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常在麦田里打滚儿,鱼塘里捉泥鳅。院子附近有条土路,土路两旁站着排列整齐的杨树,绿油油充满了生机的那种,像极了庄严肃穆的士兵,守卫着我们的童年。
春天,树下长满了毛茸茸的小草,和儿时的玩伴坐在上面,一坐就是半天儿一整天,像狗熊一样在上面摔跤、打滚儿…
不记得是哪一年开始,排列整齐的“士兵”逐渐在那里退了役,切割整齐的树根和年轮,在为数不多的岁月里也在逐渐腐化,直到它们变成从来没出现过的模样方罢休。
奶奶说:“这些都是当年下乡知青培育栽下的树苗,这些树苗承载了那个年代太多的记忆和希望。”
继白杨之后,泥泞的土路也轻描淡写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变成了漆黑滚烫的柏油路,孩子在也不会在上面打滚儿。一望无际的麦田不复存在,变成规划整齐的银杏林。没有了小麦收割机呜鸣声和调皮捣蛋孩子的身影,当然也不用在上缴公粮。一块块空地都将变成钢铁森林,国家级会议项目就像当初的“白杨”排排拔地而起。
记忆里的孩子们都已经长成“白杨”的年纪,就像沙画的影像被抹除一样,重新建立了一副新的场景。或许这一场景又是一批孩子的记忆,可在也与我们无关,关于童年味道只能存在心间和侥幸保存完好的相册里。
最后的印象是我们读初三那一年,我们坐在柔软的草坪上,我和发小说我暗恋着的一个姑娘,大致想要给她写封情书。我们毕业那一年正好赶上非典,这就是我对那里最后的记忆。