费者接受。因此,纺织品标准中的质量指标所反映的质量特性大多都是代用质量特性。

三、纺织品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建设一个有效运作的质量体系上,既不同于全面质量管理,也不同于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让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主要是控制产品的各项特定性质,以求其符合设定的规格和技术条件。因此,将质量控制看作是质量管理是不确切的。

四、纺织品的质量管理方法

从质量检验到质量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和采取的管理方法是不同的,其工作重点和工作目的也不完全相同。

1.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的初级形式,主要依靠质量检验人员对全部产品进行检验,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并从中剔除疵品,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这种质量管理方法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事后检查,不具有事先预防性质。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是指1940~1960年,美国休哈特.戴明等提出了抽样检验的概念。统计质量控制是在质量管理中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产品制造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各种问题,工作重点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即对产品形成次品的原因进行管理。这种质量管理方法采用统计控制图进行预防性控制,以积极的事先预防代替消极的事后检验。但是,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过分强调了数理统计学的作用,忽视了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组织管理的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指1960~1980年,人们对产品质量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根据质量体系的原理和原则:质量体系贯穿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采购、工艺准备、生产制造、检验和试验、包装和储存、销售和发运、安装和运输、技术服务和维护及用后处理。

在现代化企业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企业依靠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的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质量管理的动力,即依靠企业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的同心协力;第二,质量管理的手段,即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第三,质量管理的目的,即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

4.质量管理标准化阶段

质量管理标准化阶段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工业发达国家制定自己的质量保证标准,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各国标准在术语概念、管理方法和质量保证的要求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给迅速发展的国际经济交流带来了影响,也给国际质量相互认证制度的开展带来了困难。所以,从客观上迫切要求制定一个权威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陆续推出的生产企业质量体系标准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并被采用,产品质量认证随着国际标准的推广成为国际通行的,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