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 (美)巫鸿 郭伟其主编
- 1645字
- 2020-08-26 13:02:29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海外学者的问题、视角与方法
李颖春
文章概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中国学者的研究在经历了宏观叙述和个案研究的阶段之后,近年来正从实证研究为主进入到学术反思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学界普遍希望为过去三十年积累的历史素材获得一些具有普遍阐释力的结论,建立一种更为有力的理论话语,并为今后的研究开拓新的视角和方向。在此背景下,海外学者同时期的研究正可提供参考、启发和对话的依据。本文试图以全球视野、依照时间线索,对日本建筑学者、西方的中国城市史学者,以及西方艺术/建筑史学者的研究进行回顾,对这三个学术共同体各自的研究旨趣、问题意识、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的中外学术对话提供基础。
Abstract
Since the mid-1980s, the research on th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pecialized academic field.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Chinese scholarship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macroscale narrative and empirical case study and entered a stage of academic reflection and theoretical debate. In general, the academic circle hopes to gain some generalized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ccumulat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establish a more powerful theoretical discourse, and open up new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For this purpose, the overseas scholarships may provide references, inspirations and basis for a global dialogue. This article, thus, attempts to review the three main scholarship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se architecture, which are the Japanese architectural scholars, the Western historians on Chinese urban history, and the Western art/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and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rticle goes through the research interests, problematics,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hree academic communities respectivel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hips.
“中国近代建筑史”,通常指的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这是一个在中文语境下产生的术语,它在建筑学界的最早使用或可追溯到1958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组织全国协作,在一年内编出古代建筑史(稿)、近代建筑史(稿)、建筑十年成就三本书,向伟大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计划。(1)在这个后来被称为“三史”的研究计划中,我们可以发现“近代建筑”这一提法一方面沿用了自20世纪初期从日文引入的“建筑”一词,并从当时官方的通史写作中直接借用了“近代”的定义;(2)另一方面,作为介于古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之间的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它又显然被认为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1959年成文的《初稿》“绪言”中明确地指出了“近代建筑”的两种特性:其一是“西方的建筑形式和新的工程技术”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非近代独有,但是其范围和程度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且与此同时西方建筑本身也经历了从折衷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根本转变,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处于一个特别复杂的专业语境之中。其二是“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在这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经济起落和观念变化,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学恰恰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术语连同它所包含的物质形式、知识体系、行业制度和教育方式,都是这一社会转型的直接产物。(3)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与此同时,关于什么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进行着。(4)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近代”是否应以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界定,而不是直接借用通史写作中的概念。但总的来讲,这些讨论并没有改变在“三史”的时间设定下“中国近代建筑”所具有的上述两种特质。因此在本文的讨论中,仍然将大致上沿用传统的定义。而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本身也说明了中国学者的研究近年来正在从以实证为主进入到一个学术反思和理论探讨的阶段,这背后普遍的诉求是希望从过去三十年积累的历史素材中获得一些具有普遍阐释力的结论,建立一种更为有力的理论话语,并为今后的研究开拓新的视角和方向。(5)
为此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事实上是一个全球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虽然在过去三十年间不同地域和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作品的译介和学者的交流产生了深刻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但诚如本文将要指出的,如果以全球视野、依照时间线索对这些研究进行观察,我们将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各自具有不尽相同的研究旨趣、问题意识、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本文尝试对这些学术共同体各自的历史和特点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的中外学术对话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