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这些征兆,可能脾胃有问题了

孩子脾胃不好,经常有一些小信号。从这些小信号中,我们可以及早探知孩子的身体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调理措施,以防孩子生病。

面色萎黄

如果孩子面色萎黄,而且没有光泽,则说明孩子脾胃虚弱,不能把水谷精微很好地转化成血液濡养全身,面部失养而呈萎黄。

调理方法面色萎黄的孩子要注意饮食调养,多吃调理脾胃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红枣等。

地图舌

中医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因此地图舌和脾胃有很大关系。出现地图舌的孩子一般会有食欲差、多汗、倦怠、乏力等症状。调理以补脾益气为主。

调理方法山药50克,小米30克一起煮粥食用,每天1次。

山药小米粥

常流口水

孩子流口水,与脾脏运化无力有关。在脾虚的情况下,脾的固摄功能失调,口水不能正常传输,就会发生流口水的现象。如果孩子的口水比较清长,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这大多是体内寒湿引起的,调理应该以温阳、健脾、化湿为主。

调理方法吴茱萸5克,打成粉,糊在孩子的脚底上,用胶布封好,晚上敷上白天取下来即可。连续贴5~7天,可以温阳散寒。

吴茱萸

鼻根部有青筋

鼻根部是指人两眼内眦之间的部位,它是鼻子的起点,中医又称为山根。如果孩子山根处青筋显现,则说明其可能患有积滞或惊风之证。这样的孩子大多有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畅、夜睡不安、手脚心热、出汗等症状。

调理方法揉板门。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处。用中指指端揉板门100次,可健脾消积,清热镇惊。

揉板门

肚子咕噜噜乱响

孩子经常肠鸣、腹胀、腹泻、风寒感冒,或者隔几天就会大便稀溏。这通常是肠胃不消化的表现。调理以健脾胃、祛寒邪为主。

调理方法按揉外劳宫。外劳宫穴位于手背,第二、第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凹陷处。每天用拇指端按揉孩子外劳宫穴100~150次。

按揉外劳宫

恶心呕吐

孩子恶心呕吐,可能是因为脾胃虚寒、食积胃滞、饮食不洁等而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如果是急性胃炎,除了恶心呕吐还伴有上腹部不适,呕吐后不适症状减轻;如果是慢性胃炎,除了恶心呕吐,还伴有易疲劳、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抑郁等症状。

调理方法鲜紫苏叶5克,大米20克。先用大米煮粥,粥快熟时加入紫苏叶,稍煮即可。

紫苏叶

宝妈应该知道的孩子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常言说:“为人父母,不知医者为不慈。”呵护孩子身体健康,为人父母不能不了解孩子的生理、病理特点。

孩子的生理特点之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孩子出生之后,脏腑尚未发育完全,就像小禾苗一样,刚刚长出了头,非常“娇嫩”,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很容易伤到脏腑。

形气未充。孩子的形体与脏腑功能不像成年人那样充实强壮。如果天气突然变化,或者吃得太多,大人可以很好地调节适应,但孩子一不注意,就会生病。

孩子的生理特点之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唐代儿科专著《颅囟经》中提出,“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孩子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就像“旭日初升”“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

孩子的病理特点之一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孩子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一旦生病,就容易表现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说,小儿“邪气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就是说孩子感受邪气发病,就像马奔跑起来那样快;而传变起来,又像闪电一样迅速。总之,很容易发生变化。

孩子的病理特点之二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孩子的身体和成人不同,成人经过社会与自然中风风雨雨的多年浸染,身体里多数有了痰湿、湿热、瘀血等垃圾,这些都会影响身体脏气的清灵通达,导致生病后痊愈变慢。而孩子并没受到多种多样的“污染”,元气原本是充足的,脏气也很清灵,所以感受邪气生病后,正气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祛除邪气,从而利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