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初夏[1]
【注释】
【赏析】
熙宁四年(1071),诗人判西京御史台,此后客居洛阳十五年。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在洛阳所见的初夏景色。雨后初晴,天气清和。诗人住宅正对面的南山,因为云消雨霁而变得更加分明了。此时春去夏来,枝上柳绵早已吹尽,再无随风飘转的柳絮,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朵朵尽力向阳的葵花。
诗中一句一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洛阳初夏图。不过,诗人想要表达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反对,故上书请求外任。因此,诗歌的后两句,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意思是说,我不是那随风飘扬的柳絮,而有自己坚定的立场,是不会跟着王安石新法的脚步亦步亦趋;我会永远像葵花向日一般忠于国家,为朝廷奉献一生。
诗人用葵花象征自己,表达了忠君爱国、系念天下之心。这一象征手法,对后人也颇有影响,如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向日葵》:“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也是表明自己忠于皇帝、忠于国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