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装起源诸说

关于人类从什么时候穿起衣服,或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萌生这种想法,进而制作衣服与佩饰,说法很多。多年来众说纷纭,至今也很难确定。

对服装起源的探讨,集中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从一些大胆走进未开化部落的人类学家起手,在研究人类童年状态时必然牵涉到服装形成的基础因素。

这先要从对人类生成的考证说起。1831年,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开始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或《物种原始》)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做了正确的解说。

继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后,在最近百余年的时间里,人们又提出种种有异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例如,人是由水族动物进化而来。这一学说虽然未脱出进化论的圈子,可是已把陆地上的猿,变成了水中的河豚、海豚和鲸。不少医学家和动物学家发现,人和猿的体质结构接近程度,根本无法与人和海豚体质结构接近的程度相比。这就是说,过去有关人类学书籍,大都在强调人和猿的一致性,诸如大脑重量、五官、四肢,特别是手指和脚趾的近似值。然后就此提出,从猿到人的过渡在体质形态的发展上,经历过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从这时开始,现代人种便逐渐形成了。

从海豚进化到人的推测是,由于某一次海水的意外灾难,把一部分海豚和鲸冲到了远离海岸的陆地之上。当海水退去以后,这些水族动物面临着一次生与死的严峻选择。于是,它们中的一部分死去了,一部分却靠着某种勉强的适应力得以存活下来,例如鲸本身就是用肺而不是用鳃来呼吸的。现代医学界和动物学界人士还从对海豚与鲸的生活习性上观察到,它们的交媾姿势、哺乳姿势都十分类似人类,至于说脑重量、脑结构等更是接近人类。这样一来,新学说虽然并未完全形成独立的体系,但还是对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了挑战。而且在20世纪下半叶,英国海洋生物学家何利斯特·哈迪爵士也提出,地球人类可能是一种水生猿的后裔。

其他还有地球上第二次人类衍生、外星来客甚至外星球氨基酸系物质来到地球上,带来了人类的生成与繁衍等,由于与服装关系不是很大,在此就省略了。我们主要来思考一下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一、“御寒说”与“遮羞说”

“御寒说”是服装起源中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说法,确实也有这种现象。冷了,人会马上想到再加一件衣服。但是,御寒能说明是服装起源的主要动机吗?这还要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来探讨。假如人真的是从陆地猿演化而来,那么为什么要脱掉自然体毛再谋求其他物质来遮覆躯体呢?有人认为,或许是地球先变暖而后又进入冰河期,也就是类人猿先脱掉没必要的体毛之后,遇到气温下降时又不得以去找一些什么树枝、兽皮来披上?

假如人的起源真是由水族动物演化而来,那在制衣以御寒的说法上,倒是寻到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水族动物本来只有皮,而没有毛发,因此它们需要制衣以御寒。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只是这样解释未免过于简单了。如果依此学说进行服装起源设想,那就是,水族动物的鳍进化成上肢,尾进化成下肢,在我们的形象思维中,极易引导人们联想起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那天真纯洁的美人鱼。水族动物在陆地上落脚以后,根据需要而逐步长出了头发等体毛,而胡须是本来就有的,只不过在进化过程中又浓密了许多。于是他们在站立的最初阶段就穿上了衣服,同时佩戴上贝壳……美妙极了,有如在读神话故事。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一些神话和传说。直到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和民族学等许多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地质考古对文化遗存的发现,才为研究人类起源和服装成因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根据目前发现的化石资料,1400万~800万年前,已有用两足直立行走的腊玛古猿。有些学者从解剖学的资料分析,认为腊玛古猿可能已有说话的能力。

旧石器时代的年限大致可推断为175万年至1万年前。其中可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延续时间较长,约占旧石器时代的75%。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虽然只给我们留下了简单粗糙的手制石工具,并没有饰品,但应该看到,人类服装即从那些打制石器上就开始了序幕。随着石器工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会制作精巧的饰件。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河流域附近洞窟中首次发现10万年前的“智人”遗骨,从遗物中发现当时人已开始制作饰品。

