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1]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2],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3]

【注释】

[1]赴戍:戍,戍边。林则徐因广东禁烟事被贬伊犁,故云。

[2]苟利句:用《左传·昭公四年》“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典故,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不管死活都要干。

[3]戏与二句:用宋代杨朴典故。杨朴能诗,宋真宗召见,问他是否有人作诗相送,杨朴说他的妻子有一首诗,其中有“这回断送老头皮”一语,真宗听后大笑,放还山林。后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临走前讲了这个故事给他的妻子听,并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送首诗给我吗?

林则徐

(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政治家、诗人。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共倡经世之学。曾受命为钦差大臣,赴粤查禁鸦片,后被革职。

【赏析】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如今他也是人人口传的爱国英雄。不过,当时的林则徐为虎门销烟活动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销烟激怒了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了妥协,只能将他流放伊犁。这首诗就是将赴伊犁时告别家人所作。

诗人首先说,自己受到清政府重用,然而能力微弱,不堪重任,竭尽衰庸之才也无法支持。不过,如果能够对国家有利,即使搭上性命也值得,不会因为个人的祸福而避之趋之。这既是对他此次因销烟而谪戍经历的总结,又表现了他为国效命、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品质。接着,他又为这次贬谪感谢君恩,并表示自己将养拙守志,安分守己。实际是正话反说,暗含了对清政府因其反抗列强而处罚他的不满。最后则用了杨朴的典故,宽慰妻子,也宽慰自己。

据说,林则徐在平生所作诗歌中,最喜欢的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而这一联,也充分地表现他甘愿为国牺牲、不计个人祸福的情怀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