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那些「政治家」们的空谈,林行知找了一些技术交流的邮件看了看。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ID出现在林行知眼里。
「在线匿名浏览器与加密算法的初想」——发件人‘IH’
“有点意思,难怪小子失联了这么久。”林行知对这个在线匿名浏览器的提议颇感兴趣。
目前,在表层网络颇有名气的Tor洋葱浏览器,便是以保护个人隐私而闻名。
然而,在他们这群自由的技术主义者眼里,Tor已经与时代落伍。其采用若干条共享的加密连接模块组成的——加密环路;意味着Tor的技术只能起到终端路径加密的效果。
对于在线浏览,诸如邮件文本、视频交流等并无任何保密措施。甚至能利用特殊的嗅探工具,找出数据的出口节点,深挖整条加密环路,直至追踪到使用者的真实IP地址。
这时,一切隐私都将泄漏。
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部分热衷隐私保护的民众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再加上军方背景赋予的权威性,使其匿名的噱头愈发深入人心。
而这些,只会给有隐私需求的民众造成错误的认知。
本该拥有的警惕心,荡然无存。
随即,林行知点开了这份邮件,一段文字概梗和一个附加文件出现在显示器上。
这种文字配附加文件的形式,在加密邮件组中很是常见,附加文件的格式一般为txt文本,里面都是发件者的成果——程序的源代码。
在这儿,没有人忌讳将自己的成果公之于众,开源是这儿的核心论调。
成熟的想法加上简洁高效的代码,可以获得很多人的赞扬。
同样,如果你付出心血创造出来的只是无用的代码,那将会被一群加密朋克们从最基本的专业性知识开始剖析,逐渐演变成人身攻击,最后从自尊上彻底摧毁你。
林行知在邮件组中很低调,大多只在公频上进行技术交流,私下有交往的只有少数几人,而IH便是其中一位。
与IH的关系历程,得从四年前的一个BBS论坛中说起。
那时的BBS论坛,可谓是战斗份子的天堂,经常爆发规模不一的冲突,少则十来人,多则数千人。
其中有那么一部分挑事者,以引战为乐。为了扩大冲突的规模,精心设计一些圈套,让本就思想上敌对的群体爆发‘口头战争’。
当时,林行知正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学习书面式英语。可就因为语法上的一些逻辑问题,被IH抓住大肆嘲弄。
林行知与其辩驳片刻,深知不敌,便退出了这场口舌之争。
转而通过CVE公开的一个漏洞,拿下了这个论坛的管理权,顺藤摸瓜的弄到了IH使用的真实IP。
说来也可笑。
CVE,是一个公共漏洞信息发布平台,而林行知仅通过一个已经公开示警的漏洞,就轻而易举的攻破了这家中型论坛。
可见当时互联网安全意识多么低下。
有了网站的管理权限与访问者的IP地址,林行知很轻松的进入了IH的电脑,并拿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在他的电脑里,林行知发现了数十个知名论坛的引战账号。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IH作为各大论坛著名的嘴炮强者,根本不敢将自己现实中的地址泄露出去。
林行知只是稍稍恫吓,IH便张惶失措,最后提出了花钱消灾的方案。
就这样,林行知得到了一张1500美元的国富银行账户。
过了一阵子,由于林行知并未泄露其的隐私,IH从最初的恐慌变成了对未知的崇拜,开始着手学习编程与网络攻防方面的知识。
林行知在外汇的诱惑下,顺手帮他解决了一些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IH便是在林行知的带领下进入了深层网络,并被加密朋克思想所感染,然后创建了IH这个全称为Independent_hero(独立英雄)的中二昵称。
或许是曾经的经历,IH对网络匿名制度和加密算法情有独钟,在加密朋克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升起些许宏伟的理想。
他想拯救表层网络的‘受害者’,创建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匿名空间。
IH的提议很受加密朋克们的追捧,他的邮件很快就引起了不少人的积极反馈。
林行知倒是没有在意,而是点开了邮件的附加文本。
“真够拼的。”林行知看着那差不多一万多行的代码,不禁有些佩服。
加密朋克思想,到底具有何等的魅力?
