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言,创意即“设计出的新意”,人们常常用“点子”、idea 或草图来表达“创意”。一个不错的创意能让作品或产品升值,而缺乏创意的技术再怎么娴熟也很难走出困境。同时,因为无法与技术衔接,99% 的“创意”不能实现,就只能停留在点子、idea 和草图上。“技术”应该是实践的标志,但在多数人眼里,技术常常被理解为技巧,而技巧又常被等同于“技能”——一组通过反复练习就能获得的动作程序。由此看,创意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技术则是实打实的操作过程,很显然,前者偏向于主观理想,后者侧重于客观现实。在人们的心里,创意和技术似乎早就不是一回事了。

如果说“创意是一门技术”呢?这当然是一件再理想不过的事情了。它意味着创意和技术能融为一体,创意是可以与技术一起生发出来的,创意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实践的技术的过程。然而,多数人会把“创意是一门技术”这句话当做一个理想主义的标签:飞扬无序的创思怎么能和严谨理性的技能当成一回事呢?如果宽泛地理解,这句话确实会很牵强,而且漏洞百出,但在“立体裁剪”的语境中,它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在学院的课程中,“立体裁剪”首先被看成是一门技术类课程:初次接触“立裁”的学生要学的是“基本的手法”(披挂、折叠、分割、穿插等)以及每一种手法里的基本程序和动作要领。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只能提供最为基础的内容。在这些技术性的操作中,学生很难体验到灵感的涌现和表达的快感,他们离那种“创意的状态”好像还很远。如何让学生们进入技术与创意相融合的状态?于是就出现了《创意立裁》这本书。

《创意立裁》是一本学术专著,它要研究和证明的是:艺术的思维过程和实操技术是如何交织互融的。它以最简单的手法为起点,为读者画出了从简单元素到丰富形态一步步转化的技术路线图,让读者看到形态之间清晰的变换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描述了创意与技术之间的互动——手、脑、眼的博弈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与思维之间的默契互动方式。从图例上,读者就能感受到:技术从一开始就成为创意的手段,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创意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本书把这种“思维意识和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称之为“互动”。

从创意的角度看,要带动技术的进步,需要丰富的、具有冲击力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特征是不断涌现的创新形态,这就需要技术本身是一个具有创意功能的、开放的系统。《创意立裁》力图证明并展示这个系统的存在和它的特殊的效力:从造型初始,无论是“直接造型”还是“间接造型”,面料呈现出的结构就始终是动态的、开放的、具有创意的,这里的结构总是处于新形态的探索过程中,这就让实践者直接进入了创意状态,并始终处于这种状态中,丰富的、具有冲击力的创新思维就是在这种状态中培育出来的。

《创意立裁》的图例是从数千个实验中提取出来的,实验的内容包括对设计的理性和秩序感的探索,它们是作者在自己几十年实践摸索的基础上,对技术与创意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作的总结和升华。这些实验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天里,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提及这些数据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创意立裁》是一部原创的、充满灵性和热情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出版,意味着对“创意—技术互动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林志远

201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