迄今为止,发现早期饰品的年代远比发现衣服的年代要早许多。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某些饰品因其质材坚固而得以保存下来,而衣服终因质材难以留存太久。无论衣服还是饰品,应该承认人至迟在旧石器时代就发明了服装。如果从御寒的动机来看,显然缺乏证据。20世纪初,欧美一些学者,深入偏僻地区考察,努力从尚存原始部落的穿着习俗上,探寻服装起源的来龙去脉。学者们在观察中发现,气候寒冷的火地岛上原住民几乎完全裸体。达尔文也曾承认:“自然使惯性万能,使习惯造成的效果具有遗传性,从而使火地岛人(南美南端印第安人)适应了当地寒冷的气候和极落后的取暖条件。”航海家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时,看到美洲的原住民都光着身子站在凛冽的寒风中,他赶紧让船上的人们将整捆的布发给当地人做衣服。但是,令哥伦布吃惊的是,原住民将那些布撕上条系挂在身上,任其随风飘扬,根本没有以此保暖的意思。

可以这样分析,以衣服御寒,是文明人的娇弱想法,生存在原始社会生活状态的人,具有更强大的抗御自然并适应自然的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不会因寒冷就想到制作服装,为了避雨而发明帽子是当代人的想当然,至少它不是一个可以确信无疑的学说。

“遮羞说”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服装起源因素。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依据来源于神话传说。基督教《旧约全书》中说,上帝用了6天时间,先造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最后照自己的模样用圣土造出了第一个男人,名叫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并做了他的妻子,名叫夏娃。亚当和夏娃的子孙都是上帝的后裔。亚当和夏娃起初是不着装的,只因为听了蛇的怂恿,偷吃禁果,眼睛明亮了,才扯下无花果树叶遮住下体,其实,这里有一个关键之处需要注意,“眼睛明亮了”,这不正是人类走出愚昧、野蛮时期而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吗?世界其他地区的传说中,都讲是人类受到神的指点才懂得以衣服遮羞。

从种种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一有关服装起源的学说最站不住脚。因为,这是有了人类文明羞耻观以后的事情了。再者说,遮羞主要是遮住哪个部位呢?第一性征?第二性征?事实证明不一定是这样。比如,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女性,包括未婚少女仅从腰间罩一件垂到脚面的萨龙,而前胸和双乳都裸露着。但是,她们却认为来自西方的姐妹们将两条腿显露出来未免太不雅观了。其实,西方妇女的裙长也是从20世纪中叶才开始减短的。英国人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谈到20世纪上半叶的巴西,瓦利族妇女都赤裸裸跑来跑去并不觉得有何不可,但是旅游者提出要买她的鼻塞时,她竟红了脸,赶紧跑去再找一个塞上。在大洋深处岛屿上的人们,赤身裸体,只在颈间戴一串贝壳,走在街上很自然。当他们与人交易需摘下贝壳付款时马上蹲下身子,好像一时衣冠不整。但交易完毕,重将贝壳挂在项间时,一切又回归从容自若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古至今有许多解释不清的着装遮羞观。因而,说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不断确定并深化了这种遮羞理念是能够让人相信的。如果将“遮羞观”作为服装起源之一还是难以令人信服。

二、“性吸引说”与“巫术说”

“性吸引说”作为服装起源学说之一,是与“遮羞说”完全相悖的。持这一观点的人最常举的例子就是雄孔雀。它们每当求偶时就会展开如扇的尾羽。实际上,这在许多动物发情时都会出现,即是以美化自己的外观形象去引起异性的注意,进而取得好感,然后达到繁衍后代的目的。

应该说,这在人类早期意识中倒是容易自然流露的。美国迈克·巴特贝里和阿丽安·巴特贝里在《时装——历史的镜子》一书中写道:“澳大利亚原住民在腰间系着羽毛,在小腹和臀部飘然下垂,并且疯狂地扭腰摆臀,跳一种旨在刺激人性欲的舞蹈。南非布须曼妇女的腰围是用穿有珠子和蛋壳的细皮条做成的,它吊在腹部和臀部摇摇摆摆,也有同样的意义。”美国伊丽莎白·赫洛克在《服饰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中也说:“在许多原始部落,妇女习惯于装饰,但不穿衣服,只有妓女穿衣服。在撒利拉斯人中间,更加符合事实。按他们的观点,穿衣很明显的是起了引诱作用。”