IH,不过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混蛋,曾以诋毁他人来取乐,可如今看来他似乎还具有一些英雄主义的特质。
在林行知看来,所谓的《加密朋克宣言》,本质上是一个警示,现如今都快成为一场成功的营销手段了。
抛开这些题外话,IH的思路很简单,他首先将目光瞄在了浏览器上,作为表层网络的主要工具,浏览器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他打算将一些加密手段和Tor共享加密环路相结合,打造一个不需要懂得一定加密技术,也可以使用的匿名工具。
浏览了约莫十来分钟,林行知便放弃了。
IH的idea很不错,算是一定程度上革新了Tor这款匿名浏览器。
然而,林行知并不看好这个idea。
换个说法,这个idea很好,但面向的用户群体有着很大的问题。
Tor匿名浏览器,本就因为其共享式的加密环路,导致网络延迟高,用户体验差。现如今又打算给Tor背上大量的加密算法,这将导致整个系统变得极为拥挤。
对于习惯表层网络的人群来说,在隐私问题与更好的交互体验上,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丰富的功能、简易流畅的体验,才是表层浏览器赖以生存的核心。
所谓个人隐私,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噱头。
“必须先赋予表层浏览器完美的交互体验,然后再采用个性化的加密方式优化软件响应速率,这样才能真正保护隐私。”林行知摇了摇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困难多了。
HI的idea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甚至有一部分人直接表明愿意跟IH一起完善这项革新计划。
不过,依旧有小部分人不看好IH的idea。
他们的切入点与林行知不同,他们没有意识到表层用户的需求,而是将目光看向了表层网络的垄断者。
君不见,微软凭借IE1.0和2.0这种如同大学生课程设计,有着无数Bug、兼容性差、安全漏洞多如牛毛的糟粕,也从网景公司中,抢到了大部分浏览器市场。
加密朋克们,又如何从这些垄断者手中抢夺市场?
上述言论,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但是,这些加密朋克们依旧没有拒绝参加这个项目,他们似乎看到了结果,却又并不在乎结果,他们在乎的是这个过程。
正在屏幕前看着这一幕的林行知,突然愣住了,脑海中多出了许多纷乱的信息。
仅仅片刻后,纷乱的信息开始变得有序起来。
Nativ_Client,多标签独立浏览功能;
分布式网桥链路拓扑,提高用户隐藏性功能;
基于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浏览器扩展框架;
......
“这是什么情况?”林行知愣神着。
然而,林行知根本没有功夫去思考这一奇怪的现象,中午那被忽视的饥饿感又一次从腹中传来。
“不会是又饿了吧?”林行知莫名的有些害怕,这是对未知的恐慌。
不过,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快就让林行知平静下来,正念冥想那种注意力分离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出现,内心的恐慌感再次减弱了几分。
打开备好的零食,林行知没有细嚼慢咽,而是抓着一把薯片,就着牛奶快速服下。
与此同时,林行知很自然地回想起出院时的经历。
低血糖,
大脑中莫名出现的信息,
如果说出院时的事情还可能是巧合,可这一次的情况已经无法解释,包含的信息过于繁杂。
“现代脑科学并不认为大脑是身体传感器被动的信息解码者,而是充满活力的现实塑造者。这一点似乎能证明的两次大脑纷杂信息的合理性。
“正常生理条件下脑组织的主要功能物质是葡萄糖。难道是因为大脑为了自主创造信息而运转过载,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这才导致了饥饿性低血糖?
“不过,现在身边没有工具可以检查代谢通量,无法佐证低血糖与大脑有着直接关系。
“不对,现在还无法确定大脑中信息的合理性。”
想到这儿,林行知又仔仔细细的回想了脑海中那些技术的可行性。
“这些关于浏览器的代码并不具有太大的技术深度,而是一些新型的交互模式逻辑。我缺少的是一个好的idea,如果有产品经理给出这种需求,也是能正常编写出来。”林行知沉思了一会,当机立断转移了思路。
如果将林行知的专长量化对比,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可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等级;但生物学方面,林行知的知识储备只相当于普通大学生。
毕竟,前者更容易实践,只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
为了避免自我因素对推理过程造成偏差,林行知准备检索关于中药与嗅觉受体方面的论文。
良久...
翻阅了很多影响因子很高的论文,林行知只找到了几篇关于甘辛味中药与嗅觉受体OR7D4结合的猜想。
至于后续确认相关离子通道和靶蛋白的实验,根本无处可寻。
“脑海中的信息没法做出解释...难道只是大脑自主对接收信息做出的预言性判断...不对,相关离子通道和靶蛋白的实验未得到实验证明,不排除是无效信息的可能...”林行知平淡已久的情绪,再一次感受到焦虑与恐慌。
然而,就在林行知有意识保持理智时,焦虑与恐慌的情绪瞬间瓦解,直接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