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张可久(1279?—1354?),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未遇,四十岁以后,出为小吏,历任绍兴、衢州路吏,处州酒税都监,徽州歙县监税等,年七十余,尚为昆山幕僚。一生足迹遍江、浙、闽、皖、湘、赣诸省。专攻散曲,与卢挚、贯云石、马谦斋等酬唱甚多。为元散曲中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个,计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其散曲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很高评价,贯云石评其散曲可以“奴苏(东坡)隶黄(庭坚)”(《送小山之桐庐典史》)、大食惟寅谓“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是元散曲雅化的代表作家。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124],吴宫蔓草[125],楚庙寒鸦[126]。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127]。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说明

此曲当作于小山寓居西湖山下之时。开首二句起唱不凡,气魄宏大,“兴亡千古”句思接千载,“诗眼”句直陈己慨;接着“孔林”以下三句承“繁华梦”,谓历史兴亡,英雄荣辱不过一梦而已,“乔木”、“蔓草”、“寒鸦”点出“孔林”、“吴宫”、“楚庙”之今衰,此三句鼎足相对,感慨深沉。“数间茅舍”以下数句则接“倦天涯”而来,以归隐山林、诗酒自娱补足“倦”字之内涵和“天涯倦客”的宜人归宿,同时又点出“山中书事”之题意。全曲清丽浅直,不事雕饰,不用故实,直抒襟怀,结构上也谨严有致,颇显功力。

〔黄钟〕人月圆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128],山色浸空濛[129]。莼羹张翰[130],渔舟范蠡[131],茶灶龟蒙[132]。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133],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说明

这首小令是张可久旅居吴江时所作。在吴江,小山凭吊了垂虹桥东的三高祠,面对古代隐士遗迹,小山感叹良深,一生坎坷失意,如今又前途茫茫,一种孤寂悲凉之意袭上心头。全曲开首两句写景,中三句以鼎足对点出三典,隐者如范蠡、张翰、龟蒙,他们一个个功成身退,做世外高人,而今自己功业未就,衣食困顿,不觉自惭形秽。次三句便连下三问,转入自伤,失意茫然之感溢于言外,末三句则以三景结穴,黄花满园,青灯夜雨,萧萧秋风,一个悲苦、寂寥的形象跃然纸上。整首小令格调高古,对偶工整,情景相契。

〔双调〕殿前欢

次酸斋韵

钓鱼台[134],十年不上野鸥猜[135]。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136],犯刘阮贪杯戒[137],还李杜吟诗债[138]。酸斋笑我[139],我笑酸斋。

说明

此曲虽为倡和之作,实自抒怀抱,开首两句言自己屈居小吏,但杂事繁沓,已有多年不上钓鱼台了;次两句直言归隐之趣,幽幽白云,一脉青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接着三句鼎足对,以略带自嘲的口吻出之:无济世才,有贪杯性,更有“吟诗债”,因此何必再恋想这区区小吏呢?“酸斋笑我,我笑酸斋”,作者去意已决,他日归隐林泉,我与酸斋当有会心之笑,相得之笑。

〔南吕〕一枝花

湖上归

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140]。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141]。生色围屏[142],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143]。但携将旖旎浓香[144],何必赋横斜瘦影[145]

〔梁州〕挽玉手留连锦英[146],据胡床指点银瓶[147]。素娥不嫁伤孤另[148]。想当年小小[149],问何处卿卿。东坡才调,西子娉婷,总相宜千古留名[150]。吾二人此地私行,六一泉亭上诗成[151],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下风生[152]。可憎[153],有情,捧红牙合和伊州令[154]。万籁寂,四山静。幽咽泉流水下声[155],鹤怨猿惊。

〔尾声〕岩阿禅窟鸣金磬[156],波底龙宫漾水精[157]。夜气清,酒力醒。宝篆销[158],玉漏鸣[159]。笑归来仿佛二更,煞强似踏雪寻梅灞桥冷[160]

说明

小山〔南吕〕一枝花《湖上归》曾被明人誉为“一时绝唱”。全曲由〔一枝花〕、〔梁州〕、〔尾声〕三曲组成,描写了作者携美游湖的全过程。首曲〔一枝花〕重于写景,极写西湖之景:秋日晴空,碧水连天,彩霞垂落,山色含黛,正是在这种雅致的景色中,作者携美人来到了西湖。中曲〔梁州〕着力于游湖,挽玉手赏花,据胡床索酒,月色中谈古论今,总不离乎西湖名胜,小小、东坡,他们与西湖共存,亦同西湖留芳。诗人此时有红袖伴唱,有花前月下,此时“万籁寂,四山静”,唯有乐声悠悠,情意绵绵。尾曲〔尾声〕写更漏鸣,熏香尽,诗人酒已醒来,天已二更,结束了游湖。全曲描写携美游湖,然丝毫无庸俗之态,明净澄澈,雅淡幽清,曲中将水天之景与游湖之人融为一体,山水风月、琴曲诗酒,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情趣,表现了一个隐者鄙薄世俗、在山水中陶冶性灵的生活图景。

集评

李开先曰:张小山《湖上晚归》〔南吕〕当为古今绝唱,世独重马东篱《北夜行船》,人生有幸不幸耳。……总较之,东篱苍老,小山清劲,瘦至骨立,而血肉销化俱尽,乃孙悟空炼成万转金铁躯矣。止有锦英“英”字欠稳,必得上声;人面红“红”字,必得去声,上声亦可;然又无字可改,将奈之何!开端四句,惜未全对。

——明·李开先《词谑·词套》

沈德符曰:元人如乔梦符、郑德辉辈,俱以四折杂剧擅名,其余技则工小令为多。若散套,虽诸人皆有之,惟马东篱“百岁光阴”,张小山“长天落彩霞”为一时绝唱,其余俱不及也。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南北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