另外,一些与“显示说”“装饰说”重叠的例子也可以说明,人类童年时期,男性有通过勇敢与力量去博得女性欢心的现象,这一点更像麋鹿和大角羚羊,包括雄狮也是这样。在人类,即通过佩戴兽牙、兽角来显示自己的英勇果敢或力大无比,同时这也是性吸引的一种表现。由于原始人的竞争意识,还明显存在着许多接近动物的野性,因此捕杀野兽后先食肉,进而将兽角、兽牙装饰在颈项上,将兽皮经缝制后穿在身体上。这正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强有力,以在气势上战胜自然的天敌和部落内外其他男性,从而达到追求心爱异性的目的。当然,其中还含有为了谋取王者的目的。有了身份的保证,也就有了拥有异性而繁衍后代的优势。在服装起源诸学说中,“性吸引说”还是符合人类自然生长规律和人类社会心理发展规律的。

“巫术说”作为服装起源学说,也是关乎人类早期社会心理的。从出土饰物上我们看到,饰品都是经过有意加工的,而且有些明显是经过精致的加工工艺,尽管是手工。在工艺水平极端低下、工艺设备根本无从谈起的石器时代,人们以何等的耐心,何等的兴趣去研磨首饰,并在兽牙、砾石、鸟骨上钻孔呢?很显然,人们如果没有强烈的生存并繁衍的欲望是不会这样做的。这种欲望促使他们不畏艰难,将自己的所有虔诚(相信万物有灵)都倾注到刀尖上。钻、磨之中得到一种寄托,一种愉悦。因为人们确信这些饰品经过研磨、钻孔以后戴在身上,能够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切身利益。诸如取悦于鬼神,或是区别于族人,或是争夺到异性。当时还未上升到纯艺术的高度。

最有说服力的恐怕是巫术导致了服装的诞生以至于不断变换出新。诸如欧洲岩画中鹿角巫师,中国漆器中戴着三角形头饰的巫师等,都使我们推想到,人们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千方百计地模仿巫师,而巫师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力,又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着装形象。由于人们当时对诸神存有一种无比崇敬的心理,很可能去追求一种实则怪诞,但初始动机却是极神圣、极严肃地对天神的献媚、祈求乃至要挟。

巫术盛行促使了服装很快地发展起来,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证实。例如,佩戴耳环是为了死后灵魂不会被恶鬼吃掉;刺上斑纹,使祖先认识自己等,都是巫术的意识在起作用。再如巫师装扮形象总与本部族崇拜的图腾形象有关,这就使得服装上既有了模仿动物的立体饰品,又有了描绘动物的平面图案,而这些又无不与巫术有关。

原始人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刻制那么美观、细致的佩饰呢?《世界文明史》作者美国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尔夫两位教授颇具哲理地说:“重要的不是完成的作品本身,而是制作的行为。”表现在饰品上的行为,直接与服装起源有关。

三、“劳动说”“保护说”及其他

“劳动说”也是服装起源诸说中的一种,但历来不被人们所关注,或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我在1989年撰写的《中外服饰演化》一书中就提到:“或许是外出打猎时要挎上一只葫芦装水,或许是束上一条腰带以携武器。”时隔25年以后,我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更加确定了这个说法,而且也确有服装自劳动需要而发明的观点不断涌现。原始人全裸体,却要奔跑着追打野兽、采集果实、捕获游鱼。身上连仅有的布片都没有,口袋更无从谈起了。那么他们的武器、猎物放在哪儿,方能够不妨碍连续的捕猎活动呢?恐怕最便利的办法,就是用带状物将这些物品捆扎在身上。而这种再实用不过的原始动机,极有可能导致了人类服装的起源。在编织物中,很可能最早出现的是绳子,它的原始形态也许是几条鲜树皮树枝、兽皮兽尾,继而集束编成绳子。绳子对原始人太重要了,中国原始部落有“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制作陶器时,也有绳纹或网状痕迹,这些当是服装布料的起始之一。

