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岁的儿子去压轿

1998年春节后的正月初八,我弟弟也要成婚了。我和妻子、儿子在春节前就赶回了村里,老老少少一大家子,点年火,放鞭炮,吃饺子,发红包,欢天喜地过了一个老式新年。紧接着就是弟弟的婚礼,照例是要在家里摆起流水席,宴请亲朋好友,我家还雇了吹鼓手和两匹高头大马,要吹吹打打地去接新娘。

按照老家的旧式婚礼,新郎要骑马,新娘要坐轿,一个长袍马褂,一个凤冠霞帔,而且前往新娘家的路上轿子还不能空着。所以迎亲队伍去新娘家的时候,需要有个男孩先坐在轿子里,这个男孩就称为“压轿孩子”。压轿孩子一般都是在跟新郎血缘最近的半大男孩中间选取。随着时代的变迁,迎亲座驾先是改成了自行车、汽车,近些年又大多改成了两匹马,也有的人家重新用起了花轿。不论如何,压轿孩子的称呼和习俗还是一直传承了下来。我儿子还是他这一代里的一根独苗,虽然刚刚3岁,也成了压轿孩子的不二人选。

儿子没骑过马,我和妻子又不能跟着去迎亲,于是大年初一就开始跟他提前沟通了。

“尨尨,娶婶婶的时候你敢不敢骑马呀?”妻子见儿子吃了初一的早饭后也没什么事,就问他。

“敢!我可喜欢骑马了。”儿子高兴地说,说完还拍着自己的屁股,“驾、驾”地喊着在屋子里跑起来。

“到了婶婶家的时候,你可要注意不能乱跑啊。”母亲叮嘱道。

“我知道,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从他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这样要求儿子,他已经把这些要求熟记于心了,而且基本都能遵守,特别是在有大人提醒的前提下。

“跟叔叔吃酒席的时候,要看着他不能让他多喝酒。”母亲接着叮嘱。

“好。我看着,让叔叔少喝点。”儿子答应。

“吃饭的时候你可不能在婶婶家剩饭啊!”妻子接着又叮嘱他。

“我吃东西也要吃得干干净净的。”儿子说。从儿子会吃饭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根据他的饭量少盛一些到他的碗里,吃完后再适量增加。这样不管碰到爱吃或者不爱吃的,都不会过量。所以他每顿都吃得干干净净,从不浪费。

在弟弟婚礼的前几天里,我们有空就提醒儿子注意礼节和行为。希望加深他的印象,毕竟孩子只有3岁多,怕到时候有情况弟弟照顾不过来。

正月初八,亲戚朋友纷纷前来贺喜。举行完新郎迎亲前的所有仪式,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迎亲队伍就要出发了。

一位负责照顾马匹的大叔把儿子抱上了马鞍,母亲和妻子又过来对着他左叮咛右嘱咐,父亲还特地嘱托那位大叔帮忙照看一下儿子。弟弟说放心吧,真有问题把他送回来玩会儿都行,反正离家也不远。儿子骑在高高的马背上,高兴得直拍手。

把弟媳迎娶回来的时候,全家就开始忙着准备举行盛大的新婚典礼了,客人一下子聚集起来,儿子高兴地跑来跑去。我们看他虽然兴奋异常,但行为并不过分,就由他玩去了。

“国富,那是你的孩子呀?”那位照顾马匹的大叔一时闲了下来,跟我聊天。

“是啊,他今天没给大家添乱吧?”我知道这位大叔一直在帮忙盯着我儿子,就想知道儿子到底表现如何。

“这孩子可真懂事。”大叔接过我递给他的一支烟,点燃后吸了一口,说,“这些年,就没见过管得这么好的孩子。”

“真的?说说是甚样子。”一位自己家也有个两三岁孙子的大婶问。

“人家这孩子,真有规矩。”大叔边吸烟边说,“他叔叔让叫谁就叫谁,小嘴儿可甜了。吃酒席的时候,坐得端端正正,他叔叔往他碟子里舀一勺,他就吃一勺,又不挑食。”

“看人家这孩子教育得多好。”邻居大婶感叹地说,“我们家那个给惯得不成样子了。”

“他叔叔喝酒的时候,”大叔尾音拖长了,得空又吸了一口烟,接着说,“才有意思呢,他叔叔一端酒杯,这孩子就说‘叔叔,奶奶让你少喝酒’,把大家逗得直笑。”

“真的呀?”那位大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不是嘛,”大叔确定地答道,“国富,你们怎么管得这么严格呀?”

“大叔,我觉得这管孩子先紧后松比较好,小时候管严点儿,等懂事了再慢慢放手,等长大了就不用管了。”

“也是呢,咱祖辈人不是说过吗,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看这孩子啊,将来歪不了。”大叔说道。

司仪用洪亮的声音宣布:“新婚典礼正式开始!鞭炮,奏乐!”震天的鞭炮声过后,欢乐的锣鼓声响了起来……

卢勤知心话

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于让孩子觉得“我能行”。3岁的孩子独自去骑马压轿,大人不是只叮嘱他听话,别给人家添麻烦,而是把提醒叔叔少喝酒的重任交给他,于是激发了他的责任心,孩子也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这便是责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