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则——严可平躁,敬以化邪心

【原文】

教小儿宜严[1],严气足以平燥气[2]

待小人宜敬[3],敬心可以化邪心[4]

【注释】

[1]严:严肃、严格的态度。

[2]燥气:暴躁、浮躁的心态。

[3]敬:尊重而谨慎的心。

[4]邪心:不正当的心思。

【译文】

教导小孩子,要采用严格的态度,因为严明的方式能平息他们浮躁不安之气息;对待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态度对待,因为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解析】

“蒙昧小儿”与“邪僻小人”,一个处于先天混沌的状态,一个处于后天“大染缸染色谬误”的状态,放在一起评述,作者可谓煞费苦心。

如果说儿童是一汪轻盈的水,那么环境就是塑造儿童取向的容器。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好,抑或是“性恶论”也好,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人都有一种情性和惯性,忌放任,也忌无度。父母教育儿童,“严明”是不二之法宝,只有如此,方能使人性的暴戾之气消除于萌芽状态,且无“暗滋”之机。

父母教育孩子时要言行一致,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一定的规矩,孩子的行为才会有章可循,父母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忍一时的不快,却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对孩子不合理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更不能把宽容演变成纵容。毕竟小孩子的心性总是顽皮的,严肃的态度可以消减他浮动的心。他才会安静地学习。

如何对待小人,可谓是一门“社交学”,小人业已恶性染身,一旦与之交锋不慎,更会激起他们的邪恶之心,以暴处世,泯灭最后一丝人性。然而,如果我们对待小人以“敬重”之心,那么就会激扬起他潜意识深处的“善”。人这种群居动物一旦获得了他人的认可,那么,内在的“善”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启动某种特殊机制,来打压自身的“恶”。对待小人以“敬”,不仅可以明哲保身,更是教化之始。

唐代“安史之乱”平定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非常小心谨慎。有一次郭子仪生病,有个叫卢祀的官员前来探望。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家人避到一旁不许露面,他独自在客厅待客。卢祀走后,姬妾们问郭子仪:“许多官员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后来,卢祀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除掉,唯独对郭子仪还比较尊重。所以,不得罪小人,能够使自己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