“保护说”相对前者得到较多的承认与重视。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倒有可能是导致服装起源的一种促发力。因为原始人既要为了生存去狩猎、采集,又要为了繁衍而保护自己的生殖部位,尤其男性将其视为生命之根。当人直立行走并频繁地穿越杂草丛去追赶野兽时,男性生殖部位就会首当其冲,处于毫无遮护的危险境地。这种情况下,缠腰布诞生了。虽尚未提到遮羞的文明意识高度上,但保护自己身体不被伤害,则是人类自然的本能。通过对现存原始部落的考察,发现在非洲、南亚、澳洲等地还广泛存在着男性穿植物韧皮制裙子的习惯。另外,以布块缠在腰间,再从两腿之间穿过,用带子前后固定的缠腰(裆)布更普遍,这使得男性免去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且又可精神抖擞不顾一切地与野兽拼杀。

不仅现存原始部落这样,中国古代有一种佩饰,名为韦鞸,也称为蔽膝,就是用皮子或布做成长约70cm、宽约16cm的饰带,然后将其系在腰间,使之在前腹自然垂下,用来遮挡生殖部位。后来随着服装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挂于裙子外面的装饰了。在西藏珞渝地区,这种遮盖物名“黑更”:有牛角剔空的“苏仁黑更”;有剖木为勺状的“辛工黑更”;有半片竹筒覆盖生殖器官的“惹冬黑更”;还有草与树叶编织的“哈波黑更”。这些黑更凡是能装饰的地方,都加以涂色、雕刻。无独有偶,人们在中美洲,相当于唐纳克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公元300~800年间的泥塑人像。人像为男性,头上缠着围巾,颈间有两圈大珠形项饰,腰间腹前也垂挂着一块相当于中国韦鞸似的长方形布块,布块上方明显有绳,以固定在腰际,布块下方还饰有珠纹,显然在实用的同时,还具装饰性。从这些目的性很强的服装来看,人类服装起源中有保护生殖部位的因素,这种说法是比较实际的。如果扩大一下范围,身体前后的服装遮覆,对于男女来说都重要。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之外,有关服装起源还有“温差说”以及前面没有展开的“装饰说”和“显示说”等。“温差说”有些接近“御寒说”,都是与自然环境有关。

还有一种是“模拟动物说”,这种说法直接源于人类学家对人类早期活动现象的总结。如1973年中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5000年前的彩陶盆,盆内壁上绘有手拉手起舞的人物形象,这些剪影式的人物除了辫饰之外,还有一条垂在衣服下摆的尾饰,而这种尾饰工艺品至今还在傈僳族服装配套中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如甘肃彩陶上散落的人物,有一个戴斗笠式帽子,这被考古界专家认为是首领而不是农夫。理由是人类早期认为鸟有冠是权威或神化的显示。

模拟狩猎过程以重温狩猎的愉悦,这是被美学界人士所普遍认可的一种早期艺术形式。具体到服装上,一方自居狩猎者,一方扮成动物,这种情景在岩画大场面狩猎和散落的画面中,都是依稀可见的。以动物牙、角、皮毛装饰自身,力图迷惑动物,较之单纯模仿、重温过去时的服装表现,要显得文化性更强一些,也就是人类在更聪慧的自身强化之后才会产生的行为。中外岩画中不乏人戴着角饰去刺杀、围猎动物的画面;古代人也确实曾披着虎皮埋伏在山崖旁以伏击老虎;今日非洲原住民仍然在身上披草,弯着腰,双手举一根长棍竖立着,棍的上端再绑上一团草,扮成鸵鸟去接近鸵鸟,以此伪装迷惑动物,最终达到捕猎的目的。服装起源中,当不排除这也是成因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服装起源学说都是后人推想得出的结果,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去确立某一个。当然,推想不是臆想,推想必须有根据,如田野考古、古籍记载,甚或至当代仍保持原始社会生态的“活化石”。如此说来,有诸种关于服装起源的说法是正常的,今人或今后的人们依然可以用科学的态度再提出新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